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儒家文化培训讲义(PPT 74页)
儒家文化培训讲义(PPT 74页)
一、儒家文化的产生和演变
(一)儒家文化产 生的历史背景
儒家文化创自孔 子(名丘,公元 前551——前 479年)。孔子 是中国上古数千 年传统文化的集 大成者。
孟子(名轲,约公元 前372——前289年) 曾评价说:“孔子, 圣之时者也。孔子之 谓集大成。集大成也 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 玉振之也者,终条理 也。始条理者,智之 事也;终条理者,圣 之事也。”(《孟 子·万章下》)
❖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曾 经极大地影响并规定了包括朝鲜、韩国、日本在内的 整个东方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发展进程,使东方文化 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上,以 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东方文化,一度造就了领 先于世界文明的东方古代文明。
❖作为身处21世纪剧变洪流中的现代中国人,要在挑 战中去把握机遇,就更应当以处变不惊的冷静、理性 和客观,去重新审视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 化,发掘蕴藏其中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加 以继承和创新,进而去开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儒家文化
概说
❖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 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
❖自孔子创立儒学以后,经过历代儒家学者的不断发展 与完善,建构了一套具有完整的理论架构的价值系统的 儒家文化思想体系。作为礼乐文化,它所充溢的“人文” 精神,尤其是道德理性,倍受统治者的青睐。
❖自汉武帝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 策,尔后,历代统治者及其思想家成功地将儒家文化编 织进社会生活,使之与中国古代宗法性社会结构融为一 体,形成了礼乐的大传统与民间信仰的小传统交相辉映 的局面。
“今谓孔子生前一年 或后一年,此仅属孔子 私人之寿,与世运之升 降,史迹之转换,人物 之进退,学术之流变, 无足轻重如毫发。而后 人于此,月之、日之, 考证不厌其详”,是 “劳而且拙”。
——国学大师 钱穆
传说中的那句话 没有错,孔子一生 的使命便是“继衰 周而素王”。
因为当时的社会 现实已经预示了孔 子一生所应经受的 一切。
在这些儒家派别之中,只有以祖述孔子为己 任的孟轲和荀卿为代表的两派,在一定程度上 对孔子思想既有所阐述,也有所补充、发展和 修正。
2.今文经学派的董仲舒——对原始孔子 思想的第一次大篡改
•(1)认为“三纲”、“五常”是天意所决。 •(2)认为“王权神授”是天命所定。 •(3)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是天志所立。
➢在许多方面对孔子思想作了歪曲和篡改。
➢使中国的科学文化和民族心理受到严重扼杀 和压抑。
整个世界杀伐不断,礼崩乐坏,纲常 殆废,百姓流离,人们需要一种道德政 治,社会需要一种道德政治。于是,为 这种道德政治提供一种理论乃至实践规 范的使命就落在了孔子身上。历史上真 实的孔子,是一位悲天悯人,坚持理想, 百折不挠,积极用世,空前绝后的杰出 人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的出生, 可谓正逢其时。
(二)孔子儒家思想的分化和演变
所谓真孔子和假孔子常常在历史上被 混淆不清。因此,理清孔子儒家思想分化 和演变的历史脉络,还孔子儒家思想的本 来面目,就显得十分重要。
1.孔子儒家思想的分化和不同学派的形 成
孔子弟子出身不同、阅历不同、造诣不同, 对孔子学说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甚至各执己见、 各立门户,相互指责的情况屡见不鲜。逐步形 成了一些打着孔子儒家招牌而相互对立的派别。
当时,国际间,大国争雄,都想称霸 于诸侯。小国则朝不保夕,纷纷寻求宗 主国以求得庇护,因而国家之间,密谋 迭出,杀伐不断。各诸侯视周朝天子如 无物,世间根本无王道可言,武力,成 为最有发言权的代名词。整个“国际” 社会是王道衰微,霸道盛行。
而在鲁国内部,鲁国国政,此时也已 落入三桓之手,所谓鲁国国君,亦不过 是国家的一种象征而已。
孔子出生于我国春秋时代,关于孔子的生年, 后世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 前552年)。持此说法的是《春秋公羊传》和 《春秋谷梁传》。
一种说法是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 前551年)。持此说的是《史记》。
匡亚明先生曾参考以上两种说法,对孔子出生 年月作了详细推算:
(今)孔子生年,从《史记·孔子世家》: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月日从《谷梁 传》:“冬十月庚子,孔子生。”周时历法比 夏历早两个月,故十月庚子后世推算为鲁襄公 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即公元前551年9月22 日)。(匡亚明:《孔子评传·生平概略》)
❖在两千余年间,儒家文化弥漫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渗透到社会政治、伦理、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最 大限度地发挥了儒家文化规范制度和化民成俗的政治教 化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或曰民族魂)和国民性格(或曰国民性)所起的作用, 是无与伦比的。
❖就儒家文化传统而言,它既已融入中国文化传统,其 精神价值必然活在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再创造 的生命之源。经过创造性转换,传统的儒家文化将构成 新文化的要素之一,而与现代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正是 在这一意义上,儒家文化可以获得其定位。有了这样一 个定位,将会对儒家文化有更平实的客观的理解。
3.今文经学派的衰落和儒、释、道的斗 争及其相互渗透
受到汉武帝赏识的、显赫一时的董仲舒今 文经学派,由于种种缺点、错误和其他原因, 为时不久,到东汉就逐步衰落了。
到了公元四世纪初,西晋的永嘉之乱,毁 灭了几乎所有的经学典籍。古文经因为简约, 儒生背得出,得以流传下来。
其后,魏晋的玄学和南北朝隋唐的道家、 佛学相继突起,与儒学相抗衡。儒、释、道三 种思想文化的斗争过程,也是相互渗透、相互 吸收的过程。
4.宋明理学和对原始孔子思想的第二次 大篡改
•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流派 “北宋三先生”(孙复、石介、胡瑗 )、周敦 颐、 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朱熹、程颐——程朱理学 陆九渊、王守仁——陆王心学 张载、王廷相、罗钦顺等人的学说
•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就总体而言,不少人偏离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