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高中生作文问题的思考

关于高中生作文问题的思考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资。

但是,家庭结构也会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形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1)溺爱娇惯。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家庭照顾过多的情况下长大的,有很强的优越感,在家庭结构中被过分娇惯、过分看管和呵护。

导致许多学生对家庭依赖性过大、独立性较差、身心素质偏弱,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现实环境的磨炼,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意志品质薄弱,不易合群,不会关心他人和公共事业,甚至在性格上存在被扭曲的现象。

(2)独生子女父母对独生子女关注太多。

由于过分担心子女的安全,他们对子女限制过多,使他们和同辈群体交往的机会较少,很少有机会发现和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样的生长环境,很容易导致独生子女性格内向、交际能力差、独立能力不强。

三、独生子女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途径独生子女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并非一日之功,而独生子女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既依赖于相应的认知,又要有健康的情感做中介,同时,在“知与行”的过程中作实践抉择。

所以,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应是突出认知、情感与行为三者的统一,以高校心理教育、校园文化等为培养载体,融知、情、行为一体的主体性教育,方可在被教育者身上塑造出教育者期望的品质。

(一)通过课堂教育,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能力的认知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包括个人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而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基础。

自我认知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会造成自我评价不准确,或者高估自己或者低估自己,这种不准确的认知会给自己的人生蒙上一层灰色消极的阴影。

不仅会扭曲自己的心灵,而且会扭曲现实的生活。

这会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使之难以与人正常相处。

这也会影响到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以致难以有好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知识的传授,提高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认知能力培养必须与课堂教学工作相结合,教师应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认知教育的内容,改变课堂教学主要是学习知识、而忽视认知培养的传统观念。

在课堂上必须处理好“增强智商”与“培养情商”的关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智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情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独立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知识的传授,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通过理论教学化理论为道德,化理论为方法,把理论渗透到学生的逻辑思维、经验、想象、情感和意志中去,变成内心的价值准则,指导人生行动,这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如自尊、自律、勇敢、善良、进取心、责任感等等。

(二)发挥高校心理教育的优势,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健康的情感。

健康的心理情感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情感感受施加影响的过程。

高等院校培养独生子女健康情感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提升大学生的需要层次,培养高尚的情感。

在培养大学生主体性情感时,掌握其需要层次是非常重要。

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在大学阶段,教育者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根据他们的现状,满足大学生的多样需求,并努力提升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针对热点心理问题举办讲座、报告等,帮助学生缓解压抑心境,恢复心理平衡,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他们了解自己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打造学生自尊、自信、勇敢、坚韧不拔和乐观进取等优秀品质。

通过系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评定、调适以及怎样科学地对待心理问题等,潜移默化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情感素质,帮助独生子女大学生维持成功感受,即使当行为招致了别人不公正的评价时也能基于自我肯定而感到愉快。

(三)创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锻炼大学生健康的行为。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通过校园文化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育人功能,使大学生自觉接受和吸纳外界信息来调整适合自身的心理状态,以此来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人格素养。

一方面,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娱乐和社会活动,以高尚的风气、良好的秩序、多彩的文化美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在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认知得到升华,意志得到磨炼,身心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要加强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引导大学生围绕培养健康人格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特色活动。

总之,独生子女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社会、高校、家庭长期努力来完成的任务。

然而在大学阶段,独生子女大学生受学校环境的影响更多些,我们期望通过高校的一系列教育过程,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独生子女大学生们的生活环境,经过内化培养出他们健康的人格。

(责任编辑:宁沈生)关于高中生作文问题的思考苏溟波(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一、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一)高考的重压现在的高中生大多过着“朝七晚九”的生活。

有的学生一周只休息一天,白天要上九节课,晚上三节正课,一大节自习课。

其中有九节正课,能自己支配的时间可以说少而又少。

再加上各科写也写不完的作业,哪里还有时间阅读思考,更不用说写作了。

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们一进高中校门就被海一样的练习题所包围。

有的学生为了提高数理化的成绩,还要在周日进行额外的补课,学生哪里还会有空闲时间读他们喜爱的书。

一些学生尽管读课外书,却表现出极强的浮躁心理和功利意识。

读书仅仅是消遣,看热闹,放松心情,因而便会选择一些不用思考的书,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达到暂时的自我心理满足。

还有一些学生读书是163··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为我所用”,急于立竿见影。

要写作文了,赶紧翻看作文书。

不是为了学习作者的审题立意、构思选材,而是摘录自认为好的句子,甚至改头换面去套别人的作文,无形中滋长了学生懒惰和投机取巧心理。

尤其高三学生,走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只关心高考,其他的活动都与他们无关,他们的世界只有“高考”二字,老师、家长、亲朋,三句话必谈高考。

