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研究——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摘要: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整合城乡绿地资源,利用绿色生态健康廊道将其有机联结,提高城乡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
由此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概念、组成与特性、功能、发展等进行理论研究,并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对其客观背景、建设原则和目标、远期和近期布局、近期建设重点区段和景观模式、功能和特色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对植物选择与配置等提出若干具体意见。
以期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研究和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植物配置;成都市;城乡统筹;和谐生态,人类追求;城乡统筹,时代呼唤。
在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进程中,保护、恢复、建设生态环境,构建城乡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无疑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对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其规律性,以指导廊道建设的实践,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就一定市域范围内,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廊道,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以期为引玉之砖。
1 城市绿色廊道概述概念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城市景观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
城市绿色廊道,以下简称“绿廊” (T HE GREEN CORRID)O,R一般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绿色狭长地带。
城市景观既为绿廊所分割,又被绿廊所联结。
它强调自然的过程和特点,并紧密结合城市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苗圃、自然保护地、农地、河流、滨水绿带和山地等,构成一个自然、多样、高效,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绿廊结构体系,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协调。
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是城市绿廊诸多类型中的一种。
它由设置了一定健康游憩设施的非机动车道和旁边的带状绿地、绿色节点等有机构建,连接城市各类公园和城郊的各类景点,集生态、休闲、游憩、健身、行人及非机动交通等多功能于一体。
组成与特性城市绿廊(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主要由绿带廊道、绿色道路廊道、绿色河流廊道3 部分组成。
城市绿廊与其他廊道相比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们具有:(1) 整体性,(2) 联结性,(3) 延伸性,(4) 多功能性,(5) 地域特色性。
功能城市绿廊具有多重功能,从而发挥出巨大的协同作用。
其主要功能有:(1)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是城市绿廊首要的功能,它构建城市中的自然系统,为维持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和迁移提供保障。
(2) 增进公众健康。
(3) 提供吸引人的游憩场所。
绿廊将大量的生态、游憩和历史文化资源蕴涵其间,提供吸引人游憩的场所。
(4) 愉悦的交通体验。
(5) 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教育,生态差异保存。
(6) 增加经济收入。
(7) 城市防灾。
通过城市绿廊可以增加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疏散和安置遇灾、受灾民众,保证其生命和财产安全。
城市廊道研究的起源和发展阶段城市廊道的研究起源于1 9 世纪60—70 年代,其前身是发生于美国的“公园运动”,至今已经历4 个发展阶段。
(1) 第一个阶段:1860—1900 年1867 年,美国设计师弗雷德里克·奥姆斯特德(F REDERIC?K?L AW O LMSTE)D等人设计的波土顿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格局的限制。
以后出现了1883 年的双子城(M INNEAPOLIS,H. C LEVELAN)D公园体系规划、1900 年的华盛顿城市规划、1903年的西雅图城市规划等。
随后,奥姆斯特德的学生查理·艾立奥特扩展了他的构想,为整个波土顿大都市(600KM2) 构建了一个绿廊网络规划。
(2) 第二个阶段:1 900—1 945 年1903年,奥姆斯特德兄弟继续其父亲大胆而富有远见的规划设计实践,在LEWIS、CLARK百年纪念时设计了40英里(约的公园体系,简称“ 40英里绿廊”,后来该公园体系进一步扩展至140英里(约) 。
同时期,小查理·艾立奥特为马塞诸塞州制定了第一个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奠定了州域开敞空间规划的基础。
此外,美国国家公园服务机构也大量从事绿色廊道的规划设计,以连接国家公园和重要的风景胜地,最蔚为壮观的蓝山公园体系,绵延750英里(约1 。
(3) 第三个阶段:1 960—1 970 年20 世纪60—7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的刘易斯教授设计和应用遥感技术在威斯康星州辨认了约220处文化与自然景观。
刘易斯称上述带状空间为“环境廊道”。
1969 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麦克哈格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一书,第一次把生态学引入城市设计,并提出“生态系统所承受的人类活动的压力是有限的”原则、某些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特别敏感并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安危的原则。
