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力组合计算书

内力组合计算书

——楼面活荷载效应标准值;
——风荷载效应标准值;
——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和风荷载组合值系数,当永久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分别取0.7和0.0;当可变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取1.0和0.6或0.7和1.0。
结合本工程情况作出如下基本组合:
1.由永久荷载效应起控制的组合:
, , , ,
选用组合为:
2.由可变荷载(只考虑可变荷载)效应起控制的组合:
——分别为梁左、右端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
——梁的净跨;
——梁剪力增大系数;一、二、三级分别取1.3、1.2和1.1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
无地震作用下梁的内力组合件表7-2
表7-2 无地震作用下梁的内力组合
2轴梁无地震作用内力组合
无地震作用效应:
有地震作用效应:
式中 ——结构重要性系数,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以上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1;对安全等级为二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结构构件 ,不应小于1.0;
——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照下表选取: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见表7-1
内力组合计算书
———————————————————————————————— 作者:
———————————————————————————————— 日期:

7 内力组合
7.1 选取荷载组合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抗震设计时要同时考虑无地震作用效应时的组合和有地震作用效应时的组合:
7.3.1 梁、柱内力调整
由于框架梁支座弯矩进行过调幅,跨中弯矩亦随着发生变化。对于框架梁,在水平力和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下,其两端截面往往是最大弯矩和最大剪力作用处,剪力沿梁轴线呈线性变化,弯矩则呈抛物线变化(指竖向分布荷载)。因此,除取梁的跨中最大弯矩按下式计算:
式中 为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 、 均为弯矩调幅后梁端的弯矩。
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楼面活荷载分项系数;
——风荷载分项系数;
——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荷载调整系数,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时取1.0,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时取1.1
——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
——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
-301.5
-303.3321
10-15层
ED梁/CB梁
左支座
M
-146.24
-44.21
-237.38
-240.75
-240.7
-237.382
V
147.73
52.06
250.16
250.45
250.16
250.4543
跨中

176.77
57
291.92
294.50
291.92
291.924
右支座
M
256.86
77.79
417.14
423.00
422.99
422.9952
V
-200.82
-61.94
-327.70
-331.81
-327.7
-331.8082
DC梁
左支座
M
-177.61
-64.96
-304.08
-303.43
-304.1
-304.076
V
151.23
57
261.28
260.02
261.27
261.276
跨中
M
156.22
57
267.26
266.76
267.26
267.264
右支座
M
177.61
64.96
304.08
303.43
304.07
303.4343
V
-151.23
-57
-261.28
-260.02
-261.2
-261.276
7.3.2 框架梁最不利内力组合及内力组
对于框架梁支座截面,最不利内力是最大负弯矩及最大剪力,由双向地震作用也要组合出现的正弯矩;对于框架梁跨中截面,最不利内力是最大正弯矩或可能出现的负弯矩。
梁端截面: 、 、
梁跨中截面: 、
梁端剪力设计值要调整,保证“强剪弱弯”
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
层次
竖向荷载(标)
内 力 组 合
最 不 利 内 力
恒载(标)
活载(标)
1.2恒+1.4活
1.35恒+1.4x0.7活
16
ED梁/CB梁
左支座

-115.8
-32.02
-183.79
-187.71
-187.7
-183.788
V
156.74
52.49
261.57
263.04
261.57
263.0392
跨中
表7-1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结构构件类别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受弯构件
偏心受压柱
偏心受拉构件
剪力墙
各类构件及框架节点
轴压比小于0.15
轴压比不小于0.15
0.75
0.75
0.8
0.8
0.85
0.85
0.85
0.85
1.0
7.3 框架梁、连梁、框架柱的内力组合
, ,
选用组合为:
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上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上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风荷载效应标准值;
201.696
V
180.83
60.42
301.58
303.33
301.58
303.3321
跨中
M
121.01
60.44
229.83
222.59
229.83
229.828
右支座

171.04
70.26
303.61
299.76
303.61
299.7588

-180.83
-60.42
-301.58
-303.33
——重力荷载分项系数;
——风荷载分项系数;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取0.0,对6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取0.2。承载力计算时,7度抗震设计,60m以下的高层建筑,分项系数取如下:
, ,不考虑 , 。
选用组合为:
7.2 构件的承载力能力验算
根据“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11.1.6条和表11.1.6规定”对结构抗震承载力进行调整。
M
161.01
61.47
279.27
277.60
279.27
279.27
右支座
M
307.76
86.8
490.83
500.54
500.54
500.54
V
-204.91
-68.35
-341.58
-343.61
-341.5
-343.6115DC梁左来自座M250.05
-70.26
201.70
268.71
201.6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