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学》考试大纲awerc木《海洋沉积学》考试犬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地质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海洋沉积学是海洋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也是地质学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课程。
海洋沉积学主要包括沉积物组成、来源、沉积过程与沉积环境,木大纲涵盖这些主要内容。
沉积物形成丁•特泄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是环境的产物,因此它是地球气候、环境和地质演化的肖•接记录,各种沉枳物中都蕴涵着气候及地质环境演化的丰富佶息。
尽管海洋沉积是个相对年青的学科, 但一肖是地质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点工作内容。
近年來,随着观测和分析实验手段的进步,无论是沉积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冇了迅猛的发展。
硕士研究生入学的海洋沉积学考试,主耍考察学生对海洋沉积学课程最基木知识的掌握稈度,耍求考生准确掌握海洋沉积的基木特征、研究方法、特肚沉积物的地质学意义,并具冇沉积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地质科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一、考试范围1.沉枳物的沉枳与搬运过程2.沉积物结构、构造特征3.沉积物的分类及方法4.沉积作用及控制因素5.各种沉积体系的特征及分布6.早期成岩作用及其特点7.沉积物组成及其物源环境意义8.沉枳记录及其气候与构造环境响应9.海洋沉积学研究方法二、考试要求1、対各种沉积体系的特征、沉枳环境及影响因素冇初步了解,包括近岸、河口硅质沉积体系、陆架硅质沉积体系、陆坡陆隆沉积体系等。
2、对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和一般特征冇准确的把握,掌握沉积物分类方法。
3、准确把握碳酸盐沉积作用,包括矿物成分及结构成分,同位素特征;成岩作用及沉积模式等。
了解大洋沉积作用、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4、准确掌握早期成岩作用及其特点,包括压实和压溶作丿11、胶结作川及胶结类型、胶结物的结构、胶结物的世代、重结晶作用。
5、了解残留沉积与现代沉积的特征与区别,能区分砂质沉积与泥质沉积的“T 带格式的:项H 符号和编号形成环境与弟异。
6、了解口生沉积作用及产物,包括常见口生矿物的成因及形成环境,如, 海绿石、黄铁矿、重品石、方解石、H 云石等。
7・、对现代沉积学研究方法冇一宦认识,包括野外样品的采集、描述和室内 分析方法等。
三、主要参考书王琪 朱而勤编著.1989.海洋沉枳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何起祥等编著.2006.中国海洋沉积地质学.北京:海洋出版社QQQO 普通地质学整理1 •①地球内部密度向下渐增,但是不均匀增加。
在400km 、600km 、 2900km 和400km 处有明显I 曾加,2900km 处变化最人,地心为 13g/cm'。
%1 重力,在2900km 深度以内,重力人致随深度增加,但有波动。
2900km 深度到地心,車力逐渐变小,地心車力为0.%1 压力,从地表至地心逐渐增力IL ]0km 为3000atm, 35km 为10000珀m, 2900km 为 150 万 atm,地心为 370 万 atm 。
2•内部圈恳划分:地壳与地幔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为古登堡面广3. 陆地地形%1 山地(低山<500〜1 ()00m>,中山v 1000〜3500m>,高山v 人于 3500m>);沿两人地带分布,一为坏太平洋两岸地带,一•为从阿尔卑 斯山到喜马拉雅山再到南亚地带。
%1 丘陵(一般仅数十米,最高200m ),屈重峦叠嶂低矮地形, 如东南丘陵,川中丘陵。
_ - T 带格式的:项目符号和编号] 一』带格式的:项目符号和编号:带格式的:项目符号和编号]%1 平原 海拔较低的宽广平坦地区,海拔多在0~500m,海拔 0~200m 叫低平原(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200〜500m 叫高平原(如 成者B 平原)。
%1 高原 海拔500m 以上,顶血平缓,起伏较小,血积比较辽 阔的平地。
%1 盆地 周围山岭环绕,中部地势较平似盆状的地形。
%1 洼地 陆地上有些地区很低,高程在海平面以下。
4. 摩氏硕度计①滑石②石旨③方解石④萤石⑤磷灰石⑥长石⑦石英'⑧黄玉⑨刚玉10.金钢石P34表 5. 表 3-7 表 3・X 表 3・9喷出岩构造:气孑L 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
按SiO 、含量划分岩浆岩【人于65% (花岗岩)、52%〜65% (正 长,闪长,安山)、45%~52% (辉长岩,玄武岩)、小丁*45% (橄榄 岩,辉长岩)】变质岩特征构造:片理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 造、片麻状构造)6•地层表:(P50)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 7 •褶皴 ' 概念:岩层受力变形产牛系列连续的弯曲 岩层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是岩层塑性变形表现。
—_ -十-删除的内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地质学专业《沉积学》考试大纲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是较新岩层,两侧部分岩层依次对称变老。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形成中心部分较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对称变新。
褶皴要素核:褶皴的屮心部分。
翼:褶皴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岩层。
枢纽:褶皱弯曲面上最人弯曲点的连线。
细分(P63,64图):按轴面产状〜直立褶皴(A)倾斜褶皴(B)倒转褶皴(C)平卧褶皱(D)按枢纽产状f水平褶皱(AB)倾伏褶皱(CD)一甬格式的:项目符号和编号]概念:岩层或岩体受力破裂后,沿破裂而两侧岩块发牛显著位移,这种断裂叫断层。
要素:断恳面、断盘、断距。
