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自驾游走遍川西8大古镇摘要:自驾游穿越线路:成都——街子古镇——元通古镇——平乐古镇——上里古镇——望鱼古镇——柳江古镇——江口古镇——黄龙溪古镇——成都。
四川的古镇有4000多座,川西地处川西平原与川西平原青藏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
通往青藏地区及其他地方的盐道、驿道、茶马古道被马帮托夫一步步踩出来,在一些适宜扎堆儿、靠岸、行走和聚会的水陆码头,聚集成街市场镇,聚落商埠,庙堂宗祠,会馆书院,次第而起,一个个古镇,缓缓形成。
春末夏初,我与友人结伴自驾,西出成都,经温江、崇州、邛崃、名山、雅安、洪雅、彭山、双流,历时3天,行程上千里,穿越了川西以水为邻的盐道、驿道、茶马古道的八个古镇。
去领略这些隐藏在川西山水之间聚落千年的千年古镇……街子古镇水清山灵的皇家古镇当我们驾车穿行在成青(成都到青城山)快速通道,公路上一幅广告——“青城神韵,街子古镇”便进入视野。
可见街子古镇的名声之大,韵味之浓,令人神往。
街子古镇位于成都古蜀国的发源地崇州市西北,有2000多年的历史。
五代十国时期,名为“横渠镇”,得名来源于流经这里的味江河。
传说当年蜀王征西蕃,将百姓敬献的美酒倒入江中,三军共饮,竟陶然而醉。
街子古镇所依之山凤栖山是历史上著名的青城一百零八景之一,山中深藏古寺,因留下明代皇帝建文帝出家踪迹,又曾拥有旷世珍宝《洪武南藏》,被称为水清山灵的皇家古镇,同时又享有“明清建筑活化石”的美誉。
西出成都四十分钟的车程,我们便到了街子古镇。
汶川大地震后,经过精心打造的街子古镇浓郁的文化气息尤为强烈。
我们走在长长的青石板路上,到处都能看到古香古色的吊脚楼、石雕,错落有致,甚是美观。
漫步古镇各条街道,大部分都是青石板铺地,目之所及处,无不是青瓦粉墙的川西民居建筑,美人靠、悬鱼、翘角、雕花等都精美无比。
全镇人文景观20余处,给古镇增添了许多遐想。
街子的山、水、桥、树、塔,无不体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有诗、有史、有画,多姿多彩的旅游胜地,可谓“廊外青山山外镇,江镇如画自留人”。
在街子古镇,你会发现许多外乡来的游客,他们在“天水归源”听戏,在水木闲庭看山,在西川禅院说禅……。
一幅幅闲适而诗意的画面常常会无意地进入我们的镜头。
大诗人唐求笔下“深山道者家,门户带烟霞。
绿缀沿岸草,红飘落水花。
半庭栽小树,一径扫平沙。
往往溪边尘,持竿到日斜”的古朴意境,均在古镇一个个景点中再现。
一山、一水、一花、一寺都呈现出“诗礼故园、画境兰乡”清幽而独特的韵味。
元通古镇,千年前的“小成都”我们驾车驶离街子古镇二十分钟不到,便到了元通古镇。
街子、元通均属崇州管辖。
元通古镇最早见于文字记载当追溯至东晋时期,其建制已有1600多年。
历史上,元通作为文井江上一个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繁华一时。
据说,旧时元通每天至少有60艘船只在江面上运行,入夜后,江上每每帆影林立,渔火点点。
早在明代,元通就有良田数万亩,烟火数千家之说。
至清代,南方各省客商纷纷来此建馆兴业,于是便有“小成都”之称。
将汽车停在元通粮站,爬上一栋6层楼楼顶,从楼顶可以看到,大片青瓦屋顶,沿着文井江鳞次栉比,临河而居,中间一条街道穿行其中,好一派江南水乡的味道。
元通古镇三面环水,一面环山。
古镇上千户人家临河而居,水是他们的寄托,水是他们的立命之本,水与这里的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家家后院都有石阶延伸到河边。
古时,镇上的人出行大都靠水运,家家户户都顺着后门的石阶进进出出,那情形有如走进了江南水乡。
走在元通的街头,处处会发现岁月遗留下的华丽痕迹。
像麒麟街上现存在的黄氏和罗氏故居,依然集清末民初民居建筑之大成。
在临河的一个小巷口,一座民居的门楼竟掺杂着西式风格。
