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基础填空版

中医学基础填空版

。 -可编辑修改- 第一章 中医学导论 1.《黄帝内经》记载的食道与肠管长度的比值为(1:35 ),与现代解剖学的相关内容相近似。 2.东汉张机所著的( 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论述辨证论治的专书。 3.《神农本草经》收录药物 (365)种,其中多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收录。 4.晋代王叔和的《脉经》详述(24)种脉象诊法。 5.唐末昝殷所著的(《经效产宝》)是现存最早的妇科专书。 6.宋代(钱乙)所撰的《小儿药证直诀》是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 7.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是研习针灸的重要文献。 8.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是(《洗冤录》),刊行于金代。 9.唐朝政府颁行的《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10.《本草纲目》采用(自然分类 )法将收载的药物分为16部62类。 11.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是( 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进行解决的法则。 12.中医治病注重(病机(或“证候”)的异同,其次才是病的异同。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在中医学理论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有精气学说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 )的概括。 3.阴阳的特定性质有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规定性。 4.阴阳的相对性表现在(可分性、转化性)及随着划分属性的前提的改变而改变三个方面。 5.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温煦、兴奋、推动)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阳。 6.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阴。 7.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斗争、约束、拮抗)的关系。 。 -可编辑修改- 8.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相互资助 相互)的关系。 9.阴阳消长关系存在着(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和此长彼亦长、此消彼亦消四个方面的表现形式。 10. “阳胜则热”,是指机体在阳邪作用下,呈现出(机能亢奋、产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11.“阴虚则热”是指阴液亏虚,而致阳(相对偏盛,机能相对亢奋,产热相对过剩)的病理状态。 12.阴阳互损是以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为前提的。 13.阴阳互损包括(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两个方面。 14.唐朝王冰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方法治疗阳虚所致的虚寒证。 15.唐朝王冰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方法治疗阴虚所致的虚热证。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凡具有( 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属“木”。 2.凡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属“火”。 3.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属“土”。 4)凡具有(肃杀、收敛、清洁) 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属“金”。 5.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属“水”。 6.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对事物进行属性归类的。 7.五行学说对事物进行属性归类主要有(取象类比和推演络绎)两种方法。 8.土的“所不胜”之子是(火)。 9.火的“所胜”之母是(土) 10.用五行相生规律解释的病理有(母病及子、子病犯母)两种类型。 。 -可编辑修改- 11.用五行相克规律解释的病理有(相乘、相侮)两种类型。 12.据五行相生理论制订的治疗原则是(补母、泻子(或“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13.据五行相克理论制订的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14.疾病从(母脏传到子脏)的传变称为“母病及子”。 15.疾病从(子脏传到母脏 )的传变称为“子病犯母”。 16.疾病从(所不胜之脏波及到所胜之脏)的传变称为“相乘”。 17.疾病从(所胜之脏波及到所不胜之脏)的传变称为“相侮”。 第三章 藏 象

