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


h
5
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病原体通过粘膜或皮肤的直接接触传播。 如血液或带血体液经粘膜或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 (主要见于病毒的传播);或直接接触含某种病原 体的分泌物引起传播,如疥疮。
间接接触:传染性病原体通过污染的物体或人传播。 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多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医院内 多重耐药菌如MRSA(耐苯唑/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 球菌)、VRE(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 C.difficile(艰难梭菌)等可通过此途径传播。
如果证实或可能接触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用普通 皂液或抗菌皂液加流动水洗手。由于酒精、CHG、碘伏 和其他皮肤消毒剂对芽孢的杀伤力很弱,所以建议在以 上情况下采用物理的方法洗手(Ⅱ)
h
16
个人防护用品
口罩 护目镜 面罩 帽子 防水围裙 防护服 手套
一次性的防护服 复用的防护服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
h
1
隔离--isolation
将处于传染期内的病人,可疑传染病人和病 原携带者同其他病人分开,或将感染者置于 不能传染给他人的条件下,即称之为隔离 (isolation)。隔离的目的是切断感染链中的 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最终控制或消灭感 染源。因此,它是防止感染性疾病传播的重 要措施。
护理同一个病人,从污染部位到清洁部位,需要 更换手套
一次性手套只能使用一次,不能重复使用
h
19
个人防护用品
关于口罩
N95口罩:能过滤95%0.3um颗粒,对病毒有阻 隔作用。用于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
一次性外科医用口罩:标准的外科口罩分3层: 外层有阻水层,可防止飞沫进入口罩里面;中层 则有过滤层,可阻隔90%的5μm的颗粒;近口鼻 的内层用于吸湿。
h
14
关于洗手
洗手液
普通皂液
抗菌皂液
h
无水洗手液 即快速手消毒剂
15
关于洗手
洗手指征及方法
当手明显很脏或被血液、体液和蛋白质类的物质污染后, 应当用普通皂液或抗菌皂液加流动水洗手(IA)
如果手没有明显污染,用无水洗手液洗手
(IA);或者使用抗菌皂液加流动水洗手,后者使用于所 有的临床操作(IB)
洗手可以切断传播途径, 是降低医院感染最经济, 最有效的方法
h
11
h
12
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多重耐药菌的重要媒介!
鲍曼不动杆的分布
~ 污染的表面增加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 ICU中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布
h
13
手卫生的5大指征
接触病人后
进行无菌操作或护理前
接触血液及体液后
接触病人前
手卫生的5大指征
医院感染主要的传播方式
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病原体通过粘膜或皮肤的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染性病原体通过污染的物体或人传播。
飞沫传播 :一般认为直径>5um的含水颗粒即飞 沫。
空气传播 :即气溶胶传播。直径<5um,能在长 时间远距离散播后仍有传染性的颗粒。
其它:虫媒传播、共同媒介物传播(污染的液体)
可通过飞沫传播的病原体:流感病毒、SARS病毒、 腺病毒、鼻病毒、支原体、A组链球菌和脑膜炎双 球菌(奈瑟菌)等
h
7
空气传播
可通过空气传播的颗粒:一般认为直径<5um,能 在长时间远距离散播后仍有传染性的颗粒(气溶 胶)。
经空气传播的病原体:
专一的空气途径:结核杆菌、曲菌。
经多种途径,但以空气传播为主:麻疹病毒、水痘带状 疱疹病毒。
h
22
隔离技术--普通隔离
标准预防:适用于所有病人的诊疗活动中: 1)接触感染物品后立即洗手 2)尽可能应用不接触技术 3)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和污染物品时戴手套 4)脱手套后立即洗手 5)处理所有尖锐物品时应特别小心 6)立即清洁感染物品的溢出物 7)保证病人护理的器械,用品,被感染性物质污染后的被服丢
h
17
个人防护用品
关于手套
清洁手套:接触病人手可能被污染时或接触病人 的粘膜、血液、体液时使用
无菌手套:进行手术操作时、护理免疫力低下的 病人时、进行进入体腔的侵入性操作时使用
h
18
关于手套
脱手套或更换手套后应洗手/或手消毒 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诊疗活动结束或手套破损时及不同的病人之间应
更换手套并洗手/或手消毒
医院感染的监测 医务人员、病人和家属的教育 手卫生 个人防护用品
h
9
预防病原体传播的基本要素
预防血液传播病原体暴露的操作规程 患者的安置 患者的转运 环境的清洁卫生与必要的消毒 诊疗护理用品的管理 衣物的清洗与消毒 废物的处理 饮食供应与餐饮用具的处理
h
10
手卫生
•手是病菌播散的主要途径之一 •国外报导:医院感染80%由手引起 •国内资料:医院感染30%由手传播
通常经其他途径,但在特殊情况下(如产生气溶胶的操 作—气管插管/切开、开放性气道吸引)通过微小气溶胶 传播:天花病毒、SARS病毒、流感病毒和诺如病毒等。
通过空气传播的病原体也可以经接触传播
h
8
预防病原体传播的基本要素
管理的组织机构及功能
医院感染管理的三级网络 微生物实验室的支持 医疗安全的文化 员工对感染控制指南的依从
h
6
飞沫传播
飞沫:一般认为直径>5um的含水颗粒。呼吸飞沫 的产生: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或是实施呼吸道 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或支气管镜检查,气管插管 或是翻身、拍背等刺激咳嗽的过程中和心肺复苏等 产生。
飞沫也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但飞沫可以 通过一定的距离(一般为1米)进入易感的粘膜表 面。由于飞沫颗粒较大,不会长期悬浮在空气中。
棉纱口罩:口罩防病毒效率低,并且厚重、闷热、 与面部密合性差。
h
20
滤过率可达90%
滤过率仅达20%
h
21
隔离技术
普通隔离:普通隔离包括标准预防和基于传 播方式的隔离预防技术,其中标准预防适用 于对所有病人的诊治、护理过程中。
保护性隔离:保护性隔离指对于免疫功能低 下患者如接受干细胞移植患者采取的感染预 防措施。针对该类患者的诊治应遵循两种隔 离预防技术。
h
2
医院感染流行三环节
病人 医务人员
宿主
传(感)染源
病人 医务人员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h 、接触
3
医院感染流行三环节
易感染者(宿主)
高龄者
感染源
感染者 环境 严重基础病患者如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如
HIV/AIDS、肿瘤患者;器官移植者 接受放疗、化疗者 有侵入性操作者
h
4
医院感染流行三环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