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称为( A )。
A.吸收B.分布C.排泄D.生物利用度E.代谢2.小肠包括(B)。
A.盲肠B.空肠C.直肠D.结肠E.胃3.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小肠中(pH=7.0)解离型和未解离型的比为( A )。
A.25/1B.1/25C.1D.100E.无法计算4.下列( ABC )属于剂型因素。
A.药物理化性质B.药物的剂型及给药方法C.制剂处方与工艺D.均是E.均不是5.消化道分泌液的pH一般不影响药物的(B )吸收。
A.单纯扩散B.主动转运C.促进扩散D.胞饮作用E.膜孔转运6.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碱性药物的pKa-pH=( A )。
A.lg (Ci/Cu)B.lg (Ci×Cu)C.lg (Ci-Cu)D.lg (Ci+Cu)E.lg(Cu/Ci)7.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制是( D )。
A.逆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B.逆浓度差进行的不消耗能量过程C.顺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D.顺浓度差进行的不消耗能量过程E.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8.假设双室模型药物血管外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分布、消除均为一级动力学过程,则下列哪项不符合各房室间药物的转运方程(D )。
A.dX a/dt=-k a x aB.dX c/dt= k a x a-(k12+k10)X c+k21x pC.dX p/dt= k12X c-k21x pD.dX p/dt= k12X c+k21x pE.均符合A.糖B.蛋白质C.脂肪D.均是E.B和C一样9.下列()可影响药物的溶出速率。
A.粒子大小B.多晶型C.溶媒化物D.溶解度E.均是10.肾清除率的单位是( C )。
A.mg/kgB.mg/minC.ml/minD. ml/kgE.时间的倒数11.对线性药物动力学特征的药物,生物半衰期的说法正确的是(E )。
A.与药物剂型有关B.与给药剂量有关C.与给药途径有关D.同一药物的半衰期不因生理、病理情况的不同而改变E.生物半衰期是药物的特征参数12.下列有关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描述中哪个是正确的(E )。
A.胃肠道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胃、小肠和大肠,而大肠是药物吸收的最主要部位B.胃肠道内的pH值从胃到大肠逐渐下降C.弱酸性药物如水杨酸,在胃中吸收较差D.主动转运很少受pH值的影响E.弱碱性药如麻黄碱、苯丙胺在十二指肠以下吸收较差13.下列哪项不属于多剂量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参数( D )。
A.稳态血药浓度B.稳态最大血药浓度C.稳态最小血药浓度D.蓄积系数E.溶出速率14.下列哪一项是速率常数( E )。
A.K10、ClB.K12、VC.k a、KD.t1/2、ClE.α、β15.为迅速达到血浆峰值,可采取下列哪一个措施( C )。
A.每次用药量加倍B.缩短给药间隔时间C.首次剂量加倍,而后按其原来的间隔时间给予原剂量D.延长给药间隔时间E.每次用药量减半21.单纯扩散属于一级速率过程,服从( A )A.Ficks定律B.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C.Michealis-Menten(米氏方程)D.Noyes-Whitney方程22.药物的转运机制中,不耗能的有( B )A.被动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B.被动转运、促进扩散C.促进扩散、主动转运、膜动转运D.被动转运、主动转运23.预测口服药物吸收的基本变量是( C )A.溶出指数B.剂量指数C.吸收指数D.崩解指数24.肌内注射时,脂肪性药物的转运方式为( D )A.通过门静脉吸收B.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孔隙进入C.通过淋巴系统吸收D.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25.药物经口腔粘膜给药可发挥( C )A.局部作用B.全身作用C.局部作用或全身作用D.不能发挥作用26.药物渗透皮肤的主要屏障是( B )A.活性表皮层B.角质层C.真皮层D.皮下组织27.能够反映出药物在体内分布的某些特点和程度的是( A )A.分布速度常数B.半衰期C.肝清除率D.表观分布容积28.眼部给药时,脂肪性药物经哪一途径吸收?( A )A.角膜B.结膜C.巩膜D.均可以29.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进入血液中的药物,全部与血浆蛋白结合成为结合型药物B.药物的蛋白结合不仅影响药物的体内分布,也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C.药物与蛋白的结合均是可逆过程D.药物与蛋白分子主要以氢键、范德华力和离子键相结合30.磺胺类药物在体内乙酰化后生成的代谢物属于( )A.代谢使药物失去活性B.代谢使药物活性增强C.代谢使药物药理作用激活D.代谢使药物降低活性A.