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湖北高考语文作文精选旧书好风如水,月夜读书,寻得旧书,名曰:《昭君怨》。
尘封许久,视之黯然,常以为书即美人,往昔之书,岂非古之美人乎?遥想当年,初出青梓,皓齿明眸,读之心如浴雪,而今黄尘满面,素蟫灰丝,蠹鱼百出。
人生百热,终有一冷。
好书如玉,兰心蕙质,然亦有生老病死,朱颜零落,纵玉貌绛唇,亦将委骨穷尘,莫不埋魂幽石;千古以来,历尽劫波,不禁喟叹。
梦中与之语,对泣不能言:三更无眠书当枕,一朝醒来梦无痕。
旧梦一去生新恨,缣缃黯淡书蒙尘:“蠹鱼昼寝作旧宅,素蟫夜宴到新晨。
可堪香销芳骨折,应是情绝累故人。
几经寒暑肌色衰,往昔红颜不复存。
自叹自怜还自怨,凄凄自语到黄昏:我知歌哭皆百态,自知此生在红尘”。
“佳人秋士莫嗟叹,壮怀遂志本无门。
黄金台上昭王死,望夷宫前徒逡巡。
列侯将相轻千金,满朝朱紫尽王孙。
纵然明日有万劫,此恨难消与谁说?”“一误流光悔后迟,半生青春便永诀。
而今四月芳菲歇,只余子规空啼血:青春苒苒芳草茵,紫陌纷纷杏花雪。
可怜东风唤不回,梦断故国旧山岳。
帝城歌舞春色深,君臣欢娱醉日月。
今日境遇竟如此,前世红尘何难越。
烛影摇红光破碎,孤枕独眠双泪绝。
愁肠百转不得结,虫噬鼠啮肝胆裂”。
“平生非无沧海志,岂能空被尘埃没。
长空白云向天拍,问君岂是容颜改?我今为君歌一曲,麒麟一夜呼天籁:美人黄卷今非在,豪杰埋骨凤凰台。
白云苍狗复白云,沧海桑田复沧海。
斯既帝秦五刑具,却道天子重英才。
宁戚饭牛歌《下里》,不能逐兔至上蔡。
貂裘角弓生尘埃,欲骑青牛真可哀。
茫茫黄沙秦关道,漠漠白云汉边塞。
隐者行处没苍苔,何人高吟归去来?”“古来兴亡皆如此,如今方知伤我怀:秦淮灯影何茫然,汉水归舟只影单。
梦沉书远鸿声断,绿浓红稀莺语缓。
蓬莱无处觅蓬莱,关山难越越关山。
遥夜举杯清酒暖,日暮倚楼翠袖寒。
少年鬓发渐渐老,唯有春发今又还;当时年少春衫薄,如今鬓白心已远。
看惯世间人悲欢,卷听川上水潺湲。
山花烂漫清梦残,回首夕阳望乡关。
盛宴归去人尽散,欲往东岳行路难。
然则莫道桑榆晚,少年不可等闲看”。
学得古人句,铅华满面,不得要旨。
书旧,尤需怜惜。
智慧难得。
“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
”青灯易灭,黄卷难销。
愿与爱书者共勉。
旧书一只带有金属环扣的紫檀木箱,轻轻打开,没有预料中的金银首饰,一阵灰尘过后,映入眼帘,是厚厚的几捆旧书。
我轻轻的掸去灰尘,翻开发黄又起卷的书页,有陈年药材的古老香味。
有些字迹是模糊不清了,保留下的字迹有的却还是繁体中文,我看不太懂,但却能感到那历经多年弥香的书卷中沉淀的文化底蕴。
古代人们每年都有晒书节,那必定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家家户户把阁楼里放藏的旧书拿出来晒,除去那潮湿,除去那霉气,让那书角在阳光下舒展开来,吸收灵气。
对于读书的贤士来说,晒书是尤为重要的节日,他们自是把那压箱底的旧书当作传家的宝贝,会细细擦去屋子里最好的桌子上的污渍,才肯把心爱的旧书小心翼翼地放上去。
晒的旧书多,是值得夸耀的事,书香门第的旧书文化便是这样源远流长。
在中华文化中,旧书是历史沉淀下的智慧;在现代都市中,旧书是追求知识,回首往事的珍宝;在我们的心灵中,旧书是一份内心的从容、淡定,是对更高境界的执着仰望,又是对如花的年华岁月的一段留守。
旧书蕴藏的是整个民族,记录的又只有自己。
毛主席在抗战期间与解放战争期间唯一不肯丢弃的,是几箱看似累赘的旧书,却跟随了几年行军的旅程。
在微弱的油灯下,主席在旧书上做下了密密的批注,在那些寂寞艰苦的岁月,革命的希望被点燃。
旧物总该丢弃,书本总会读完,可是我们不舍得把自己爱不释手的书卖到废品收购站,我们宁愿一读再读来说服自己不要把它丢弃。
其实我们不愿丢弃的,是对知识的尊重,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是对自己心灵的坚守,是一份淡淡的宁静从容。
