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风格谈
当前,多种形式的公开教学颇为盛行,教改实践不断取得新鲜经验,但随之而来的一种现状:很多教师听了公开课后,在学习别人的经验时,往往是照本宣科,千篇一例,而忽视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形成了不伦不类的风格,结果收效不佳,常闹笑话。
我认为,教师应在自己独特风格的基础上,以长补短,使自己课堂教学风格更加别具一格。
一、教学艺术要有风格。
俗话说,“文如其人”,那么“课如其人”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就拿鲁迅先生来说吧,被称为“十年执教,一代宗师”的鲁迅先生的课堂形象,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他走上讲台,站在讲桌边,总是习惯地用那锐利的目光望一下所有的学生,随后就开始讲课。
他重视以革命思想和科学知识启发学生,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精炼,而且姿态从容,从不照念教科书。
他总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有时借助于图表,有时辅助于手势,有时还讲点自己的亲身经历,学生听了,感到亲切,津津有味,往往恨时间过得太快,巴不得让时间停下来。
即使鲁迅先生用极平常的语句讲课,教室里也是时时爆发出一阵阵笑声,以至于讲课不得不中断一下。
于是在青年学生的眼前,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都课课呈现出来,是那样的爱憎分明,是那样的扣人心弦。
教学工作是一种精神劳动。
一般说,物质产品要求“标准化”、“规格化”,而精神产品则追求个性化。
每个教师,由于自己的思想、气质、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教学能力的不同,即使在针对相同的教材和学生实际从事教学活动时,也会有自己的选择和侧重的角度,选择自己得心应手的方式方法,创造出独特的授课风格。
这种授课风格,反映着各种独特的个人教学特点,从而形成教学风格的多样化。
以语文教学为例;有的强调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有的强调扎实严整的课堂秩序;有的善于激发学生的感情,突出以情感人;有的善于剖析课文的内含,突出以理服人;有的唇舌功夫好,以诵读作为突破口;有的写作能力强,以写作为序安排教学。
这些不同的风格和方法,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学我者活,似我者死。
目前,在教学领域中,有两种情况值得深究:一是不大重视别人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教法改革经验,一切仍照旧章,教学结构和方法根本未变;二是混淆了借鉴和照搬的界线,抛弃了个人的特点和优势,以至于落个“邯郸学步”的结局,这两种情况都影响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应当说,别人的成功经验,在虚心学习的基础上要领会其精神实质,以开阔自己的视野,进一步端正自己的教学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但这只是借鉴,只有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例如:两位教师同教一篇课文《春》,教前他
们一起备课,一致认为,这一课,必须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情感上得到陶冶,知识上得到启迪。
一位教师善于朗诵,于是充分运用了朗诵艺术,把学生领进作品可描绘的情景之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而另一位却不会朗诵,他虽然惊服前者精湛的朗诵艺术,却不去“东施效颦”;而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出一条既能达到同一教学目标,又能使自己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采取启发诱导,伴之以恰当的板书教法。
不仅使学生进入文中情境,而且能让学生体味出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同样使学生理解了知识分子的那种正直感。
由此可见,不同的教法,不同的教师,于同一教材而各用所长,居然也能殊途同归,从中我们不难悟出两点:教学特色确实是个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且举足轻重,教学风格即教师其人,核心是教育、教学思想。
如果背离了正确的思想指导,只是在某种形式和方法上“东挪西借”,“花样翻新”,甚至争奇弄巧,哗众取宠,则是“穷困”的教学。
势必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此其一,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每个教师都在教学中,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
白石老人曾说:“学我者活,似我者死。
”老一辈艺术家珍重艺术风格的至理名言,同样也适用于教学艺术。
三、转换角色,善于诱导。
教学观念的一种深刻的变革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变教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语文课应致力于“导”,让学生思考一个个难度适中的“为什么”,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新鲜感,保持思考状态,学得轻松活泼而收效甚大。
在具体教学中,在解决教学难点时,我总是将一个个较难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的“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成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
有些问题提出后,学生就能解答,解答不了的,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是刺激学生思惟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动力。
为此,我在上课过程中除了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外,还要激发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
教学时我多给一些时间学生读书,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在朗读中培养情感,在即席发言中锻炼口才,在自由讨论中放飞思想。
这样,让学生唱主角,教师适时点拨,激疑寻趣。
以“导”作“匙”帮助学生敲开思考的窗户,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中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四、在一般中形成独特
一个人的任何创造,不管他自己意识到与否,都是在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从他人的经验积累中获得的。
重视形成自己的风格,决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共性的东西一脚踢开。
例如对中学生的教学,无论哪一学科,都必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并符合人类认识的科学进展过程,在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必须遵循教书育人的原则,文道统一的原则,所谓教学科学化,就是说要使教学的每个环节,既要切实符合知识结构的科学体系,又要严格依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总的原则。
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毕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只能寓于教学个性之中,并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总之,我们既要有一般教学规律和形式的探索,而又不限于一法,拘于一式;既讲科学化,又讲教学艺术,在寻求“共性”的同时,保留教师自己的风格。
总之,教学艺术风格,是客观存在的,有它自身的规律性,为发展自己的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水平,我们应该对这个课题进行研讨。
对每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应当遵循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