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作业参考答案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作业参考答案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1) 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1
发言1: 《诗经》中正面描写人物容貌的诗歌不多,而且较为简略。

发言2: 《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

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 《诗经》爱情诗昭示后人, 要摆脱”非人”的镣铐, 回到人之因此为人的真实境界, 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 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发言3: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

比兴手法的运用, 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 增加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使得中国的古代诗歌永远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小论文: 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 分为风, 雅, 颂三类。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 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除了极少数是西周的作品外, 大部分是东周时期作品。

原本只称《诗》, 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加上《乐》, 称为”六经”) 。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 共305篇, 因此又称”诗三百”。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 比是比喻, 有明喻、隐喻之分; 兴即起兴, 有引起联想, 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大抵《国风》多用比兴, 《大雅》多用赋法。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赋: 《秦风•无衣》, 这首战歌, 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和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 这是一首赋体诗 , 用”赋”的表现手法, 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 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
的内心世界。

又如《七月》就把农奴一年到头的劳动生活一个月一个月地陈述, 这就是叙事的基本手法。

比: 《氓》: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 ”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作者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时,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据说斑鸠吃了桑葚会醉, 这句话比喻女子不要沉溺在爱情里。

”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则比喻女子容颜变老。

《硕鼠》这首诗写农民对统治者沉重的剥削的愤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时用”硕鼠”比喻剥削者, ”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比喻农民对统治者不堪剥削。

兴: 《氓》的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 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 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示感情生活的诗句, 激发读者联想, 达到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有人认为, 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 更富有艺术魅力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兼有比兴的特点。

《关雎》先说”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然后转到写君子与淑女的爱情, 运用”兴”的手法。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运用, 开创了修辞手法的先河。

赋, 即是直接铺陈叙述, 偏重于写实, 以一种平铺直叙的形式反应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利于更深刻地揭示社会存在的矛盾, 以后历代的文人把”赋”这种手法运用作品, 创造出不少优秀篇章。

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 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 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 层次清楚, 就是采用”赋”的手法揭示当时人民承受的疾苦, 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诗经”赋”的手法的运用, 为中国的古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奠定基础, 直到今天, ”赋”的手法一直被沿用着。

对后代的散文影响深远。

比, 兴这两种手法对诗歌的影响深远, 特别是对诗歌意象的塑造, 能增加
意象的生动性, 鲜明性, 和富有感染力, 另外增加诗歌形象性, 使作品更加含蓄, 韵味无穷。

赋比兴手法丰富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 , 在一篇文章运用多种手法, 使文章没有显
得呆板, 呈现多元化。

这三种手法, 对后来文章的方法技巧又有很大的影响, 甚至
在语言, 艺术风格方面对后代的文学都有很大影响。

因此今天我们, 应该好好学习诗经表现手法, 汲取前人的精华, 并运用到
我们的文章写作当中。

作业2
一、 1、三个反映诗人遭遇的句子: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反信谗以齌怒。

”:指楚怀王听信小人的谗言, ”怒而疏屈平”之事。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 指屈原遭谗后被疏, 失去怀王的信任, 被免掉”左徒”官职。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 指屈原为楚国旧贵族势力所不容, 她
们编出各种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屈原。

2、三个表现诗人誓死坚持理想的句子: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 只要是我衷心喜爱的事啊,
纵然为它死上多次也不后悔半点。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 宁肯即刻死亡魂离魄散啊,
我也绝不能同乎流俗, 屈节卑躬。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 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改变自己的初衷啊,
难道我会因受到教训而放弃早有的志向。

二、 1、三个表现君主失国亡身的句子及所写史实:
2、三个描写君臣遇合的句子及所写故事: ”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她。


三、句子及神话传说说明:
四、 1、香花美草的象征意义及例证原文:
用香花美草表示高超才干的诗句有: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表示高洁品性的诗句有: ”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表示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的诗句有: ”朝搴毗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2、”托意于男女”的句子及其象征意义:
”唯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指担心楚王( ”美人”) 守旧因循, 使政治不能革新, 耽误了出国的前途。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

指贵族群小们妒忌屈原, 围攻她, 排挤她而且陷害她。

”虽萎绝其何伤兮, 哀众芳之芜秽”: 指屈原为实现理想而苦心培植的人才变质了。

3、《诗经》中运用比兴手法的文章: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 《周南·桃夭》)
4、《离骚》香草美人手法与《诗经》比兴手法的不同:
屈原在《离骚》中采用的”美人香草”式的寓意手法已远远超过了《诗经》中的所谓”比兴之义”。

《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 是一种比较单一的比喻和联想, 而屈原的作品却有了极大的变化和发展。

首先, 它开始把物与我,
情与景糅合和交融起来,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以彼物比此物, 或触物以起兴, 而是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 经过联想和想象水乳交溶为一体, 寓情于物, 见物知人, 构成一种象征体, 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张力。

在长诗《离骚》中, 诗人抓住香花异草、佳木美林、男女情爱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美学内涵, 来美化抒情主体的形象和性格, 从而也使全诗的风格更为绚美奇丽, 光彩照人了。

作业3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陶渊明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 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

她奠定了后世田园诗的艺术风格特色, 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现就以下四个方面,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一、亲切淳真平淡自然的风格
陶渊明的诗的内容均为自己亲身见闻和感受, 诗中的生活场景又为人们习见。

她的诗正是选择了带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和事物, 用人们熟知的形象, 艺术地再现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 让人一读就懂, 倍感亲切。

同时她又能与读者真诚相见, 不虚夸, 不掩饰。

自己的生活困难、思想矛盾, 都能坦率的和盘托出不避丑拙, 毫无娇柔做作之态, 诗中处处有诗人在, 有真情在, 读其诗, 如见其人、如见其心, 确实是”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如①《和郭主薄二首》其一②就是这样的名篇。

陶渊明诗的平淡自然的风格, 还表现在善于经过宁静淳朴的乡居生活的描绘来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和淳真的情感。

如: 〈归园田居〉( 二) 这首诗,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 悠然自在的语调, 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 写出了乡居生活的宁静。

全诗由两幅图景构成。

一幅是幽僻的田园隐居图, 一幅是淳朴的乡村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