爷爷告诉我,以前的书种类很少,而且在战争年代,饭也不一定吃得上。
他静静的抚摸着几本《论日本帝国的兴衰》,眼里满是怀念与珍惜。
我想象着几十年前他欣喜地躲在被窝里看书,看完后又犹豫地把它们藏了起来。
那只紫檀木箱的确装过首饰、嫁妆,但最后还是成为了旧书的家园。
是啊,金银珍珠,比不过旧书中的黄金屋,比不过旧书中静如流水般的岁月……点评:本文围绕家中紫檀木箱中珍藏的旧书展开联想,回忆往事,抒发感悟,古人晒书节时的藏书的炫耀,毛泽东征战途中不弃旧书的史实,爷爷对旧书的珍惜……这些材料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爱书、读书、用书这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以及书籍的巨大作用。
用例充实典型,中心突出。
旧书坐卧不宁,寝食难安,这简直是我十八年的人生中最为难熬的一日。
明天就是高考,是无数次出现在老师口中的高考,是很多次让我心惊胆寒的高考,是等待了三年,哦不,也许是十二年的高考,它就在明天,而我无法让时间停驻,而是任由那秒针推着一步步向那个日期靠近,而且步步惊心。
颓然无措地枯坐在案前,明晃晃的台灯让我的太阳穴突突地跳着,我伸手去挡那灯光,却早已有一双手替我关掉了灯——是妈妈。
去你外公的书斋里坐坐吧,也许会好受些。
没有过多的安慰,妈妈递给我那把磨得发亮的黄铜钥匙,于是我依言来到了书斋。
外公去世多年,但这书斋依然是窗明几净。
我坐在靠窗的藤椅上,随手拿起茶几上的一本旧书,它真的很旧很旧了,书页泛黄却平整如初,线装的书脊被磨得开了线,是一本棋谱,外公生前常看。
我有些纳闷,一本棋谱终究只有这么些内容,几年间便可滚瓜烂熟,外公却看了一辈子。
扉页上除了外公的名字,还有一句话“无为、无欲、清虚、居下、自然”,摘自《道德经》。
我有些触动,心里的千斤巨石仿佛有些松动,那一排字像一泓清泉,不经意间松动了巨石,给我以慰藉。
翻开第一页,是一张照片,我认识照片上的人,那是“石佛”李昌镐,细细看去,照片中的人眉目沉稳,面色沉静。
瘦削如斯的一个人,眸中却惊涛骇浪,胸中竟万千甲兵。
他沉着地执子与对手博弈,却在云淡风轻的刹那将对手斩于马下,我不禁愕然。
“无为、无欲、清虚、居下、自然”,还有这张李昌镐的照片……那一个刹那,这本旧书有了魔力一般,泛黄的书页化作和暖的日光,穿透我心中的阴霾,将千斤巨石击得粉碎。
我笑了,外公,我明白了!原来这本旧书并不仅仅只是棋谱,更是你人生的准则——面对所有是非苦难,面对再强大的对手,再难过的障碍,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清虚自然,是泰然处之,是像千年前的老子和坐如石佛的李昌镐一样,置成败于身外,留自然于胸中。
所以,高考还有什么可怕?他是我等了十二年的对手,他是我开启全新人生的一道门,我会坦然笑对,一笑而过。
我如获至宝地重新捧起这本旧书,它依然是很旧很旧的摸样,但却像个穿越时空的智叟,笑看世事沉浮。
我举起它,从中掉出另一张照片,那是外公去世前照的全家福。
我将它重新夹入书中。
照片上的外公笑的笃定自然,一如现在的我。
我将旧书带回了家,我相信外公不会怪我,因为我也将如他一般,用去一生的时光来看这本旧书。
窗外阳光明媚,我又重新踏上征途,带着我的旧书,我将所向披靡。
点评文章紧紧围绕“我”的一段心路历程展开,突出一本旧书对我的警醒激励作用,切合题意,主题鲜明,情感真挚。
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善用修辞,问句的表现力强,字体工整,书写流畅。
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有个性色彩。
旧书你送给我的红木箱子被我深锁进阁楼,不敢触碰。
只要想到关于你的一切,我都不会勇敢。
有五年了吧。
你我之间横亘的距离,直到上个月我满十八岁,才悄悄地走上阁楼,拂拂红木箱子上厚厚的灰尘,想念开始扩散到屋子的角落。
