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第十章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学习重点: 1、理解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的实质、内容、要 求以及违反各种规律的逻辑错误。 2、掌握分析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所犯的逻辑错误的 方法 3、掌握不矛盾律和排中律的主要区别
第一节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这 些规律是保证人们的思想具有确定性、一贯性和明确性,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概括地表现了逻辑思维的一般特点。 它对概念、判断、推理等各种思维形式都有约束力,对各
四、逻辑老师到底住在几单元几楼几号?
某大学讲授形式逻辑课的老师都住在一号教 师宿舍楼,这是一座有四个单元门的四层楼房。 由于家庭的熏陶,他们的家属,不论成人、孩子, 对形式逻辑的各种推理规则都非常熟悉,并且常 常运用逻辑问题开玩笑。 有一次哲学系一位学生到一号教师宿舍楼找 教形式逻辑的欧阳山老师。 但不知道他住在几单元几层几号,就敲开一 家的门问: “欧阳山老师住在几单元?”
这家的男孩说:“住在一单元。” 这家的女孩说:“住在二单元。” 孩子的爸爸说:“住在三单元。” 孩子的妈妈说:“住在四单元。” 孩子的爷爷说:“他哪里会住在四单元呢? ” 奶奶说:“他们在和你开玩笑,上面五句话中 只有一句是真话。”
哲学系的那位学生说:“谢谢你们,我已经 知道欧阳山老师住在几单元了。但是他又住 在几层呢?” 男孩说:“一层没有姓欧阳的。” 女孩说:“二层也没有姓欧阳的。” 爸爸说:“三层更没有姓欧阳的。” 妈妈说:“四层还是没有姓欧阳的。” 爷爷说:“谁说三层没有姓欧阳的?” 奶奶说:“这次回答好多了,五句话中只 有一句是假话。不过这已经告诉你他住在几 层了。”
B
三、一天,小方、小林做完数学题后发现答案不一样。小 方说:“如果我的不对,那你的就对了。”小林说:“我 看你的不对,我的也不对。”旁边的小刚看了看他们俩人 的答案后说:“小林的答案错了。”这时数学老师刚好走 过来,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并查看了他们的运算结果后说: “刚才你们三人所说的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 根据上述信息,下列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1、小方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对了。 2、小刚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错了。 3、小林说对了,小方和小林的答案都不对。 4、小林说错了,小方的答案是对的。 5、小刚说对了,小方和小林的答案都不对。
从而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的必要条件。
种逻辑形式的正确运用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其它诸如
下定义的规则、划分的规则、各种推理的规则等,都是由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派生出来的。
第二节
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同一律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是与其 自身保持同一。 “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 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思维过程。
二、某珠宝商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留。四人的口
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案犯。 丙:如是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
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
有十个人,每个人都讲了一句话: 赵:我们十人中只有一人讲假话。 钱:我们十人中只有二人讲假话。 孙:我们十人中只有三人讲假话。 李:我们十人中只有四人讲假话。 周:我们十人中只有五人讲假话。 吴:我们十人中只有六人讲假话。 郑:我们十人中只有七人讲假话。 王:我们十人中只有八人讲假话。 冯:我们十人中只有九人讲假话。 陈:我们十人中没有人讲假话。 事实上他们不都是说谎者。 请你判断这十人中究竟谁讲的是真话。
猜毕,总统命随员拔箭查验,发现三人猜中,试推断鹿死谁手? 谁猜中?另设五人猜中,则鹿死谁手?谁猜中?
理由与推断之间不具有蕴涵关系即“推不出”的逻辑错误还 可进一步作区分:
(1) 推不出。指理由与推断之间的逻辑形式不正确,推理形 式非有效。
例如,“如果张三是作案者,那么张三有作案时间,现在 张三有作案时间,因此,张三是作案者。” (2)论据与论题不相干。指理由与推断在内容上毫无关系。
例如,某厂领导说:“最近,我们厂的产品质量不太好, 用户意见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前一段时间全厂上下普遍重 视产品的数量,因此,忽视了产品的质量。”事实上, “重视产品的数量”与“忽视产品的质量”之间并没有蕴 涵关系,从“重视产品的数量”推不出 “忽视产品的质 量” 。
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全都加以否定,犯了 “模 棱两可”的逻辑错误。
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在于: 1、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适用于互相矛盾、 互相反对的判断,排中律则适用于互相矛盾或 下反对关系的判断。 2、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不能同时肯定两 个互相反对、互相矛盾的判断;排中律要求不 能同时否定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 3、逻辑错误不同。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 错误是“自相矛盾”;违反排中律所犯逻辑错 误是“模棱两(不)可”。
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
二、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 例1:《韩非子》 例2: 你不如我。
1、当今社会,个体户都靠什么吃饭? 2、什么人生病从来不看医生? 3、有一个人,他是你父母生的,可却不是你的兄 弟姐妹,他是谁? 4、有两个人,一个面朝南,一个面朝北站立着, 不准回头,不准走动,不准照镜子,能否看到对 方的脸? 5、有一头头朝北的牛,在原地向右转三圈,向后 转原地转三圈,再向右转,尾巴朝哪? 6、椰子和西瓜打头哪一个比较痛? 7、为什么大雁秋天要飞到南方去?
