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迪庆概况

迪庆概况

迪庆慨览“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云南省惟一的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的青藏高原南延地段,是世人向往的香格里拉,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心区。

澜沧江和金沙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形成“雪山为城,江河为池”的特殊地貌,是滇西北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悠久的历史迪庆有着悠久的历史。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境内的戈登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远在六七千年前,迪庆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德钦县永芝、纳古、石底等地出土的石棺墓及随葬文物显示,约在二千三百多年前,吐蕃先民已在这里创造了个性鲜明的土著文化。

秦王朝时期,吐蕃统治势力已延伸到迪庆。

汉朝,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郡县。

东汉时,迪庆为牦牛羌地。

三国蜀汉时期,属云南郡地。

隋时为南宁州总管府地。

唐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吐蕃在今迪庆境内维西塔城一带设“神川都督”。

南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领“回回亲军”挥师南下,西路军兀良合台经旦当(今香格里拉)、罗裒间(今维西)并于境内金沙江上“革囊渡江”,后平大理国。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设临西县,属丽江路军民抚司巨津州。

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在今维西县设刺和庄长官司,直属云南都司管辖。

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公元1522—1572年),丽江军民府土知府木氏染指藏务,经营康区,并以迪庆为据点,攻下巴塘、理塘、乡城等康南地区。

这一时期,香格里拉称“中甸”,维西称“你那”,德钦称“阿德酋”。

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准于中甸互市”,“遂设渡通商贸易”。

清雍正四年(公元1276年),清政府将迪庆地区划归云南省,设中甸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设维西厅。

千百年来,居住在迪庆这方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勤劳勇敢,为争取和平与自由,同一切残暴势力进行顽强斗争。

早在唐咸通十五年(公元669年),迪庆藏民就投入“洛金邦”奴隶平民大起义。

公元1801年,傈僳族人民不堪忍受清王朝、土司、喇嘛寺的重重压迫剥削,爆发了震惊清王朝的“恒乍绷起义”。

清光绪壬辰年(公元1905年),在德钦县爆发了有上万名藏民僧俗及其他民族参加的反帝斗争。

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途径中甸(今香格里拉),与藏民和松赞林寺结下深厚情谊,贺龙同志向松赞林寺赠送了“兴盛番族”的锦幛。

1949年5月20日,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维西县举行武装暴动,夺取政权,7月成立了维西县人民政府。

1950年5月,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县)和平解放,成立了香格里拉县人民政府。

随即德钦也宣布和平解放,仍称德钦设治局,1952年5月建立县一级的德钦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德钦县。

1957年9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由丽江地区代管。

1973年8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同意迪庆藏族自治州不再由丽江地区代管,直接受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

二、独特的区位全州国土面积23870平方公里,辖香格里拉县、德钦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三个县,29个乡镇,182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37.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56%,生活着藏、傈僳、纳西、白、彝等26种少数民族,藏族人口13万余人,占总人口的33%;傈僳族人口10万余人,占总人口的29%。

迪庆历史上是西南“茶马古道”的要冲,是东部藏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转站,是我省进出西藏的咽喉。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迪庆在日益形成的滇川藏区域经济中开始显现出其独特的影响力,“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两张世界级品牌对迪庆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影响不断扩大。

由于同全国藏区和国外藏胞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迪庆在全国藏区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处在我国反分裂、反渗透的前沿,维护稳定的任务重、压力大。

加快迪庆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迪庆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把迪庆建设成为全国最好的藏区,实现藏区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对于东部藏区乃至整个藏区将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藏区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维护迪庆良好的生态环境,将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沿岸建立良好的生态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南半岛国家的长远发展,筑起一道绿色屏障,并为迪庆加快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三、多彩的民族文化迪庆文化多样,特色鲜明。

世居这里的藏、傈僳、纳西等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多宗教并存、多民族共融的文化特色,体现了东西文化荟萃和南北文化交融的特点,突出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主题。

迪庆境内有26种民族,千人以上的有藏、傈僳、汉、纳西、白、回、彝、苗、普米等9个民族。

迪庆藏族自称“博”,操藏语康巴方言,使用藏文。

迪庆藏族性格刚毅,能歌善舞,长于骑射,热情好客。

主要分布在德钦县、香格里拉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塔城镇、巴迪乡等地。

傈僳族主要居住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境内,德钦县的霞若乡、香格时拉县的洛吉乡等地也有分布。

迪庆傈僳族热爱生活,长于歌舞,纯朴勤劳。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族彝语支,使用傈僳文。

迪庆纳西族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县三坝、金江、上江,维西县永春、塔城、攀天阁、叶枝及德钦县佛山等乡镇,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本民族古老的象形文字“东巴文”。

境内纳西族喜好歌舞,勤劳善良。

迪庆白族主要分布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维登、中路、白济汛等乡,自称“那玛人”。

迪庆彝族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县的虎跳峡、三坝、洛吉、金江及维西县永春等乡镇,大部分居住在海拔2500—3000米的高寒山区,使用彝文。