药物经代谢后大多数情况毒性增加B.药物经代谢后使药物无效C.通常代谢产物的极性比原药大,但也有极性降低的D.吸收的药物在体内都经过代谢32.药物的转运速度与药物量无关的是( )A.0级速度过程B.一级速度过程C.三级速度过程D.非线性速度过程33.稳态血药浓度的公式为( D )A.f ss(n)=1-e-nkτB.r=(1-e-nkτ)/(1-e-kτ)C.R=1/(1-e-kτ)D.C ss=C0e-kt/(1-e-kτ)34.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生物样品检测方法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测定方法是( )A.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技术B.色谱技术C.免疫分析法D.生物学方法35.溶出速率服从( D )A.Ficks定律B.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C.Michealis-Menten(米氏方程)D.Noyes-Whitney方程36.药物的转运机制中,有部位特异性的是( D )A.被动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膜动转运B.被动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C.主动转运、膜动转运D.促进扩散、主动转运37.评价水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的参数是( B )A.吸收指数B.剂量指数C.溶出指数D.崩解指数38.经口腔粘膜给药可发挥全身作用的剂型是( D )A.漱口剂B.气雾剂C.含片D.舌下片39.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是( A )A.完整表皮B.汗腺C.皮脂腺D.毛发毛囊40.吸收程度和吸收速率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的给药途径是( )A.口腔粘膜给药B.皮肤给药C.鼻粘膜给药D.肌内注射给药41.不同的药物其表观分布容积的下限相当于哪一部分的容积?( )A.血浆B.细胞间液C.细胞内液D.无下限42.眼部给药时,亲水性药物经哪一途径吸收?( B )A.角膜B.结膜与巩膜C.玻璃体D.晶状体43.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药物与蛋白结合后仍能透过血管壁向组织转运B.药物与蛋白结合后,也能由肾小球滤过C.药物与蛋白结合后,不能经肝代谢D.药物转运至组织主要决定于药物与组织结合的程度A.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与其药理作用密切相关B.药物经代谢后使药物无效C.药物经代谢后大多数情况毒性增加D.吸收的药物在体内都经过代谢45.关于隔室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周边室是指心脏以外的组织B.机体最多只有二室模型C.隔室具有解剖学的实际意义D.隔室是以速度论的观点来划分的46.药物的转运速度与药物量的一次方成正比的是( B )A.0级速度过程B.一级速度过程C.三级速度过程D.非线性速度过程47.速率常数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是( D )A.不可逆性B.不可预测性C.加和性D.方向性48.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生物样品检测方法很多,其中对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的药动学研究有特殊意义的是( )A.色谱技术B.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技术C.免疫分析法D.生物学方法49.剂型因素不包括( D )A.制剂工艺过程、操作条件B.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C.处方中辅料的性质与用量D.性别差异50.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是( )A.胃B.小肠 C.结肠D.直肠51.酒可促进药物在哪一部位的吸收速度?( )A.胃B.小肠 C.皮肤D.粘膜52.难溶性药物吸收的限速阶段是( C )A.崩解B.分散 C.溶出D.扩散53.有吸收过程但吸收程度与静脉注射相当的是( A )A.肌肉注射B.皮内注射 C.皮下注射D.动脉内注射54.口腔粘膜吸收的转运机制主要是( A )A.被动扩散B.主动转运 C.促进扩散D.胞饮作用55.血脑屏障的功用在于保护___B___,使具有更加稳定的化学环境。
( )A.血液系统B.中枢神经系统 C.淋巴系统 D.消化系统56.除肝以外代谢最常见的部位是( C )A.肾B.肺 C.胃肠道D.脾57.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 B )A.肝B.肾 C.肺 D.小肠58.胃液的最主要成分是( A )A.胃酸B.胃蛋白酶 C.胆汁D.胰液59.某药物静脉注射经过3个半衰期,其体内药量为原来的(C )A.1/2 B.1/4 C.1/8 D.1/1660.不属于中央室的是( D )A.血液B.心 C.肝 D.肌肉61.能反映单室模型静脉注射多剂量给药体内药物蓄积程度的是( B )A.R=1/1-e-kτB.f ss(n)=1-e-nkτC.DF=kτD.FI=(1-e-kτ)×100%62.有关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大多数药物而言,随着服药剂量的增加,体内血药浓度按比例升高,但其药理效应不随之相应增强B.药物的药理效应强度与药物在受体部位的药物浓度有关C.任何药物的血药浓度均与疗效呈线性相关D.当药物的治疗浓度为其药理效应强度的100%时,药理效应和血药浓度的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63.对于同一药物,吸收最快的剂型是( C )A.片剂B.软膏剂C.溶液剂D.混悬剂64.药物的溶出速率可用下列( A )表示。