因此人类应与大自然合作,而不是与大自然为敌。
以E RVIN Z UBE为代表,麻省理工学院在景观规划与研究领域运用“数据参数法”,权衡土地使用的适宜性。
后来,该方法成为各国规划师在土地使用决策时采用的一个普遍性工具。
(4) 第四个阶段:1980—1990 年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委员会提出《户外空间报告》,指出未来构想——绿廊的生命网络,为居民提供接近开敞空间的可达性与便利性,把城市和乡村串珠般地连为环状体系,总统委员会对“绿廊”一词的使用实际上是对该术语的法定认可。
查理·里特尔(C HARLES L ITTLE) 的名着《美国绿廊》出版。
该书回顾并简要地总结了16 个绿廊项目工程的情况,把绿廊规划的探索与努力展示给公众,在公众中传播绿廊规划意识。
2 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建设实例研究21 世纪,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都会面临各发展阶段的不同问题、对策和任务。
但它们却趋向同一目标,即建设完善的城市绿廊( 体系) ,有力地支持城市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人流的通畅性、高效性、和谐性,促使城市各组成部分间功能的结合更为紧密。
就成都市而言,借鉴和学习国外百年绿廊建设的经验具有现实的研究意义;研究和建设城乡统筹、生态和谐的绿廊是符合成都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构建和谐社会时代要求的;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研究和建设是成都市绿地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绿廊理念从意识、战略走向实施、技术性操作的有效途径。
项目背景研究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项目是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由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于2006 年初提出的。
其目的是为有机地将城市内的公园绿地、城郊的风景林地和远郊的风景区进行连接,全面整合城乡绿地资源,增进广大市民的身心健康,为人们提供绿色生态的健康走廊。
经过相关部门的努力,该项目于2006 年底完成总体规划,并同期进行了1 0KM 示范段的建设。
项目建设原则与目标研究项目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生态原则、人本原则、文脉原则、特色原则、景观原则、效益原则。
项目建设要达到的目标是:构建绿廊环网体系:提高绿地的景观和生态价值;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到2020 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点”,总长度约为900KM的绿廊。
2 .3 项目远期和近期布局研究( 2011 —2 0 2 0年)布局结构骨架为“一轴·一 以期形成总长约 900K M 的绿色廊道环网系统 ( 图 1)2 3 2 近期布局近期( 2 0 0 5 - 2 0 1 0 年) 实施的“ 光华大道一温玉路一青城山” 绿色 生态健康廊道,是绿廊环网系统中西向的绿廊,起始于天府广场, 经过光华大 道、温江城南大道、温江青龙桥、万春镇、温玉路, 直达寿安镇,通过都江堰市的柳街镇、安龙镇、 大观镇,最终到达青城山风景区, 总长度约为 1 1 0 K M ,其布局结构是“一轴·三段·三环·多点” (图 2 ) 。
一条轴线、 3 个景段、3 个环状廊道、多条河流等交织共建了近期成都市绿 色生态健康廊道的环网体系。
近期建设重点区段和景观模式研究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近期建设的重点区段是成都市市区段、 温江段和都 江堰段。
其景观模式注重和突出近自然的森林景色、 田园水系的自然风光、 生态 野趣的类原始风景以及体现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景观。
绿廊沿线将把园 林景点、运动健身、人与自然、历史文化、餐饮美食、休息住宿 6 大内容融为 一体, 以发挥绿廊的多重功能。
2 . 成都市市区段该段从天府广场到光华大道 ( 温江界 ) , 主要包括了城区范围内的一环路、 二环路、三环路以及部分光华大道,市区内的各条河流水系等。
它把天府广场、 人民公园、青羊宫、文化公园、百花坛公园、浣花溪公园、杜甫草堂、锦江水系 绿带以及三环路的诸多景点连接起来, 突出城市园林景观的特色,展现成都市 的人文景观,形成长约 5 K M 的绿廊。
光华大道市区段重点建设生态健康步道,其两侧以高大乔木为主, 增加具 有植物多样性和多层次配置的亚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结构, 营造具有生物 多样性和较稳定的近自然植物群落体系的景观系统 (图3 )。
2 4 2 温江段该段从光华大道 ( 温江界 ) 到都江堰界。
通过了光华大道城区段 ( K M ) 和温 江段( 5 .6 K M ) , 光华大道至万春镇段 3 K M , 温玉路段 2 1 K M , 共计约 3绿廊主要采用近自然景观营造模式, 大量栽植成都平原地区的乡土植物, 如竹类植物和高大乔木, 林冠线起伏变化、 自然洒脱, 并结合独具特色的众多川 西竹林盘田园景远期布局成都市绿廊体系的远期 扇·四廊·五环·多点”,观和成都历史悠久的水系景观,构建田园式、自然式的植物群落,展示田园风光、水系风光、近自然风光。
2. 都江堰段该段从都江堰界到青城山,全长1 K M 。
绿廊采用借景手法,托青城山之背景,注重植物群落作为青城山原生植被群落延伸段的特殊地位,以自然、幽雅的生态景观为基调。
为此,大量使用组成青城山原始植物群落的诸多乡土树种,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构建富有生态、野趣、近自然特色的风景。
其中,成青路绿廊示范段建设已见成效(图4 ),植物群落配置采用近自然模式,与青城山自然连接。
近期建设的绿廊区段中,在机动车道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绿廊,即一条或两条绿廊沿着或夹着机动车道。
机动车道两侧绿廊的宽度最窄处不低于8 M ,最宽处达到3 0 M 。
绿廊步道宽度为1.5 ~3M ,考虑到人们可以在步道空间范围内单向步行、跑步、骑车,即使出现人流拥挤的特殊情况,只要人们相互礼让,将不会出现交通堵塞等问题。
3 成都绿廊特色研究已经和正在建设中的成都市绿廊,具有独特的形态、综合的功能、本土的特色,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品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