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铜器鉴赏论文

青铜器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青铜镜上出现铭文,其年代大约在战国晚期或西汉早期,在考古学术界,倾向于西汉早期的占多数。

这是因为西汉早期有铭文的青铜镜虽罕有,偶尔尚可一见,战国时期有铭文的青铜镜,就非常难得一见了。

该镜直径9 厘米,缘高0.3厘米,三弦钮,素宽凹弦缘。

钮外有一周凹宽素弦纹将镜背分为二区。

外区以三个菱形纹、三个博山炉形纹做六分度分布。

镜钮区三弦钮旁铸有阳文“千金”二字,字体为小篆,三个博山炉心部各铸有铭文一,合起来应为“宜子孙”三字。

三个菱形纹饰中心部也有三个字,字体虽清晰,但不易辨识。

这样,该镜虽小却有铭文八个,能辨识的有五个,这在同时期的战国镜中是非常罕见的。

战国时期,青铜镜虽小,但和其他青铜器一样,还不能作为商品在社会上流通,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并不是人人都能用之物。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相对丰富,使青铜镜这种和人们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生活器具,在整个社会的使用情况开始有了变化,这种变化在这面青铜镜的铭文中可略见一斑。

这面镜子的铭文“千金”二字,“千”是量词,“金”为名词。

在中国古代,“金”有几种释读。

“可以释为黄金,也可以释为赤铜,同时也是几种金属的总称。

“千金”二字,我认为是表明铜镜的价值,蔡先生更肯定为“千金富贵”吉祥语,如果把博山炉中“宜子孙”三字连起来释读,即为“千金富贵宜子孙”,看来其祥瑞吉利的寓意更接近这几个铭文的本意。

从以上铭文的释读可以知道,从商周青铜器铭文多属纪铸器物的因由,到战国晚期青铜镜最早出现铭文即为表现吉利祥瑞或价值之语,可以看出,当时的青铜镜已具有商品化的倾向。

说明了使用青铜镜的社会阶层开始有了变化。

不管怎么说,铭文开始在战国晚期青铜镜上出现,起到了垂范后世的作用,极大的丰富了青铜镜的文化内涵,为书法艺术在青铜镜上展现自己的魅力提供了表现空间,并且成为中国古代青铜镜的一大艺术特色。

尤其那些纪年铭文、铭文和铜镜纹饰能相得益彰、互为明证的青铜镜,为我们研究古代的历史文化,研究青铜镜文化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提供了绝好的、具有标准器功能的第一手资料。

从战国晚期青铜镜上开始出现铭文,到西汉中期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吉利祥瑞之语和宜古市之类具有广告性质的铭文,已经成为西汉青铜镜的一大特色,表明青铜镜已经走上了“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普及大发展的道路,并最终形成了两汉时期中国青铜镜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