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业和信息化调研报告
船舶产业已成为我市增加财政收入、吸纳人员就业、延伸上下游产业、带动服务业发
展和促进渔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修造船管理模式的转变,特别是数字化造
船的趋势,对船舶产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信息化在船舶行业的推
广与我市船舶产业发展的速度并不协调,全市在应用现代造船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方法
的企业还不多,直接影响我市船舶产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如何充分依托信息
技术,推动信息化与船舶产业融合,提高产业效能,打造中国一流的现代化修造船基
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市船舶产业信息化现状
XX年,全市船舶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32.4亿元,同比增长35.5%,占全省55%。造船
企业造船完工量为365万载重吨,占全省48.8%,占全国份额8.4%;新接订单914万载
重吨,占全省88.3%,占全国份额35.2%。船舶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信息化工作越
来越受到企业重视,信息化总体水平有了一定提升。
在信息化资金投入方面,据抽样调查(下同),船舶企业信息化投入覆盖率达到100%。
不论企业性质为私营还是国有控股,还是企业规模大小,每家企业都对信息化应用投
入资金,其中XX年信息化投入最多为扬帆集团,达到380万。
在组织、人员保证方面,中型以上企业都设立了信息化专业部门,小型企业有负责信
息化专职人员。在设立了信息化专业部门企业中,由副总以上级别的领导分管信息化
工作。
在信息化基础设备方面,所有企业计算机普及率为100%,在涉及企业核心部门和岗位
都配置和使用计算机,internet接入率为100%,大中型企业为100m接入,小型企业
为2-10m接入。
在软件工具或独立软件应用方面,主要强调个人能力或局部能力的提升,典型的如cad
应用、物资管理系统或者财务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在大部分企业已经推广应用,完成
了从最早的二维设计到三维设计之间的转换,一些大企业已将其作为标准配置。
在企业级系统应用方面,pdm(产品数据管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或者erp(企
业资源计划)等企业级管理系统,已在宏洲船舶修造、龙山船厂等一些较大的船厂开始
应用。
船舶修造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如扬帆、欧华已开始
应用精度放样等信息技术实施精度造船,造船周期从3个月缩短到48天,实现大部分
段无余量制作,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二、市船舶产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市船舶产业信息化有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
1、企业设计系统与生产管理系统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大部分船舶企业数字化设计与数
字化管理的集成度较弱,在数字化设计阶段产生的大量有效信息目前一般都不能高效
地自动导入后续的管理系统,造成后续管理系统因为缺乏及时、准确的设计数据源,
而无法发挥更强的管理效果。由于对信息化整体架构考虑不足,因此企业间、企业内、
系统间不能有效地协同工作,不能快速地、柔性应对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的变化需求。
2、成本管理较为粗放。目前船舶行业在成本设计、统计、监控、分析方面的管理较为
粗放,没有精确地即时反应船舶产品的实际发生成本。企业仍然处于追赶日韩先进造
船企业的阶段,整个造船管理模式还在不断变革、改进和提高,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
和标准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体制,无法完全照搬国外经验和现成软件,这也是管理信息
化实现过程中的难点。 来源地址:fanwendiaoyanbaogao2985486
3、缺乏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虽然大多数船舶企业都在积极实施与应用信息化,但各
企业仍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没有一个行业标准可以参考和借鉴,不能做到行业间的
互相配合与促进。各企业往往过于强调各自的特性,无法统一口径。
4、自主创新不足。目前我市应用于船舶产品设计和管理的大型核心软件基本是以引进
国外系统为主,缺乏自主创新,不但购置价格昂贵,而且维护升级费用也很高。如扬
帆集团购置国外设计软件、erp系统、三维管系方案系统化了1000多万人民币,而且
系统还需不断升级付费。
5、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信息化人才紧缺,从事核心技术研究开发、软件开发和
系统集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服务的人才严重不足。全民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
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市内高校数量少,尚未形成产、学、研结合培养信息化人才
的有效机制。
三、市推进船舶产业和信息化融合的对策措施
1、应用数字化设计技术,实现船舶产品绿色设计。通过船舶产品数字化系统的开发和
应用,在完善数字化设计系统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船舶产品数字化设计的深度
和广度,在计算机中建立船舶产品全数字化信息模型,使各阶段、各专业的设计作业
能在同一数据库中进行,优化各个设计环节,减少产品生产的往复过程,提高整个制
造系统的资源利用率,降低废品率,节约资源。同时在设计中还应综合考虑产品的结
构设计、材料选择、制造环境设计、工艺设计、回收处理设计等各个方面。
2、应用计算机虚拟现实和仿真技术,实现船舶产品绿色制造。通过开展虚拟制造技术、
仿真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研究,建立船舶产品虚拟制造的装配系统和应用环境,研究与
开发船舶产品装配可行性校验、产品建造工艺编制及可行性校验、产品运行维护功能
性校验、产品舱段及整船的虚拟装配和漫游、cad实体数据的转换接口等技术,实现船
舶三维cad模型在虚拟制造系统中的动态再现和漫游性检查,使船东、设计师和建造
师能够较早地在虚拟环境下对船舶设计布置的合理性以及分段总段的整体吊装、设备、
装备的系统模块安装等生产过程的可装配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进行虚拟仿真,检查
船舶设计和工艺的合理性,从而优化船舶制造模型,预测产品的可制造性,避免产品
装配、安装过程中的干涉,减少船坞船台、码头施工过程中的返工。
3、应用船舶产品数据管理技术,提高信息资源的集成应用。通过对船舶产品数据管理
技术的研究,应用船舶产品工作流管理、任务流管理、产品结构配置、数据与文档管
理、设计变更与版本管理、产品bom管理、与cax的接口等技术,构建企业级的船舶
产品数据管理平台,根据船舶产品设计和建造的特殊性,在不同阶段按不同的组织方
式(系统、托盘等)管理设计资源,实现与cax系统的信息集成,对各设计阶段产生的
船体bom、舾装bom、涂装bom等加工和工艺信息进行统一动态管理,为设计、制造和
管理一体化及时提供正确的信息,实现船舶产品数据的有效集成和管理。
4、应用资源配置优化技术,提高造船企业制造资源配置管理水平
突破造船企业资源利用率低,生产变动因素多,壳、舾、涂一体化制造的计划管理难
度大等难点,通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造船企业制造资源配置管理系统,在保证
船舶产品开工、上船台船坞、下水、交船的四大节点下,以计划为导向的造船企业劳
动力负荷、制造场地设备资源负荷s曲线为基础,依据产品动态bom表、船台坞搭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