学生的生活被紧紧地禁锢在高考上。

心理压力这么大,哪里还会有闲情逸致感知生活、接触社会,更不用说体验生活,也就无从积累情感体验,写作文自然是没有素材,搜肠刮肚,也无话可说,作文水平自然难以提上去。

(二)新课程改革的压力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材的改进,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如语文学科的教材,改动就很大。

课改前,高一至高三上下学期共六册;课改后,必修五册和选修四个系列八个模块,共十三册。

课改前,一学期学一本书;课改后,一学期至少学两本书。

课改前,分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言文五个单元;课改后,增加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传记与新闻》《语言文字应用与写作》四个选修系列。

应该说,课改后的篇目增加了,视角也扩大了,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随之增加了。

同时,其他各科都有较大的改动。

有些学科,如英语、数学还加深加难了。

教材改了,理念就应随之而改,但高考的单线条的竞争依然存在,学生依然拼搏在题海里。

总之,在沉重的课业、沉重的升学负担的压迫下,语文教学失去了它本身应该具备的激情和活力,作文成了苦役。

写作是个人生命状态的记录和思考,是生命更高意义的存在———精神的存在,或者套用一位哲人的话:“诗意的栖居。

”可是,在学生这里,能充分展示生命之璀璨的写作却成了笼罩在他们心头的阴霾。

这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

二、高考作文命题及评分机制的负面影响(一)教学重心偏移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高考试题及命题趋向已经被日常教学奉为“圭臬”。

作文教学更是“见风使舵”。

高考作文命题方向一变,写作训练马上跟着变。

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随着高考作文试题的出现而大行其道。

1999年高考作文命题开始兴起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2001年至2004年全国及部分省作文命题几乎全部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

于是教师就训练学生“三自”文。

“三自”确实降低了审题难度,也使立意选材宽泛了,但话题作文使一些学生作文得了“宽泛症”,无限地放大了立意选材的空间。

结果一时间出现了很多选材跑偏文,甚至套作文;而更为可怕的是有些学生,甚至有些教师并不认为这是“病”,这给作文教学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辽宁自主命题已经有六年了。

2004年话题作文“平凡与自豪”;2005年、2006年、2007年都是命题作文,分别是“今年花胜去年红”“肩膀”“我能”;2008年和2009年材料作文,分别是有关“青少年社会公德与自我个性”“明星代言”方面。

从话题到命题到材料,这几年我们随着高考作文试题形式的变化,功利性地进行这几种形式的作文训练。

就连初中的作文教学也开始跟“高考”风。

初中、高中的作文,都在慢慢淡化文体,淡化作文的专项训练,这就直接造成了学生作文的“四不像”———既不像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也不像散文,学生写作的困惑也越来越多。

(二)削弱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高考作文评分可以说是一个支点,它具有平衡高校选拔学生和中学作文教学两方面的重要功能。

”教学中,教师时刻琢磨着如何让学生赢在考场,因而对“评分标准”中的“切入分”甚为关注。

在辽宁没有自主命题前,满分为60分的作文切入分一般定在42分左右,而最近几年我们感到语文估分总是出入较大,于是将切入分上调至45分至48分,只要文章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的即可从45分切入,字迹工整、卷面干净的(要符合“三基本”)即可从48分切入。

而在高考评分时谁也不敢给自己估到50分以上。

(事实上,真正能得到50分以上的作文也是凤毛麟角。

这无疑缩小了优秀作文与一般作文的得分差距。

一些优秀的作文仅比一般化的作文多得三四分,仅仅相当于做对了一个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分数。

不少教师感言,作文教学不要再花大力气了,就靠“三基本”就可以。

这一负面影响的迅速波及,直接限制了教师搞好作文教学的积极性,也影响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而且在高考作文评份中不确定因素也实在难以预料。

三、学生自身的思维惰性如果说深入生活,充分感知、亲历、积累并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勤于练笔则是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叶圣陶先生说:“要在语言知识的各方面都有相当地把握,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非日积月累不可,积累得多了,写东西才能运用自如。

”而今,高中生除了上作文课和考试时必须写作文外,能主动提笔的已经不多了。

为什么呢?主要是懒惰,不爱动笔。

如果说一个人身体懒惰,可能只会影响身体健康,而思维懒情则抑制人的创造力。

不想动脑,就不会动脑;不会动脑,就不会发现问题;不会发现问题,就不会解决问题;不解决问题,就不能感受生活;不能感受生活,就不会有创作的欲望;不动笔又怎能提高写作水平?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也就可想而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