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EBV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EBV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EBV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 细胞增生症(HLH)
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张 蕊
201 发热30天,发现肝脾肿大15天,皮疹2天 • 弛张高热,不伴关节痛,无寒战、咳喘、
吐泻及盗汗等 • 抗感染治疗无效:拉氧头孢、头孢哌酮
舒巴坦、厄他培南、万古霉素、更昔洛 韦、阿糖腺甘、利巴韦林 • 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否认结核接触史
诊断标准
– 持续发热: IL-1,IL-6和TNF-α – 血细胞减少: TNF-α,INF-γ,IL-1β,巨噬细胞吞噬 – 高甘油三酯血症: TNF-α抑制脂蛋白脂肪酶活性 –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活化的巨噬细胞促进纤溶酶原激活
物的表达 – 铁蛋白升高: 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 – sCD25升高: 由激活的淋巴细胞产生 – 脾肿大、肝功异常和神经系统异常: 淋巴细胞和组织细
EBV感染
• 隐性感染(95%) • 上呼吸道感染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爆发性传单(XLP) • 慢性活动性EBV感染 • 噬血细胞综合征 • 淋巴增殖性疾病 • 淋巴瘤
3
EBV和HLH
• 病毒因素 • 宿主因素
– 原发免疫缺陷 – 继发免疫缺陷
2014/10/15
治疗
• 治疗原则
– 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 – 杀灭被病原感染细胞 – 恢复脏器功能 – 治疗原发病
NO. pts 24 33 16 13 49 37
Survival 71% 70% 50% 54% 71% 54%
2014/10/15
BCH治疗HLH结果
• 140 例(男90 例, 64.3%) • 中位年龄: 2.25 岁(0.1~14.2 岁) • 77.1% 继发HLH
– 病毒感染(60.7%)(其中92%EBV) – 风湿性疾病(6.4%) – 恶性肿瘤(7.1%)
治疗成败的关键
• 早:快速诊断和及时治疗 • 密观病情变化
– 相对平稳:治疗原发病,加或不加激素 – 病情危重或进行性加重:尽快开始化疗
• 治疗中面临的问题
– 粒细胞缺乏 – 感染 – 脏器功能损害
治疗方案
• 1991:组织细胞协会(Histiocyte Society) 第一个HLH诊疗指南
• 1994:第一个前瞻性国际HLH治疗方案 (HLH-94)
病历分析—入院查体
• 神清,精神反应弱 • 面色苍黄,全身皮肤可见密集粟粒样充血
性丘疹 •双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轻度肿大,约
1.5×1.5cm, • 咽充血,双扁桃体II度肿大 • 腹膨隆,肝肋下8cm,脾肋下9cm • 余查体(-)
病例分析—辅助检查
• 血常规
时间 d3 d5~28
WBC(×10 L% 9)
• 2004:HLH-2004 方案
HLH-2004
HLH的二线治疗
• 抗胸腺球蛋白(ATG) • 抗-CD25单克隆抗体daclizumab • 抗-CD52单克隆抗体alemtuzumab • TNF-α拮抗剂 • IFN-γ抗体 • 造血干细胞移植
4
预后
Publication Janka Arico HLH-94 HLH-94 (FHL)
• 凝血:FIB 1.42~0.89g/L, PT, APTT延长 • 骨髓:胸骨和髂后均可见到噬血现象 • 血培养: 细菌、真菌3次均(-) • 寄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疟原虫(-)
病例分析—其它辅助检查
• EBV:CAIgM (+),DNA 3.04×104 • sCD25:19315pg/ml • NK活性:13.38% • SF:577.9~31060ng/ml • 细胞因子 (pg/ml):IL-4 18.25, IL-10
胞对脏器的浸润,高水平细胞因子的直接损害 (IFN-γ, IL-6)
HLH的早期诊断