止断层:沿断层面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逆断层:沿断层血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平移断层:沿断恳面走向,两盘相对错动断层组合类型(P67 5-23):阶状断层一两条或两条以上倾向相同走向平行正断层组介而成,上盘依次下降,呈阶状。
地堑一由两条走向人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恳组合而成一个屮间断块下降,两边断块相对上升的构造。
地垒:有两条走向人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介而成的•个中间断块上升,两边断块相对下降的构造。
_-:带格式的:项目符号和编号叠瓦构造:数条逆断层平行排列,构成倾向一致的逆断层组合。
9 .地恳间接触关系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产状…致,吋代连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即两套地层之间有地层缺不整合面: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接触面叫不整合面,通常保留着古风化壳或人陆沉积物或在不整合血上有粗粒的,由上覆地层碎屑物组成的底砾岩。
不整介分类:①平行不整介:不整介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是彼此平行的,也叫假整合。
VI、平行不整合反映地壳有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坏境有过显著变化。
2、形成过程:地壳下降,接受沉积一地壳隆起,遭受剥蚀一再次地売下降,重新接受沉积>②角度不整合:不整合血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是斜交的。
<1、角度不整合反映发牛过一次显著水平运动,古地理坏境发牛过极人变化。
2、形成过程:陆地下降接受沉积f水平挤压(岩层褶皱、断裂),上升遭受剥蚀f再次下降接受沉积〉不整合共同特点:①有明显侵蚀面存在,侵蚀面往往有底砾岩、古风化壳等②有明显岩层缺失现象③不整合面上下岩性、古牛物等有显著差异。
““-[带格式的:项目符号和编号]10.地震 1概念:地球内部缓慢累积得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快速震动的现象.震源体:地球内部累积存储地震能量和地应力的部位,或岩彳I 发牛•破裂及强烈塑性变形的区域。
震源:地下发牛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极震区:震小附近震动最人,一般也是破坏性最严重的地区。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地血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源距:地面上, 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源的距微观震中:地震发牛后,通过仪器测出的地震震中位置。
宏观震中:震后通过地震调查灾评确定的地表破坏程度最高的地域。
震域:地面上地震所波及的区域。
地震波:地震所产牛的颤动是以弹性波把能量传出的,即地震波。
(纵波速度快于横波)。
表面波: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地震时来自震源的波动(纵波、横波)以不同的速度与地面相碰撞,使地壳表血激起沿地表传播的弹性波。
特点f波长长,波速稳,只在表面传播不能传入地下,对地面破坏性最人。
震级:用以衡量地震强度的量。
烈度:地面遭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
(1・12度)成因分类:■构适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小于60km)中源(60-300km)深源(人究生院海洋地质学专业《沉积学》考试大纲于300km)震级分类:微震(小于3 级)弱震(3・4.5 级)小强震(4.5・6级)强震(人于6级)震中距分类:地方震(100km以内)近震(lOOJOOOkm)远震(人于1000km)发牛年代分类:古地震,历史地震,近代地震_ “ “弓带格式的:项目符号和编号「11.地震活动规律十地震在空间分布,主要位于构造活动地带,按板块构造理论地震上要分布于板块边界上。
世界地震分布最人特点是具有全球规模的带状分如现象,共分为4条。
%1坏太平洋地震活动带(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阿留屮群岛,勘察加半岛、丨I木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活动最强烈。
%1地屮海——喜马拉雅山地震活动带(从印龙经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经帕米尔高原、中亚、西亚延伸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区,金长1500km),活动次丁•环太。
%1人洋小脊地震活动带(沿人洋屮脊分布,蜿蜒于各人洋屮,儿乎彼此相连,全长6500km),均为浅源地震,未有人规模地震。
%1人陆裂谷地震活动带(与上述3条相比,其规模最小,£L不连续分布于人陆内部裂谷带,如东非裂谷带,红海裂谷带,贝加尔裂谷带),活动较弱,主要为浅源地震。
我国地震分布:我国处于阿尔卑斯——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和环究生院海洋地质学专业《沉积学》考试大纲太平洋地震带中间,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度较高。
基木呈带状分布,可分为6条①青藏高原地震区②新疆——阿拉善地震区③华北地震区④华南地震区⑤台湾及东海地震区⑥南中国海地震区_ 一“ 带格式的:项目符号和编号「12.火山喷发方式 11>按喷发途径分为①熔透式②裂隙式③屮心式2>按喷发状态分为①宁静式②猛烈式③中间式★ T吊格式的:项目符号和编号「13.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1侵入接触:又称热接触,是由炙热的岩浆侵入围岩后,冷凝成岩浆岩体而形成的•种接触关系。
特征为靠近岩浆岩体的围岩有接触变质现象,围岩岩体内有时可见岩浆岩体的小岩枝或岩脉侵入其小,岩浆岩体内有捕掳体,边缘有细粒矿物组成的冷凝边,这种接触关系反映出侵入岩体的形成时代晚于被倾入的围岩。
%1沉积接触:又称冷接触,是岩浆冷凝形成岩浆岩体,经地壳上升并遭受风化剥蚀而出露地表后,其上在地壳下降时又沉积了新的岩层所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
特征为上覆围岩和岩浆岩体接触处,无接触变质现象,他们的接触界血是一个风化剥蚀血,常残留有古风化壳或剥蚀痕迹,靠近岩浆岩体的上覆围岩屮常含有岩浆岩被风化剥蚀形成的碎屑,岩体顶部的岩枝或岩脉有被囤岩切割的现象,围岩的我层理与接触而往往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