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块奶酪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童话故事。
蚂蚁队长带领蚂蚁们找到了一块诱人的奶酪,面对掉下来的奶酪渣,蚂蚁队长很想吃掉,但最终还是自律地送给一只最小的蚂蚁吃。
故事引人入胜,面对着诱人的奶酪,蚂蚁队长内心的犹豫、彷徨不仅叩问着它自己,也敲打着学生的心,看到它果断地做出决定不禁为它拍手叫好。
故事的跌宕起伏不仅牵动着学生的心,也会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蚂蚁队长的情感变化,然后抓住“多强的纪律性”这一关键点,借助角色朗读、情境表演、换位思考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蚂蚁们的情感世界,最终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情趣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2.激趣:这群可爱的蚂蚁面对诱人的奶酪,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故事呢?
3.板书课题,组织学生交流:什么是奶酪?围绕一块奶酪会发生什么事?
设计意图:借助画面,引发学生对蚂蚁和奶酪的认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疑问,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着找一找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遇到不会读的字读一读上面的音节,
或者请教同伴。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流利、不够准确的自然段,再仔细地读一读,努力读对每一个生字。
(3)与小组同伴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相互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4)自己轻声或者不出声地读一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前质疑提出的问题,看一看自己能不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在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获得对文本的初步感知,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探究文本的过程。
三、汇报交流,识字学词
1.课件出示由生字组成的句子,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
(1)小蚂蚁们嘴叼着它,要做到不趁机舔一下,那要有多大的毅力,多强的纪律性啊!
(2)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
怎么办呢?
(3)他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一跺脚:“注意啦,全体都有。
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
(4)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你吃掉它吧!”
2.课件中,其余字消失,就剩下带有生字的词语:宣布、处罚、诱人、舔一下、强大、犯错、禁令、稍息、犹豫、跺脚、聚拢。
(1)学生大声朗读词语,读准每一个词语的音。
(2)指名认读词语,遇到学生读不准的词语,多次练读。
(3)学生交流:在你的生活中,见到过这些词语吗?请联系生活经历,用这些词语说句子,可以用上一个词语,也可以用上几个词语。
3.课件中,其余字继续消失,就剩下本课生字:宣、处、诱、舔、强、犯、禁、稍、豫、跺、聚。
(1)检查预习情况,认字能力强的同学当小老师,到黑板前领读这些生字。
(2)教师指名认读生字,将识记有困难的字标注成红色。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不好记的字?
(4)汇报交流,学生自主识记以下重点字:
处——多音字,在本课中读chǔ,读chù时可以组词为:到处、处长。
稍——多音字,在本课中读shào,“稍息”是一种口令。
读shāo时可以组词为:稍微。
舔——对比识记。
(舌头尝是舔,加上水是添)
跺——对比识记。
(身子活动是躲,脚的活动是跺)
设计意图:集中识字,抓住字形特点和字音难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有目的地实践,提高识字效率。
四、再读全文,体会感悟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蚂蚁队长的句子,再读一读,说一说:你喜欢这位蚂蚁队长吗?理由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集体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体会蚂蚁队长的严格自律。
预设一:我喜欢蚂蚁队长,因为它能抵住奶酪的诱惑,不独吃奶酪。
(1)学生朗读找到的描写蚂蚁队长的句子:
①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
怎么办呢?
②蚂蚁队长生气了。
他登上一块大石板,突然下令:“注意啦,全体都有。
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
③可是,他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一跺脚:“注意啦,全体都有。
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
(2)老师扮演记者,学生扮演蚂蚁队长,进行情景对话:队长,您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3)表演朗读: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蚂蚁队长和小蚂蚁的头饰,你喜欢哪个人物,就戴上它的头饰,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表达此时的心情吧!
预设二:我喜欢这位队长,因为它把自己特别想吃的奶酪渣给了年龄最小的蚂蚁。
(1)这块奶酪渣该怎么处理呢?自己读一读第12自然段,再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2)有感情地朗读第12、13自然段。
4.过渡:老师扮演记者,学生扮演蚂蚁队长和小蚂蚁,进行情景对话:
(1)队长,你那么想吃奶酪,为什么给小蚂蚁吃?
(2)小蚂蚁,在这里,你是最小的,当你吃到奶酪渣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想对蚂蚁队长说什么?
(3)蚂蚁们,你们喜欢这位队长吗?说一说理由。
5.教师指导学生带着兴奋和愉快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课是略读课文,因此,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教师以问题引领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不同人物的不同想法,逐步走近蚂蚁队长,了解他的情感变化,体会领导的表率作用,走进蚂蚁们的世界,体会严于律己带来的作用。
五、情感升华,作业延伸
1.情感交流: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蚂蚁,你是怎样战胜诱惑的?
2.教师小结:生活中人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可能是美食,可能是衣物,可能是钱财,但我们一定要铭记古话——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3.布置作业:把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设计意图:感知道理的同时应用道理,让学生从书本中感受到的人文思想落地生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三四年级的学生要“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对于这篇略读课文,怎么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的美好呢?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走进人物的内心,换位思考。
面对着奶酪的诱惑,蚂蚁队长严于律己。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我引领学生朗读对应的语句,并设计采访活动,引领学生走进蚂蚁队长的内心,体会蚂蚁队长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在换位思考中自然感受到蚂蚁队长的严于律己,强大的定力,人物的形象自然勾勒出来。
潜移默化地把优美的语言积累起来。
在交流与倾听中学会思考,学会提升。
二、为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课程快要结束时,我引领学生拓展延伸: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蚂蚁,你是怎样战胜诱惑的?可以说说心中的真实想法,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馋样,自己是怎么偷吃的,自己是怎么战胜自己的贪念的。
在交流中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想象,大胆表达,学生因为有了充足的阅读基础,必将有感而发,从而体会文本传递出的做人要严于律己、遵守纪律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