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乘与除》导学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乘与除》导学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乘与除》导学案亲爱的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新的环境,新的朋友,新的起点,新的目标。

让我们一起扬帆起航吧!查字典数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乘与除》导学案,祝大家学习愉快。

学习目标:1、复习两位数乘法与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

2、复习两步计算式题,能用计算器对结果进行检验。

3、在复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分类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4、学生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学会小组合作,共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习重点:巩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除法笔算过程中灵活试商的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因数中间有0和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估计商是几位数的方法,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

我们已经学习了用两位数乘,今天就让我们到数学迷宫一起进行闯关游戏,比一比谁的本领学得最好。

(一)数卡游戏,拓展思维1、出示书本64页例题用数卡9 、8 、4 、3 ,编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

计算前先估一估哪一道题的得数最小?哪一道题的得数最大?2、思考积的大小与数卡排放的关系,然后列出算式。

积最大:93×8494×83积最小:38×4939×483、这两组题估算的结果相同,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究竟哪个算式的结果最大?哪个算式的结果最小?小结:哪一位乘得的数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二)、解决问题,重在检查1、判断小动物们做的对不对?(题目选自书上第64页)75×650=48750705×65=7755400×230=9 2002、可以从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位数来判断,也可以从计算法则上进行判断。

3、完成书上第2大题最后两题,并用计算器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用计算器检验结果注重引导方法的多样性:交换因数位置,积不变;用积除以一个因数等于另一个因数。

]4、挑选一题,递等式计算,比比谁做得又快又好。

149+55×2465×35-16683264÷8×7 0学习目标:1、复习两位数乘法与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

2、复习两步计算式题,能用计算器对结果进行检验。

3、在复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分类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4、学生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学会小组合作,共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习重点:巩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除法笔算过程中灵活试商的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因数中间有0和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估计商是几位数的方法,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

我们已经学习了用两位数乘,今天就让我们到数学迷宫一起进行闯关游戏,比一比谁的本领学得最好。

(一)数卡游戏,拓展思维1、出示书本64页例题用数卡9 、8 、4 、3 ,编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

计算前先估一估哪一道题的得数最小?哪一道题的得数最大?2、思考积的大小与数卡排放的关系,然后列出算式。

积最大:93×8494×83积最小:38×4939×483、这两组题估算的结果相同,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究竟哪个算式的结果最大?哪个算式的结果最小?小结:哪一位乘得的数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二)、解决问题,重在检查1、判断小动物们做的对不对?(题目选自书上第64页)75×650=48750705×65=7755400×230=9 2002、可以从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位数来判断,也可以从计算法则上进行判断。

3、完成书上第2大题最后两题,并用计算器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用计算器检验结果注重引导方法的多样性:交换因数位置,积不变;用积除以一个因数等于另一个因数。

]4、挑选一题,递等式计算,比比谁做得又快又好。

149+55×2465×35-16683264÷8×7 01、小兔欢欢在除法游艺宫,看,正在欢迎你们呢!小兔欢欢出了一道题:298÷3□=?要求:请你从下面的数字卡片中任选一个数字填入方框里,组成一道两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题。

在试商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小结:用四舍法试上,商会出现太大的情况,要调小;用五入法试商,商会出现太小的情况,要调大。

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试商方法来进行试商,这样就能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在计算时,我们还要注意: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大或者相等时,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当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小时,就看被除数的前三位,同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

用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商是几位数。

2、游戏:选数字卡片。

要求:每小组选择一组题,从数字卡片1~9中,选择合适的,放入括号内。

(1)□176÷33商是两位数,方框里可以填(),最小填()。

□176÷33商是三位数,方框里可以填(),最大填()。

(2)46**÷□3商是两位数,方框里可以填(),最小填()。

46**÷□3商是三位数,方框里可以填(),最大填()。

小组交流思考方法。

3、选择正确答案的编号。

(1)54**÷78,商的最高位是()位。

A:个B:十C:百(2)下列那个算式的商是两位数()。

A:64**÷64B:64**÷7*C:64**÷5* 小结:能正确判断商是几位数,是一种比较快捷方便的检查方法。

综合练习,巩固知识1、选择其中三道题独立完成递等式计算,并用计算器检验。

372+518÷148007-1680÷12465÷15×2825×(281+43)3774÷(100-63)5400÷(1890÷21)交流计算过程:重点介绍先算……,再算……2、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觉得应该在计算乘与除时注意些什么?解决实际问题学校新成立篮球队和足球队。

老师带领篮球队队长丁丁和足球队队长小胖去购买篮球和足球。

经过挑选,丁丁选中35元一只的篮球,而小胖选中的足球价格是45元一只。

老师提出问题考考他俩,你们能帮助他们解答吗?(1)我带1000元,除去60元买乒乓球,余下的钱全部用来买篮球,最多可以买几只?(2)如果余下的钱全部用来买足球,最多可以买几只?还找回几元?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3)如果余下的钱买同样只数的篮球和足球,分别可以买几只?还剩多少元?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总结:今天我们在除法游艺宫里共同做了许多游戏,在游戏中你有些什么收获?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