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

中职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

中职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分卷一(选择题)和卷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收回。

第一卷(选择题,共50分)一、(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尽打(jìn)着力(zhuó)衔着(xián)缜.密(sh èn)B 百舸争流(gě)瞠.目结舌 (táng)戏谑(xuè)琐碎(suǒ)C 和着水(huó)禁得起(jīn)倘若(tǎng)譬.如 (pì)D 挥斥方遒(qiú)妍媸(chī)瑕疵. (cī) 诲.人不倦 (hu 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断壁颓垣偃旗息鼓振聋发聩好高骛远B.磬竹难书尚待商榷却之不恭寒宣C.怡笑大方湮没不闻敷衍塞责专程谒见D.风驰电掣腾挪跌宕直接了当自惭形秽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①“爱我家乡”演唱会上,刘大成把他浓厚的感情___在他的歌声里,现场观众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②阴气森森间,-------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

③一生中能有这样的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___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__已经是幸福的了。

A、贯注延续如果/就B、灌注延续即使/也C、灌注承续如果/就D、贯注承续即使/也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B.美国科学家最近在实验中发现,若物体距离人约四、五十米以内发出声音,人脑就会视听混淆。

C.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

D.作为一家拥有近60年历史的国际电子产业巨头,日本索尼公司不可能不知道侵犯其他企业专利权将意味着什么?5、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的运用,恰当的是()A、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B、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C、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语文学习才能清澈如许,这是不可思议的。

D、面对这让我们叹为观止的舌尖上的浪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式盛宴”。

6、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看见老师很高兴,急忙上前打招呼。

B.为了确保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对我市各大商场的食品进行了抽查。

C.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D.15年的创作历程,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尽管自己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我创作的活力之源是与党和政府的关怀分不开的。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纳米热”遍及全球。

一时间,____,纳米科技在我国也逐渐受到重视。

现在,以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注册的公司已达近100个。

____。

虽然我国在纳米科技领域已取得一些出色成绩,但在这方面水平与美、日、欧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____,中国科学家充满使命感和紧迫感。

①环球同此凉热②这当然也包括中国③但形势不容乐观④纳米热中也有冷思考⑤面对未来⑥针对这种情况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④⑥D.②③⑤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形式上看,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他的《石钟山记》是一篇因事说理的游记。

C.“社稷”指国家。

社,谷神。

稷,土神。

“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D.范晔,字蔚宗,东汉历史学家,著有编年体史书《后汉书》。

9、下列有关应用文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后代用来泛指文学。

B.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并称“孔孟”,唐朝诗人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C.词形成于宋朝,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

D.古时对别人称自己亲属时,常在称号前加“家”或“舍”;称别人亲属时加“令”。

10、对下面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是()踏莎行•山居张抡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

松醪[注]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A.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

B.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

C.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D.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下片写了清朗闲雅的山居之景,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二、(本大题共六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1~16题(一)①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寂寞出学问。

②唐玄奘的寂寞成就了西天取经的事业,徐霞客的寂寞成就了旅行天下的壮举,司马迁的寂寞成就了史家绝唱《史记》,曹雪芹的寂寞成就了鸿篇巨制《红楼梦》……寂寞是—首歌,是只有一个人的吟唱;:寂寞是一首诗,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独白。

③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甘于寂寞,潜心读书做学问。

他不喜欢应酬,也反感客人来访,常以生病为由推辞。

他每天呆在书房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真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④钱钟书声名远播,时常会有世界各地的人慕名造访。

有一位外国女士打电话给他,表示非常喜欢他的文章,想登门拜访。

钱先生听后,赶紧说道:“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那位女士深为钱先生的幽默婉拒所折服,只好作罢。

也许,正是有了这种闭门读书做研究的态度,钱先生才写出了《谈艺录》《管锥编》等不朽的学术巨著。

⑤其实,像钱先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他们既能洞悉这个社会,又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喧嚣,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情。

⑥“芥川奖”是日本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奖项。

获奖者有“登龙门”之称——许多作家都因获此奖而名噪一时。

最近一届的“齐川奖”获得者田中慎弥却是个“普通人”,他年纪轻轻,也没有什么高学历,为什么能获得如此级别的文学奖呢?媒体对他的描述可能给出了答案:“田中慎弥没有手机,也不用电脑。

但他却很执著,甚至有些固执,躲在自己世界里,与寂寞相伴,专心读书和写作。

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日本文学新的希望。

”⑦田中慎弥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埋头写作,终成正果。

“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能坐得了冷板凳,自然能静得了心、做得了学问。

⑧我们的生活本来可以很平静,只是因为内心浮躁,无法平静,所以常常觉得自己很“忙碌”。

若能守住寂寞,不为外界所干扰,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又怎能做不了学问呢?11、文中第⑧段画线句子的作用是()A、运用了反问的修辞,加强了语气,突出了寂寞出学问的论点。

B、运用了反问的修辞,说明我们的生活本来可以很平静。

C、运用了反问的修辞,说明现今社会我们生活在浮躁里。

D、运用了反问的修辞,说明我们只要有一颗平静的心,我们就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12、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不正确的是()A、本文结构规整。

B、本文的论证思路清晰。

C、本文语言精练,语气自然。

D、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引用等论证方法。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寂寞出学问。

B、本文第⑦段中,“坐得了冷板凳”的意思是能耐得住寂寞。

C、所用事实论据选自古今中外,典型丰富;在事实论据的使用上,详略得当。

D、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甘于寂寞,潜心读书做学问。

因为他常常生病,所以他不喜欢应酬,也反感客人来访。

(二)沙尘暴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

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

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

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

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

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

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

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

在人的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

这样。

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哥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

”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14、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15、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累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