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80~81页的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
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和生活得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
的底和高。
2、在观察、实践中发现三角形有稳定性。
四、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三角板、吸管、图钉、三角形和
四边形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三角形的框架,并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你知道有关它的什么知识?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并板书课题:
三角形的特性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画一画:画出一个三角形。
画三角形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2、想一想:①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角?有几个顶点? ②三角形有几条线段?线段与线段之间是怎样
连接的?
③怎样表示这个三角形?
根据学生的汇报,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说一说: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汇报之后再翻开课本读一读,画出最重要的词。
4、判一判: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5、找一找: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呢?它具有
什么特性?
6、做一做:每个小组做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这三根吸管能围其它不同三角形?这四根吸
管能围其它不同的四边形?
怎样才能让四边形稳定呢?
完成课本86页的2、3两题。
7、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⑴出示南昌八一大桥的图片,你能测出斜拉桥的高度吗?
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的三角形操作。
⑵反馈:你是怎样测量的?
⑶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使学生明确: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
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
叫做三角形的高。
⑷判断下面图中哪些是高?哪些不是?(同桌讨论,并纠正)
(三)、巩固练习、应用:
⑴画出底和高(不要转动纸,用尺子作高,画虚线)
⑵直角三角形的高
⑶下课继续研究钝角三角形的高
(四)总结收获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
南京路小学刘统华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本节
课中,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学
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产
生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这节课知识点多,包括三
角形的概念底和高的概念、各部分名称,还有三角形的重要特性:
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从课题看,特性无疑是重点。
而
底和高的概念、及高的作法是难点。
势必会耽误大量时间。
如何
在一堂课中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复习铺垫、交流探究、实践
应用的模式来教学。
1、从“活动”的视角来重组教材。
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较好的
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中设计了许多操作和探究活动,并根据学生
的活动设计把教材例1和例2的内容进行了重组。
教学中把例1
中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这部分教学内容后移,而是把例1中认识
三角形的特征和例2的内容三角形的特性安排在一起教学,并设
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画一画、摆一摆、看一看、找
一找、拉一拉、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特征、了
解三角形的特性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以“探究”的方式来组织活动。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为他们创设一个发展的空间。
在本节课中教师组织了一系列探究、学习活动,力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
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时,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先让学生通过操作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通过看书自学自主学习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再到动手画高、指高最后到找出三角形一共有几组底和高,每一个活动教师都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从而更牢固地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