A.Noyes-Whitney方程B.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C.Ficks定律 D.Higuchi 方程65.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 A )A.被动扩散B.主动转运C.促进扩散D.膜孔转运66.下列属于剂型因素的是( C )A.药物的理化性质B.制剂处方与工艺C.A、B均是D.A、B均不是67.在溶媒化物中,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顺序为( D )A.水合物<有机溶媒化物<无水物B.无水物<水合物<有机溶媒化物C.有机溶媒化物<无水物<水合物D.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媒化物68.被认为是较理想的取代注射给药的全身给药途径是()A.鼻粘膜给药B.直肠粘膜给药C.经皮给药D.吸入给药69.具有自身酶诱导作用的药物是()A.氨基比林B.氯霉素C.苯巴比妥D.甲苯黄丁脲70.可认为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范围是( A )A.70%~110% B.80%~120% C.85%~125% D.90%~130%71.某药静脉注射具有单室模型特征,则经4个半衰期后,其体内药量为原来的( D )A.1/2 B.1/4 C.1/8 D.1/1672.生理因素不包括( D )A.种族差异B.性别差异C.年龄差异D.药物理化性质73.淋巴系统对哪一药物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C )A.脂溶性药物B.水溶性药物C.大分子药物D.小分子药物74.弱酸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大小与pH大小的关系是( A )A .随pH 增加而增加B .随pH 减少而增加C .与pH 无关D .视具体情况而定75. 影响口腔粘膜给药制剂吸收的最大因素是( D )A .酶B .粘膜损伤和炎症C .pH 和渗透压D .唾液的冲洗76. 既是药物的主要吸收途径,又是药物渗透的主要屏障的是( A )A .角质层B .毛发与毛囊C .皮脂腺D .汗腺77. 血脑屏障可有效地阻挡哪类药物进入脑组织?( B )A .脂溶性和非极性药物B .水溶性和极性药物C .中性药物D .强酸、强碱性药物78. 微粒体酶系主要存在于( )A .肝细胞B .血浆C .胎盘D .肠粘膜 79. 盐类(主要是氯化物)可从哪一途径排泄?( D )A .乳汁B .唾液C .肺D .汗腺80. 肠肝循环发生在哪一排泄中?( B )A .肾排泄B .胆汁排泄C .乳汁排泄D .肺部排泄81. 胆汁由哪一器官分泌?( B )A .十二指肠B .胆囊C .肝D .胃82. 静脉滴注经3个半衰期后,其血药浓度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 B )A .94%B .88%C .75%D .50%83. 血管外给药多剂量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是( )A .C n =⎥⎦⎤⎢⎣⎡⋅---⋅---------t k k nk kt k nk a a a a a e e e e e e k k V FX k ττττ1111)(0B .C n =⎥⎦⎤⎢⎣⎡⋅---⋅---------ττττττa a a k k nk k k nk a a e e e e e e k k V FX k 1111)(0 C .⎥⎥⎦⎤⎢⎢⎣⎡⋅---⋅---=------t k k nk kt k nk a a ss a a a e e e e e e k k V X k C ττττ1111)(0D .kt k nk a a n e e e k k V X k C ---⋅--⋅-=ττ11)(0 84. 关于治疗药物监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治疗药物监测的理论基础是临床药理学B .治疗药物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血药浓度分析技术和临床药理学C .开展治疗药物监测的先决条件是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D .治疗药物监测的英文简称是TI85. 关于生物等效性,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D )A .两种产品在吸收的速度上没有差别B .两种产品在吸收程度上没有差别C .两种产品在吸收速度与程度上没有差别D .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相同剂量的药剂等效产品,它们的吸收速度与程度没有显著差别86.下列(D )属于剂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