1.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体现了中医学从外知内,(以象测脏)的思维方法。 2.按照脏腑不同的生理功能特点,将其分为(五脏)、(六腑)和 奇恒之腑三大类。 3.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 4.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 受盛和传化 )。 5.心主神明主要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一切( 生理活动 )和(心理活动 )的功能。 6.心在体合( 脉 ),其华在( 面 )。 7.《素问·五脏生成》说:“诸气者,皆属于( 肺 )”。 8.肺主一身之气包括( 主呼吸之气 )、( 主管气的生成)和调节全身气机三个方面。 9.肺主呼吸的功能是( 气 )的生成和(全身气机 )调节的根本条件。 10.肺进行一切生理活动的基础是(肺气的宣发肃降 )。 11.肺助心行血的结构基础是( 肺朝百脉 ),生理基础是( 肺司呼吸 )。 12.肺通调水道的功能,是(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 )在水液代谢方面的体现。 。 -可编辑修改- 13.肺在体合( 皮 ),( 喉 )为肺之门户。 14.脾气主升的运动特点表现为(升清 )和( 升举 )两个方面。 15.脾统血的机制,主要是( 脾气的固摄 )作用。 16.脾主运化体现在( 运化水谷 )和(运化水液 )两个方面。 17.脾为( 后天 )之本,( 气血化生 )之源。 18.脾的生理特性是(喜燥恶湿 )。 19.脾气上升的运动特点,主要通过( 脾主运化 )的生理功能得以体现。 20.《素问·五脏生成》说:“脾之合( 肉 )也,其荣( 唇 )也。” 21.肝的生理特性是( 主升主动 ),( 喜条达而恶抑郁 ),故称之为刚脏。 22.《五脏生成》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 运于诸经 ),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 23.《素问·六节藏象论》称肝为( 罢极 )之本。 24.( 爪 )为筋之余。 25.《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 肾 )之府。” 26.肾的主要功能,一是主藏精,二是(主升主动),三是(喜条达而恶抑郁 ),四是主管纳气。 27.肾藏精的功能体现在(主管生长发育 )和( 主管生殖繁衍 )两个方面。 28.( 齿 )为骨之余,( 发 )血之余。 29.肾开窍于( 耳及二阴 )。 30.《类证治裁·喘证论治》说:“( 肺 )为气之主,( 肾 )气之根。” 31.五志归五脏,思为( 脾 )之志,恐为( 肾 )之志。 32.五脏主五液,( 汗 )为心之液,( 唾 )为肾之液。 33.五脏和官窍有特定的对应关系,(舌 )为心之苗,脾开窍于( 口 )。 。 -可编辑修改- 34.六腑以( 降 )为顺,以( 通 )为用。 35.七冲门中,( 唇 )为飞门,太仓下口为( 幽门 )。 36.胆为( 六腑 ),又为( 奇恒 )之腑。 37.胆的主要功能是( 贮藏和排泄胆汁 ),(参与精神情志活动 )。 38.《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 中正 )之官,( 决断 )出焉。” 39.《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 受盛 )之官,( 化物 )出焉。” 40.《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 传道 )之官,( 变化 )出焉。” 41.《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 州都 )之官,津液藏焉,(气化) 则能出矣。” 42.三焦的主要功能是( 通行元气 )、( 运行水液 )。 43.《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 )之官,( 水道 )出焉。” 44.《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如雾,中焦(沤 ),下焦如( 渎 )”。 45.《灵枢·海论》说:“脑为( 髓 )之海”。 46.《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 精明 )之府。” 47.脑的主要功能有:( 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思维,主持感觉运动)和主管感觉运动。 48.髓的主要功能为:充养脑髓、( 滋养骨骼 )和( 化生血液 )。 49.《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骨者,( 髓 )之府。” 50.脉的主要功能是:(运行气血 )、(传递信息 )。 51.女子胞是女子(发生月经 )和(孕育胎儿 )的器官。 52.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气机升降调节 )的对立制约关系。 53.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血液的生成 )和( 运行,消化功能 )方面。 。 -可编辑修改- 54.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 呼吸运动 )和(阴液互资 )三个方面。 55.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 )、( 藏泄互用 )及阴阳承制等方面。 56.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先后天相互滋生 )和( 水液代谢 )方面。 57.脾与胃的关系在生理上主要体现在纳运相得、(升降相因 )和(燥湿相济 )三个方面。 58.《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 )之关也。” 59.六腑中,消化功能主要是胃、( 胆 )、( 小肠 )的作用。 60.六腑中,吸收功能主要是( 小肠 )、( 大肠 )的作用。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三、填空题 1.人体气生成的基本条件是(物质来原充足,脏腑功能正常 )。 2.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 )。 3.一般说来, 津主要布散于皮肤(肌肉、孔窍 )等部位。 4.血对气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血能生气,血能载气 )两方面。 5.气陷的病理表现, 主要表现在( 上气不足 ,中气下陷 )两方面。 6.气对津液的关系, 表现为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气能摄津 )。 7.( 推动力和固摄力 )的协调平衡维持着血液的正常运行。 8.引起气虚的原因主要有(气的化生不足,消耗太多 )两方面。 9.血液以( 营气、津液 )为主要物质基础。 10.营气通过( 十二经脉,任督二脉 )而循行于全身。 11.气机升降出入的场所,是指( 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