• 发热>5天 • 血细胞减低(WBC,PLT) • 肝酶升高
鉴别诊断
• 家族性HLH(FHL) • 恶性肿瘤性疾病相关 HLH
– T/NK •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
– JRA – SLE • 感染相关HLH – 病毒: EBV,CMV,腺病毒,风疹病毒,流感病毒 – 支原体 – 细菌: 结核,败血症 – 真菌: 组织胞浆菌,曲霉菌,念珠菌 – 寄生虫: 利什曼原虫,疟原虫
Year 1983 1996 2002 2002
NO. pts 121 122 113 25
Survival 5% (1-yr) 22% (5-yr) 55% (5-yr) 51% (5-yr)
SCT (1995-2000) MRD MUD Family Haplo mis-MUD Non-active Active
FHL-1 FHL-2 FHL-3
Genes
9q21–22 PRF1 UNC13D
FHL-4 FHL-5
STX11 STXBP2
Griscelli (GS2) Chediak-Higashi(CHS) Hermansky-Pudlak(HPS II)
XLP1 XLP2 ITK缺陷 CD27缺陷 MAGT1缺陷
2009 2012 2014
HLH的诊断指标(2004):
A: 分子生物学诊断: PRF1, UNC13D, Munc18-2, STX11, RAB27a, SH2D1A, BIRC4 B: 符合以下8条中的至少5条:
1. 发热>38.5℃ 2. 脾脏肿大 3. 血细胞减少 (至少两系以上)
Hb <9g/dl (新生儿<10g/dl),血小板 <100×109/L , 中性粒细胞 <1×109/L 4. 高甘油三酯血症 (>3mmol/L) 和/或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1.5g/L) 5. 骨髓、淋巴结或肝脏组织中可见噬血现象 6. NK细胞活性降低 7. 铁蛋白>500ng/ml 8. sCD25 (sIL-2R)升高
• FHL: 7.9% • 17.1%经济原因放弃治疗
BCH治疗HLH结果
• 82.9%的病人接受了进一步治疗
– 56.9% VP16、地塞米松和环孢素A – 10.3% 糖皮质激素 – 11.2% 治疗原发病
• 中位随诊时间29个月,预计3年总生存 率为57.8%
• 5例病人接受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后无病生存
RAB27A LYST AP3B1
SH2D1A BIRC4 ITK CD27 MAGT1
Proteins
PRF1 Munc 13-4
Syntaxin 11 Munc18-2
Rab27a LYST AP3B1 SAP XIAP ITK CD27 MAGT1
years
1999 1999 2003 2005 2009
BCH治疗HLH结果
• 死亡病人
– 89.8%于确诊后3个月内死亡 – 51%在化疗开始前死于HLH的并发症 – 42.9%死于严重感染
• 预后因素
– 治疗8周仍有病情活动 – 诊断时年龄小于2岁 – 诊断后未能及时化疗大于7天
谢 谢!
5
23.36, TNF-a 49.21 • 腹B超:肝肋下6cm,脾肋下10cm,双肾
肿大,多发腹部淋巴结肿大 • 胸CT:双肺背侧可见条絮状高密度灶
1
BM噬血现象
2014/10/15
诊断
• 噬血细胞综合征
– EBV相关 – 家族性?
HLH-定义
• 发病机制
– 是一种免疫调节缺陷性疾病 – NK/T细胞功能异常 – 穿孔素依赖的细胞毒功能异常
16
68
5.43~16.02 54~71
d30
13.28
70.9
d32
2.69
76.2
d37
1.01
92
N%
异淋%
Hb(g/L) PLT(×109)
17
15
18.9~31.8 2~13
123 85~100
280 108~128
18.9
3
16.3
8
85
121
69
82
111
63
病例分析—其它辅助检查
• 生 化 : ALT 88 ~ 291U/L, AST 62~572U/L, GGT 63~121U/L, LDH 439~3690U/L, ALB 19~27g/L, TG 2.91~5.84mmol/L
• 病理生理
– T细胞过度活化,分泌过量细胞因子 – 巨噬细胞和其它免疫细胞激活 – 脏器损害
原发HLH发生机制
HLH-定义
• 临床
– 严重的致死性的全身炎症反应 – 多脏器损害
• 发病原因
– 原发:伴有遗传学异常 – 继发:感染、结缔组织病、肿瘤等
原发HLH发生机制
2
2014/10/15
Disease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