在麒麟街一个窄得不能两人并行的深巷里,竟意外地“藏着”一座天主堂,不仅建筑保护得很好,连搭尖上的十字架都完好无损,天知道它们是怎么得以保存下来的!从另一方面看,老街上的西式建筑或眼前的天主教堂,说明昔日繁华的古镇曾较早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在元通“复退军人医院”里,有座叫“陈家院子”的清代西式民居,院内数10个房间清一色用楠木地板铺就。
文革期间,有人聪明地用石灰抹了门楼旁的石刻对联,院子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现在,若一点点将石灰凿去,对联还是好好的呢!要领略元通的古镇风韵,堪称元通古镇一绝的永利石拱桥是一个不能不去的去处。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810年)的石拱桥,桥呈拱形,有三孔,边拱呈半圆,中拱为蛋尖形,桥身上有雕刻精美的龙头、龙身、石狮等。
桥的两侧原本各有一座吊脚楼,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仅剩一座了。
在吊脚楼边小憩,身边是滔滔的江水,头顶是袅袅婷婷的柳阴,会让你一下子回到一种别样的情怀里去,就像沈从文的湘西小镇,令人深深地沉迷于那蛮荒间蕴含着的一种美丽。
平乐古镇,南方丝绸之路重镇傍晚时分,我们驾车终于进入平乐,最先迎接我们的是一座高大的牌坊,上书“秦汉驿道”,仿佛是在告诉我们,这里是秦汉驿道——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
平乐古称“平落”,公元前150年西汉时期就已形成集镇,迄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
平乐古镇,东临邛崃、成都,西连雅安、康藏。
秦汉以来,便是古代川南蜀道——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至今尚存千余年前的古驿道。
清晨,我们穿过甬道登上骑龙山城隍岗,见到一条宽约2米的卵石铺成的古驿道,在山脊上蜿蜒,艰难地伸向远方。
最为完整的一段约有2公里,路面宽约3米左右,呈鱼脊形。
中央用较为平坦的大卵石砌成一条中心线,两旁则用错落的河卵石铺砌成路面,石块之间相互挤压以至于路基牢固,加上卵石的坚硬,能经受千百年风雨及骡马铁蹄的踩踏,这是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匠心凝结。
这条古道让作为使者的司马相如从这里不远千里到达身母(今印度),开通了汉朝与印度洋诸国的商贸与外交。
这条古道上也曾经金戈铁马,蜀汉丞相诸葛亮曾经由这里平定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
这条古道上行走最多的肯定是马帮,他们驮着邓通的钱币,驮着卓文君家的铁器,驮着锦官城的丝绸绵缎,驮着繁荣的梦想,穿越二十个世纪的风雨。
离开古驿道,我们返回古镇。
镇内两棵千年古树巍然卓立,吊脚楼凸现川西风情,江畔绿树成荫。
古镇不大,街道极其规整地沿白沫江东西排列,几条南北走向的横街贯穿其间。
青石铺就的小街古老而雅致,只有走在这些老街上,才能真切地体验川西民居的特色。
街上所有的建筑都是土木结构,典型的川西民居,没涂任何油漆的二层房子历经沧桑,昭显着这里的历史底蕴。
在街头有一家已经传了三代的老铁匠铺,至今保持了原始的打铁风貌,操作时用大小不同的熟铁块先在炉火中锻火,用手拉动风箱待熟铁烧红,再由两人用不同重量的大锤轮番敲打,经过成型、淬火、打磨,即成锄、刀、钯、钉、厨具等各种生活生产用具。
这个铁匠铺是全镇硕果仅存的铁匠铺了,仿佛造就了平乐千年的风雨与沧桑。
我们从铁匠铺旁边拾级而上,来到了古镇的标志之一——乐善桥。
乐善桥建于清同治元年,是一座七孔石桥,桥洞一改普通的半圆形,而采用桃形,别有深意。
这种拱形十分罕见,在川西堪称一绝,清风伴着流水从中掠过,隐隐如吹箫奏笛之声。
古石桥在两岸青山碧水、青瓦民居的映衬下明媚亮丽,倘若在清晨或黄昏,水面上的雾与民居的炊烟缭绕在一起,桥下石阶上若再有几位穿着红衫的洗衣少女,朦胧之间,古镇便沉醉在一幅田园乡村的诗画之中了。
