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供给侧改革
一、中国供给侧简介
自2015年11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这种改革具体而言,它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供给侧理论基础
供给学派是上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在供给学派基础上发展出新供给主义,主张通过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才能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他们反对凯恩斯主义只注重拉动经济主体收入和支出的“需求管理”, 指出政府的经济政策是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刺激因素 , 为了克服“滞涨”危机 , 必须实施激励投资、减少税收等促进有效供给的财政政策。
20 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 , 供给学派被引入中国,国内学者认识到 :“供给学派理论的价值在于重新恢复了供给的尊严 , 或者说恢复了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尊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供给端的理论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经济政策主张。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
跳出认识局限和理论误读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基于中国实践的理论综合性集成创新,是中国经济和中国模式在新时期的一次探索性改革和调整,其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必须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能够提供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科学答案。
对于很多经济学家来说,对称经济学可能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
在对称经济学看来,生产力只是一种生产系统的功能,功能同系统之间无所谓适合不适合问题。
因此,要调整的是结构和结构、结构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的关系,而不是某个结构、要素和功能的关系。
社会系统中,矛盾是相对的,对称是绝对的。
既然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那么社会系统中各个要素与结构对称与否,对生产力功能发挥程度关系重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就是调整社会生产系统中各个要素与结构使之对称,使社会生产系统发挥出最大的生产力功能。
二、经济状况
针对我国近四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如图所示,首先要关注的一个点就是我们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曲线呈下降趋势,从数据较全面的2013至2015年这三年里的国内生产总值来看,虽然总值是增加了,但是同比增长却在呈递减状态,但看第一季度,2013年同比增长值再7.6%左右,到2014年第一季度则是7.3%左右,而到了2015年第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长是7%,2016年一季度就降到6.7%左右。
我们看到连续季度GDP增长下滑很大,GDP的增长速度减缓,另外我们的名义GDP也下滑很多,按统计局的说法是比较平稳的。
但是,如果名义GDP 的增速一季度我们就会看到它已经变到5.8,二季度我们的预测是5.7,这种状况在过去20年里边只有三个时期出现,一个是1997到1999,第二个是我们看到的2009年一年,所以按照中国以往的历史GDP实际增速和名义增速发生这种分歧的话,往往是萧条性开启的标志,这是大家很关注的地方。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需要文字描述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数字显示,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分别为61.1%、59.8%、58.2%、55.5%、53.9%。
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
对目前消费现状,林跃勤博士指出,近年来我国国内消费需求的年均增速为8.6%,就绝对值来说,消费的增长还是可以的,比过去有很大的改观,但是与26%的投资增长率相比,消费还是相对滞后。
投资在拉动经济中的比例在上升,消费在下降,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在飞速发展经济中的拉动力仍然黯然失色。
从社会消费品总额来看,从2016年消费总额下降,累计社
会消费品总额同比增长降低至10%。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其次,国内总需求不足,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滑,以及内生性收缩等因素的作用下,宏观经济整体通缩的压力大幅度上扬,工业领域的通货紧缩问题向深层次迈进,这是基本价格指数基本上在零增长附波动,进口商品价格跌得有点厉害,同时导致我们的工业品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都出现连续39个月的负增长。
第二个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扣除食品与能源的所谓的核心CPI都出现阶梯式的回落,并且都回到1时代,而我们的目标3%,也就是离目标值越来越远。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三、供给侧改革适于中国国情
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出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核心标志是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水平。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包含多重任务:从长期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各类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之举;从中期看,推动产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步骤;从中短期看,克服各类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内容;从近期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核心内容的五大歼灭战是发展生产力的切入点。
习近平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判断一针见血:“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形势所迫,是问题倒逼的必然选择。
改革攻坚,这个坎必须跨过去。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变化的节点,长期的发展积累了庞大的经济总量,基数抬高,连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已经不可重复了。
中国经济正进入呈L型走势的中高速增长时期。
这一阶段必须坚持把改革发力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上,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
随着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各种矛盾集中爆发。
而各种矛盾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发展存在诸多短板,出现结构性问题。
推进结构性改革就是协调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系,在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同时又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是让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行稳致远的一项重大举措。
习近平指出,国内经济现在面临“四降一升”。
结构性改革必须进行,而重点就在供给侧。
三驾马车需求拉动模式已无法持续。
长期以来,出口、投资、消费一直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更确切地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
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中的消费需求始终是短板。
当前的还一个主要问题是传统门类生产过剩。
传统门类出现生产过剩不是因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
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已不能满足需求的变化。
比如,我国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有的农产品生产缺口
很大,而有的农产品增产则超过了需求增长;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上。
这种结构性问题单纯依靠刺激内需难以解决,必须改善供给结构,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不断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
因此,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性战役。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