不正常的因素所导致的。
二、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基本逻辑错误是“模棱两可”。 这两个判断都是不对的,应该说,“火星上根本就没有生 命”。
例: “可能火星上有生命”与“可能火星上没有生命”
例:我的工资不算多,也不算不多,中不溜吧! 我的工资不算多,也不算少,中不溜吧!
这姑娘长得不算美,也不算不美,一般吧。 这姑娘长得不算美,也不算丑,一般吧。 这件事不算难,也不算不难,你应付得了。 这件事不算难,也不算容易,你应付得了。 他的能力说不上强,也说不上不强,过得去吧。 他的能力说不上强,也说不上弱,过得去吧。
第三节 不矛盾律
一、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不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
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也就是说,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
的思想,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其中至少必有一个是假的。 不矛盾律的公式是:A不是非A。 “A”与“非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A”与 “非A”不能同真。 二、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
练习 一、以下各组命题或命题形式,哪些互相矛盾,哪些 互相反对? 1、“所有交通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与“有些交通 事故不是可以避免的”。 2、“所有交通事故都不是可以避免的” 与 “有些 交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 3、“所有交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与“所有交通事 故不是可以避免的”。 4、“只有p才q”与 “非p并且q”。 5、“p并且q”与“非p并且非q”。 6、“p并且q”与“或者非p或者非q”。 7、“p或者q”与 “非p并且非q”。 8、“如果p则q”与 “p并且非q”。
那个学生又问:“那么他住在几号呢?” 奶奶说:“他住的那一层共有三套房子, 各住一户……”奶奶的话没说完,男孩就抢过 话茬说:“他住在一号。” 女孩也抢着说:“他住在二号。” 奶奶笑着又说:“这两个孩子太调皮,没 讲一句真话。” 那位大学生笑了笑:“我全明白了,欧阳 山老师住在……。”
谁是真正的罪犯?
第四节 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具有
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同假,至少必有一真。 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 乙:可能不会吧? 丙:我看你俩的说法都有问题,我认为中国足球队必 然会冲出亚洲,因为在上一届世界杯比赛中的失利完全是
例:甲:中国足球队在节 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 必须具有充足理由才能确定为真。
充足理由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p∧(p→q)→q”,其中, “ q” 是被确定为真的思想,称作推断, p 是蕴涵 q 的判断, 称作理由。 充足理由律要求: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逻辑联系即蕴 涵关系。并且,理由必须真实。 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称作“推不出”或“理由 虚假”。
例如: 问:当我国是白天时,美国正是黑夜.对吗?为什么? 答:对的。因为美国和中国相隔一个太平洋,相隔那么 远,时间肯定不相同。 这段论述的理由“美国和中国相隔一个太平洋”与其 推断“我国是白天时,美国正是黑夜”之间不具有蕴涵关 系。犯有“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又如: 中世纪欧洲的神学家宣称;上帝是存在的.因为上帝是 十全十美的,而十全十美的东西一定是存在的。 这里“上帝是十全十美的”是一个假判断,犯有“理由 虚假”的逻辑错误。
王:我不是罪犯
李:张是罪犯 冯:李五天前找人买盗车 张:盗车的不是我 只有一人所说为真,谁是罪犯?只有一 人所说为假呢?
五、A、B、C、D、E、F、G、H八位随员,陪总统外出 打猎。经过一番追逐,一随员用一只箭,射中一只鹿。总 统命随员,先不看箭上所刻姓氏,而猜测鹿死谁手,随员 分别猜到: A:“鹿死H或F手。” B:“若箭射在鹿首,则鹿死我手。” C:“鹿死G手” D:即使箭射在鹿首,也并非鹿死B手。” E:“A猜错了” F:“并非鹿死H和我手” G:“并非鹿死C手” H:“并非A猜错了”
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变通为: 赵:我们十人中有九人讲真话。 钱:我们十人中有八人讲真话。 孙:我们十人中有七人讲真话。 李:我们十人中有六人讲真话。 周:我们十人中有五人讲真话。 吴:我们十人中有四人讲真话。 郑:我们十人中有三人讲真话。 王:我们十人中有二人讲真话。 冯:我们十人中有一人讲真话。 陈:我们十人都讲真话。 赵说十人中有九人讲真话,九人对讲真话的人 数又有九种不同判断。对同一个问题有九种互相反 对的答案,不可能同时为真。矛盾律告诉我们:两 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冯所言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