儿时的我对于家庭的纷争无能为力,不敢做声,大人们用尖酸的语气指责你,而你,只是静静地看着我想要拥抱我,我却拼命往爸爸的身后躲藏,低头不语。
你转身走之前留下那个木箱和那一句“等你长大后,你会明白,我的决定是对的”。
红木箱子散发着让人鼻酸的气味,忍不住想要流出泪来。
二十五张你和我的老照片,和一本旧旧的书———《孩子你慢慢来》,书的扉页上有你隽秀的笔迹:我亲爱的孩子,我愿意等你慢慢明白,虽然我给了你一个破碎的家庭,但你永远是我的孩子,我愿意等你慢慢明白我的爱。
我懂,是性格温和的你不善于表达。
你荣辱不惊,你暗窥浮华,你甚至将喜悦与伤痛埋进一个深不见底的坑。
五年来我躲着不见你,才发现与一个叫“妈妈”的人分别会有如此庞大的苦涩。
可是当我看到这本旧书的书名时,我已经都原谅你了啊!书里的华安与华飞迈着细碎的小步伐,跌跌撞撞地走进未来的人生,母亲一直用饱含爱意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
我又何尝不是呢?你看那二十五张夹在书里的泛黄的照片,你抱着我笑得多么灿烂。
你亲吻我,你拥抱我,我突然觉得原来我和华安华飞一样幸福!会不会太晚了一点?我“慢慢来”的速度是不是错过了太多本该属于我的幸福?岁月里浅浅藏着泪滴,为什么直到今天我才感觉我拥有了你?可如今,棉絮却爬上了你的头发,换算出你与日俱增的年华,你的眼角开始布满细碎的纹路,我呢,从额头到手掌,每一寸皮肤都刻画出了与你相似的纹路,眉宇间逐渐有了你曾经的模样。
我想,是时候换我来欣赏你的白发;我想,是时候换我来心疼你了。
我还想再叫你一声“妈妈”,甜蜜的尾音拖的很长很长……带不走的那些,遗憾和眷念,就化作最后的一滴泪。
泪滴渲染开你的字迹,我抱着这本旧书,温柔地唤起我的孩提时光。
点评:一方面,文章以《孩子,你慢慢来》这本旧书作为明线,在结构上串联全篇,另一方面,“孩子,你慢慢来”在文中又有暗扣题旨的作用,表现了“我”与母亲之间心灵沟通和交融的过程。
旧书卷了毛边,折了纸张,这是一部旧书的品相;泛黄的纸张,氤氲的樟脑香气,这是一部旧书的气韵;依旧清晰地文字,依然鲜活的思想,依然动人的情感,这是一部旧书的灵魂。
就像古玩一样,旧书是时光深处走出来的历史的时节,操着多年以前的语言,娓娓向你讲述光阴的故事。
点起一豆烛光,温一壶绿茶,在轻盈的茶叶上下翻飞时,捧一本旧书,看着字里行间自己曾做下的批注,读着自己昔日不敢苟同的见解,时光失落了界限,那多日想不明的问题在书的指点下,在从前的自己的指点下豁然开朗,每一本旧书的背后,都藏着一位智者,一片幽深的时光之海。
有一位诗人说,雪花是天堂送往人间的信,于穿梭中沟通了尘世与天堂。
我想说,旧书是昨天写给今天的信,于捧读中消除了时光界限。
若非如此,那“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何以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那以史为鉴的《资治通鉴》何以被一代又一代的统治者反复捧读?旧书是历史的使节,它于冷静理智的叙述中带给人以思考,逝去的史实在旧书中得到了永生,它以薄如蝉翼的纸张承载了千万年的历史兴衰、荣辱更迭,转而以清晰明了的语言给后人以告诫。
如非如此,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何以引得后人慷慨朗读?李白的“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何以引得人愁绪满怀?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以引人气概壮阔?旧书是情感的记录,它以一纸墨迹记录下旧时人、旧时情,记录报国无门的悲壮,记录友人逝去的伤感,记录爱国爱家的豪情,任时光荏苒,人已去,情还在,旧书在再次被翻动时,每一种情感都在低吟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