上里古镇,茶马古道上的驿站从平乐驾车出发,一个多小时后便到达了位于雅安市以北的上里古镇。
上里初名“罗绳”,又称“五家口”,以“五子登科”而著称,这五大家族是:韩家的银子,陈家的谷子,许家的女子,杨家的顶子(官多),张家的男子(好斗)。
上里古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
这里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也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上里古镇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背依名山,面向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石板铺街,还有“十八罗汉朝观音”的18座山丘。
以“二仙桥”为代表的8座古石桥历史悠久,风格各异。
我们从古镇沿河而上,发现隔着几十米就跨着一座桥,短短一公里的距离内,竟然有十余座古桥,而且无一造型相同。
有拱桥、有石板桥、有石墩子、有单孔的、有7孔的、有11孔的……古时修桥是一个大工程,能如此密集地修建桥梁,可见历代上里的商路繁华。
代表之作为:明清乾隆41年的“二仙桥”;清乾隆14年的“立交桥”。
上里古镇的古韵除古桥以外,还有古塔和牌坊。
上里古镇的古塔分为四大类:文峰塔、建桥塔、药王塔还有舍利塔。
每一座古塔就是一页古镇的历史,细细翻开,能体味很多历史的悠远。
石牌坊在上里古镇地域之内共有三座:双节孝牌坊、九世同居坊和陈氏贞节坊。
这九世同居牌坊的历史可不简单。
这一家人口从湖北一带迁来,一大家子,人口足有千人。
上里古镇最让人称奇的是,位于镇北8公里外的白马泉。
白马泉为间隙泉,水温常年在15℃左右,最特别的是泉水退去时要发出如马蹄奔跑一样的声音,有时一天几个涨落,有时又等上一天也看不到,泉涌出的时候走廊遍地都是泉水,让人称奇。
望鱼古镇,建在石头上的古镇我们在上里拍摄完,便驾车快速穿过雅安城,直抵望鱼古镇。
望鱼古镇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400余年,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望鱼古镇四周山水环绕,古驿道穿越其间,蜿蜒而行;周公河横贯其旁,山水相宜。
古镇因主要建筑群都坐落在突兀于山腰的一块巨石之上,巨石状似一只猫望着周公河里的鱼而得名“望鱼”。
我们沿周公河拾阶而上,陡直向上,石梯宽广,又无遮拦,爬完118级石梯,眼前是一条蜿蜒并且古朴的老街,这便是望鱼古镇。
老街凹凸不平的青石板道,由于年代久远,布满了厚厚的苔藓,坑洼不平的石径,似乎在诉说着它在人们脚下流失的岁月。
古街两边高高低低的古屋静静地依偎在一起,一间连着一间,虽显古旧,却透着典雅、别致的韵味。
历经百年,木墙木柱已呈暗灰色,但木雕工艺精湛的瓦楞、檐角、窗棂、门扉的细处,却难掩往日的荣光与华贵。
青石街道的两侧,若干石阶通向各家各户。
铺面的石坎也用青石砌成,设有门板滑槽和门枢孔,并雕有各式各样的花纹,石孔洞与地下的排水系统相联系,形成了独特完整的排水体系。
街面沿地势曲折且蜿蜒起伏,高低错落,街道的空间变幻丰富。
沿着潮湿的石板路走着,偶有鸡鸣狗叫,却少有人声的喧闹,古街两旁一些房子已破旧得没有人住了。
古街不长,约有200多米的石板道和百十间旧房,满眼是风雨洗刷后的沧桑,是历经百年的古朴。
除了十几只点缀街景的红灯笼外,竟没有一点点商业味和现代味。
倒是在街的中段有间翻修过且修旧如旧的木房很引人注目,透过木格窗户望进去,房内是老式的太师椅和八仙桌,石台上摆放着盆花,配上房门口那两只旧的却仍红艳艳的灯笼,使人有一种在旧电影中才见过的感觉。
沿长街而行,沐浴着斜照的晚霞,一阵阵谷草味、炊烟味从木墙的缝隙中飘出。
透过树丛间,从房顶上斜斜照在小街上的那缕夕阳,又似乎让人们看到了,肩挑背扛的汉子们放下手中的茶碗,咬咬牙又迈开了赶路的脚步,一步一步,这是古代中国百姓谋生的手段,这就是茶马古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