迪庆普米族主要分布在维西县的永春、攀天阁及香格里拉县的三坝、洛吉、金江、上江等乡镇,大部分居住在河谷地区及丘陵地带,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迪庆回族主要居住在香格里拉县建塘镇、三坝乡,德钦县升平镇,维西县保和镇、白济汛乡等地,通用汉文。

迪庆苗族主要居住在香格里拉县金江镇,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只在本民族内部日常交往中使用,其余交流通用汉语。

迪庆境内各民族长期以来亲善相依,共同为迪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多民族和睦共处的同时,多种宗教共存共荣。

迪庆藏族信奉藏传佛教;傈僳族除信仰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外,主要信仰基督教,也有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及藏传佛教;纳西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东巴教,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的白地村被公认为纳西族东巴教发祥地,少数纳西族信奉藏传佛教;白族的信仰同其他地区白族一样,多信仰本主教;彝族信奉毕摩教;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这种多宗教共存共荣的现象,成为迪庆人文景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迪庆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高山大川与古高原携手并肩,形成了“三山挟两江”的雄奇地貌:梅里雪山山脉、云岭雪山山脉、中甸雪山山脉横亘天际,澜沧江、金沙江自北而南贯穿全境。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呈纵深切割之势,海拔高差悬殊,最高峰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是云南最高峰。

最低谷海拔1486米,绝对高差达5254米,较小范围内的巨大高差使得境内出现了垂直气候和立体生态环境特征。

州内气候属温带——寒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4.7℃—16.5℃,年极端最高气温25.1℃,最低气温—27.4℃。

立体气候十分明显,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

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迪庆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同时也使幅员辽阔的迪庆高原成为一块资源富集的宝地,那皑皑的雪山、肥美的草场、茫茫的森林、宁静的湖泊、纵横的溪流,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源。

一是旅游资源。

迪庆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旅游资源集雪山、峡谷、高山草甸、宗教和民族风情为一体,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和睦相处的“香格里拉”胜境。

“香格里拉”是1933年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成名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一个永恒、和平、宁静的地方。

故事记述了一名英国外交官康威和三个朋友在由印度飞往中国的途中,因飞机故障而迫降在喜玛拉雅山南部藏区一个雪山环绕的神秘之地。

这里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圣洁的湖泊,“金字塔”式的雪峰,辉煌的寺庙,宽广的草原,淳朴善良的藏民……一切都如同梦幻中的世外桃园。

几经周折,他们回到了故乡,却再也找不到那个隐藏在雪山群中的桃园仙境。

无数探险家在中国藏区、印度、尼泊尔等地苦苦寻觅……1997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通过组织专家学者考察论证,在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研究和评审的基础上,郑重向世人宣布: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揭开了这一世人久久不能释怀的“世纪梦想之迷”、“世纪追寻之迷”的迷底。

200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迪庆州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

香格里拉的神秘面纱从此掀开,云南迪庆藏区随之成为人们寻梦、旅游的热点。

迪庆香格里拉融自然与人文、宁静与深邃、优雅与壮阔、古朴与现代等和谐统一、风韵天成,尤其是她那历经自然和历史的沧桑熔铸而成的以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沉淀,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令无数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这里有雄伟壮丽的云南第一高峰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有险峻奇绝的世界上最深的峡谷虎跳峡,有东巴文化的发祥地“仙人遗田”白水台,有中国纬度最低的现代冰川明永冰川,有“高原名珠”碧塔海,有康藏十三林之一的噶丹•松赞林寺。

还有碧壤峡谷、哈巴雪山、萨马阁、千湖山、依拉草原、尼汝林区、茨中天主教堂、达摩祖师洞、长江第一湾等一大批已开发和待开发的旅游景区景点。

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外,迪庆风格各异的各民族歌舞,独具魅力的民间传统艺术、神密深邃的多种宗教文化,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对国内外不同层次的旅游者都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

通过多年的努力,迪庆以“香格里拉”品牌为核心,以“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迪庆境内自然风景区为范围,以藏文化为主的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为特征的旅游开发框架已初步形成,并已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是生物资源。

迪庆被誉为“动植物王国”和“天然高山花园”,是世界著名花卉杜鹃、报春、龙胆、绿绒蒿、细叶莲瓣等的分布中心,有世界著名的园林园艺植物珙桐、秃杉等,有以松茸、羊肚菌、木耳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136种,野生药用植物有虫草、天麻、贝母、杜仲、当归等867种,分布在迪庆境内的高等植物多达187科5000余种,其中银杏、云南红豆杉等30余种为国家一、二级保护树种。

仅维西兰花、高山杜鹃等观赏植物就达1578种。

境内有野生动物共1400余种,仅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种类就达80余种,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滇金丝猴、野驴、黑颈鹤。

二类保护动物有雪豹、林麝、淙熊等十多种。

三类保护动物有岩羊、血雉等近十种。

三是水能资源。

迪庆州地处“亚洲水塔”东南端,平均海拔3380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河的上游都纵贯迪庆州。

特别是长江,流经里程达430公里,流域面积16810.8平方公里,澜沧江在州境内流程320公里,流域面积7059.2平方公里,全州共有大小支流221条,水能蕴藏量达1650万千瓦,占全省的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