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读《爱弥儿》有感
谢宛臻
近期,我读了卢梭《爱弥儿》这本书,作为一名教师正在为教育孩子而绞尽脑汁、黔驴技穷的时候,这本书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
本书具体地阐述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
《爱弥儿》果然是一本不平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尽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在原序中,作者有着这样的一句话:“我们对儿童的教育从观念上就错了,我们用成人的思维对待孩子,用成人的方法教育孩子,起结果是误入歧途。
”我感受颇深。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他认为人的教育有三种来源——自然、人和事物,后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
卢梭主张教育应“归于自然,发展个性,培养自由、平等、独立,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人。
”其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如果打乱了儿童年龄发展规律次序,揠苗助长,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前功尽弃。
卢梭在《爱弥儿》序言中说:“著书立说,其目的是为了有益
人类,然而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却被忽视了。
”在教育进程中,卢梭反对揠苗助长和贪多务深,他说人的天性发展是有秩序的,教育必须适应不同时期的儿童发育水平,万不该不顾天性发展硬把成人理解的知识来主观武断地强使幼年儿童接受。
卢梭要人灵活的读书而且在实践中学习有用的知识,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
反对学校对儿童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反对强制压制和呆读死记,呼吁尊重儿童的自觉,提倡诱导启发。
他说:“为了不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为了给儿童准备他也许永不能享受的若干年后的幸福,而把种种约束加在他身上,开始就使他感受苦恼,象被判终身做苦工的忍受无限的苦役而且受这种苦楚而将来也不见得有益。
天真快乐的童年消磨在哭泣,惩戒,恐吓与奴隶的生活之中”。
“一切出往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
”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
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公道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
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
例如: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节拍和韵调;能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
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合他的年龄阶段演唱。
如果他要唱歌,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
”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大人的鼓掌,真是汗颜啊!
“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
”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留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所以,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学生思想情操的陶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往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做一个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心灵永远年轻的老师,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