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读后感范文
一读起
看到一文,认识到一人,无论其闻名与否,想说起时,
总觉得无从下笔。那种置身于茫茫迷雾中的苍茫感,迫使着
我在寻找着一条走出的路径。当一种框架的思想在逐渐产生
之时,便寻思着构成框架的经、纬与血脉该是什么。于是,
史便成为一条清晰经线存在。
二读法之悟
曾计划着,按照以往的看书习惯的话,估计在规定的时
间内难以读完,还会剩下一百多页。没有想太多,或许就是
因着一种喜欢的缘故,便只管看了开来。没有想到,提前完
成阅读任务。
想起曾经和同事开玩笑地说“要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才
能看更多自己想看的好书。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专攻的
缘故,这一想法有希望成为可能。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没有如以前一样同时读几本。而是
在看此书很累或没有感觉之时,看一些别的书,这样的阅读
体现了主次分明。以一本书为主要内容之时,睡觉前思考与
醒来时在被窝里的闲暇便成为了了消化与思考的时间。把一
本教材当作小说来阅读,虽然这样的阅读过程会丢失好多,
不过,在以理解为主要记忆方式的我而言,或许,这便是对
于知识的一种最好吸收方式。不为着什么,只为着自己喜欢,
只为着想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或许,这样的放松状态下的阅
读,因为着专一,而成为一个思考的整体,或许已在大脑中
进行了相关的储存。
三在读之思
1换一种眼光看
喜欢中国历史,一直是站在读故事与背诵的角度去看,
作来一种静默的知识存放在了脑海里。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时,
体会到的是教育与中国各阶段社会命运的密切联系,特别是
在辛亥革命前夕,关于中国教育与革命的关系的实践,证明
了教育对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依赖、影响与制约。
从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历史,可以看以曾经使中国一度
兴盛,一度又因为宋朱理学的灭人欲的极端而成为中国的桎
梏。于是,以太平天国的代表的便举着灭孔反儒的旗帜试图
把天下大同的理想实现。在事实的不断证明中,作为封建统
治代表思想的儒家思想却又被搬了出来。两次鸦片战争的外
来侵略,使得清末的洋务运动一度促进了中国的发展。然而,
穿着鞋走新路的尴尬终于被新文化运动所替代。
换一种眼光看历史,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
中,可以看到,每一种教育思潮,或潮起潮落,总是随着社
会的现实需要而存在,其适合与否,总有社会这部不断前行
的机车来选择或淘汰。
由换一种眼光看历史,想到如何换一种数学的眼光来看
生活,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件?或
许,在以历史,以生活事件为主干,以教育,以数学为辅线,
各自构建起一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网,是一种转换角度
转换眼光的方式。
2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能够成功?
因为有着位于教育先列的教授们所指导,还有着以北师
大为代表的相当数量的爱国青年在影响着,实践着。
由新文化运动想起如今所提倡以“尊重个性与自由”的
启蒙运动,在那时就提出的“平等、自由、博爱”为何没有
真正实现?相隔近一百年的今天,以解放个性为目的文化启
蒙运动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吗?
3对康有为,陈独秀等的认识改变。
在以前所学习过的历史中,一直把康有为作为变法失败
的逃亡者,而与梁启超作以比较。把陈独秀作为右倾投降主
义的一员来看。连同那胡适,也都因被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
而有着一种近乎于不屑的那种空泛的自尊感。想起那为考学
所背诵的历史与政治知识,想想不免有些可笑,或许,那是
道德第一的教育需求吧。
走进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的开放性
思想,认识到康有为、陈独秀都在某些方面为中国的教育作
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对于无知,对于历史从属于政治
的打破,感受到是,在当下生活的每一个点都是向前前行的
着的历史车轮中的一个很小很小的点。“历史不相信思想,
历史要的是行动”,或许,所有的功过是非,只有置身于历
史的长河中才能更加显现。
4为什么礼会成为日本“各安其位”的法宝促进了日本
的先行,却没有给我国带来后来强盛?
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一直是困惑着我的一个问题。当读
到唐朝的大度与教育的自由与纷繁现象之时,感受到的是儒
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发展那种无形的推动力量。可是从宋朝开
始,到元、明、清,可以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也都在努力着借
助事教育来实现国家的富强与繁荣,但是,又都以维护其统
治作为根本。后来,这种思想愈演愈烈,最终导致的是鸦片
战争的暴发。当世界已在进行工业革命时,我们还在拿着大
刀背着八股文。
单纯站在教育这一方面的理解是狭隘的,但是,可以从
一角度看到一斑。
初步看到中国教育史,首先被吸引的是孔子、孟子、老
子、墨子与荀子的思想,使我对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之说叹服中沉醉。
看完中国教育史,看到现在所实施的各种教育制度,很
多都能从祖先那里找到先行的存在,迷惑丛生。不禁在想,
中国的教育改革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到底发展了多少?中国现
行的教育改革中必然的不足是什么?
站在书本的角度,站在中国的角度,只能从一个固定的
方向来看,走出课本,走出中国,在比较的体系中,或许,
会更清晰些。
从迷雾中走来,再向着新的迷雾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