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春元代·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①楼阁帘栊②,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阑干:即栏杆。
②帘栊(lóng):窗户上的帘子。
栊,窗户。
1.本诗画线句通过描写、______、______等自然景物,渲染了春天__________的氛围。
2.请结合结尾两句“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的内容,体会这首小令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1.春山暖日(或和风杨柳皆可)生机盎然(风和日丽或和煦明媚等)2.示例1: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
这两句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
示例2:这两句描绘了美丽的春日图景: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鸣的黄莺,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抒发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
示例3:黄莺啼鸣,春燕飞舞;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这两句通过描写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丽春光中的喜悦之情。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卷起帘拢,凭栏远望。
院中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
如一、二两空可直接提取“春山暖日和风”中的“春山”和“暖日”作为答案,当然也可提取“风”“杨柳”。
三空,这几句为我们清晰描绘了一幅远山绿林,明媚暖阳,春风和煦,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
所以可填“生机盎然”等词。
2.体会这首小令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要求结合结尾两句“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的内容分析。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院外黄莺啼啭,燕子飞舞,小桥流水旁花瓣飞落。
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
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
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由此抒发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
【点睛】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银山碛西馆①岑参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②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③迸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注)①银山碛(qì)西馆: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其西有吕光馆。
②铁门关:在焉耆以西五十里。
③胡沙:胡地的风沙。
(1)请赏析“飒飒胡沙迸人面”中“迸”一词的妙处。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迸”,原意是爆开,溅射,这里是扑打的意思,表面上表现飞沙的力度之大,实际上表现边塞风的力度之强,使“风似箭”更为具体化,十分突出地表现了边塞烈风的狂暴,从而展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之恶劣,生活环境之艰苦。
(2)欲扬先抑(或反衬,或借景抒情)。
既反映了边塞艰苦的戎马生活,更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诗句“飒飒胡沙迸人面”的意思是:飒飒飞扬的风沙扑打行人的脸面。
“迸”本是“爆开,溅射”的意思,这里是“扑打”的意思。
这句表面看似写“沙”,而实际是承第一句写“风”,具体传神地侧面写出塞外风的力度之强,表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环境的艰苦。
并与上文的“风似箭”相照应。
(2)诗的前四句叙写了塞外的恶劣环境,末两句则借典言志,抛弃传统士人的性格气质而直逼功名的追求。
所以这首诗采用了衬托或借景抒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想要在艰苦的戎马生活中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据此分析作答。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历来被诗家所称道。
请简要赏析两个字的妙用。
2.诗中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答案】1.“钟”是拟人手法,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用在这里,是以“昏晓分割”来衬托山势的高峻奇险。
2.作者由登泰山所看到的雄伟高大的山势,通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登岳的愿望,抒发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甲)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乙)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甲诗中的“________”一句点明标题中的“秋暝”;乙诗中“________”一句交代了“春行”的方式是骑行。
2.下列对两首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B.两首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写景。
C.两首诗描写了相同色彩的景物。
D.两首诗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
【答案】1.天气晚来秋;浅草才能没马蹄2.A【解析】1.“秋暝”季节是秋天,不难找到句子“天气晚来秋”。
题干中的“骑行”意思是骑着马行走,不难找到句子“浅草才能没马蹄”。
2.B错误,《钱塘湖春行》没有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C错误,两首诗描写的季节不同,因而景物色彩也就不同。
D错误,《山居秋暝》是借景抒情,也就是间接抒情。
5.古诗文阅读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①复玉关②,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释)①[金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②[玉关]甘肃玉门关。
③[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诗中的“金河”“玉关”都是边陲之地,“马策”“刀环”也是体现军旅生活的典型物品。
B.前两句“岁岁”和“朝朝”相对,叙说年复一年,东西奔波,日复一日,征战不止的状况,表达了戍边将土期望建功立业,与范仲淹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情感一样。
C.“三春白雪归青冢”写出了暮春时节位于边塞的“青冢”仍然是白雪飘飞、肃杀凄绝之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汉时出塞的王昭君深深的同情。
D.“万里黄河绕黑山”写滔滔万里黄河,奔腾向前,绕过沉沉黑山。
所写之景看似壮阔,其实展现了征戍之地的荒凉,也使人深切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E.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不着一个“怨”字,但句句弥漫回肠荡气的怨情,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2.这首绝句对仗工整,最后一联有数字对(“三”和“万”)、颜色对(“白”“青”“黑”“黄”)、动词对(“归”和“绕”),请任选一种“对字”,结合诗句赏析它的表达效果。
【答案】1.BC2.示例:“三”和“万”都表示数目之多,“三春白雪”指时间的漫长,“万里黄河”指路程的遥远艰险,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用边塞自然景象的冷寂、凄绝,表现了征人的怨情。
【解析】1.B项“情感一样”分析有误。
本诗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岁岁和朝朝极言守边时间之长和战争之频繁。
与范仲淹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情感不一样。
C项“表达了诗人对西汉时出塞的王昭君深深的同情”分析有误。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萧杀如此,令人凄绝。
这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
全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
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白”“青”“黄”“黑”四种颜色交相辉映,使形象富于色彩美。
“白雪”覆盖“青冢”,写出边塞之荒凉、寒苦、凄绝之景,滔滔“黄河”绕沉沉“黑山”,表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用颜色描写的景象,使蕴含的怨情更显深重。
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