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基本省情一、自然地理:山多海阔,区位独特。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沿海,面对台湾,邻近港澳。
全省人口3330万,现辖福州、厦门、三明、泉州、漳州、南平、龙岩8个地级市和宁德1个行政公署,下设84个县(市)区。
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东西宽约540公里,南北长约50公里,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素有摪松揭凰 环痔飻之称。
福建地外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植林果竹茶和食用菌的栽培,山地综合开发潜力大。
福建又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1亿多亩,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57.3%,居全国首位。
全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地面积还大;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
分布大小岛屿1202个,港湾125个,拥有福州、厦门、湄洲湾、宁德三都澳等许多天然良港。
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有浅海619万亩,滩涂299万亩,近海分布着五大渔场,有海洋生物3000余种,其中鱼类750多种,占全国海洋鱼类种数的一半。
尤其是水产品资源种类繁多,现有品种占世界50%以上,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二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境内山峦起伏,河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
全省拥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00多条,大多流程短、水量大、水流湍急,水力理论蕴藏量1046万千瓦,可装机容量705万千瓦,居华东之首。
还拥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名胜古迹多,武夷山和湄洲岛已列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福建又是著名的老区,闽西、闽东等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二、对外开放:优势明显,起步较早。
福建海外乡亲多,是全国第二大侨乡和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总数有800万人,其中90%聚居在东南亚国家。
港澳闽籍同胞80万人,台湾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0%。
侨港澳台是福建发展对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福建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
199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192.2亿美元,占全省GDP的47.8%;其中出口120.73亿美元,占全省GDP的30.3%左右,利用外资42.12亿美元。
1979-19外经贸的重要力量和独特优势。
福建是全国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中央赋予了许多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全省经国家批准的对外开放区达4.3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5.7%,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3。
目前,全省已逐步形成经济特区、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商投资区、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区等多层98年累计利用外资达276.12亿美元,利用外资相当于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3.3%;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49万家(其中工业企业2万多家),产值占全省全部工业产值的28%。
随着成功举办了十届的福建9.8投资贸易洽谈会于1997年正式升格为全国性的投资贸易洽谈会、成为与摴憬换钉并称的我国两大招商引资盛会之一,福建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口岸。
三、基础设施:重点突出,日臻完善。
改革开放以前,福建给人的印象是电灯不明、马路不平、信息不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建在改革固定资产投资体制的基础上,大力加快以交通、能源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1979-1998年全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72.83亿元,年均增长28.2%。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754.18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3.3%。
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逐步适应,由滞后型向适应型转变。
重点扩建、改建和新建了4个机场(厦门、福州、武夷山、晋江机场),3个港区(福州、厦门和湄洲湾),4条铁路(鹰厦线电气化、外福线改造、漳泉肖和横南铁路),4个电站(水口、厦门嵩屿、福州华能和漳平火电厂),1条高速公路(泉椣脳漳段)。
目前,正在加快福泉、福宁、宁罗等高速公路和梅坎铁路的建设进程。
电力装机容量达800万千瓦,港口吞吐能力3000多万吨,开辟国内外航线100余条。
通讯业务发展迅速,在实现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之后,又迅速建成了覆盖全省的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和中国国际互联网。
同时,新建扩建了一批基础工业项目。
四、经济建设:发展迅速,实力增强。
解放后福建长期处于海防前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解放思想,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福建实际的改革与发展之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8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3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11.9倍,1979~1998年年均增长13.6%,比全国高4个百分点,人均GDP达10206元,增长近9倍,年均增长12.2%。
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福建的经济增长速度位居全国第一。
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使福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明显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22位上升到1997年的第1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全国的23位上升到第6位。
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486元和2946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5.6倍和20.4倍。
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以及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和日益改善的软硬环境,使福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明显提高,福建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实力上升最快的省份之一和国际跨国公司、财团资本纷争角逐的大舞台、大市场。
一、福建基本省情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
全省陆域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人口3488万,现有9个设区市,下设14个县级市,45个县和26个市辖区。
福建省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山海资源得天独厚。
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宜人。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0.5%,居全国首位,是我国四大林区之一,素有"南方绿色宝库"之称。
海域辽阔,全省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拥有厦门湾、福州港、湄洲湾、三都澳等众多优良港湾,可建10-30万吨级泊位的岸线资源居全国首位。
全省拥有内陆养殖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可作业的海洋渔场面积12.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渔场之一,水产品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人均占有量全国第一。
水力资源蕴藏丰富,全省可开发利用的装机容量1062万千瓦,居华东各省、市之首,沿海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风能等各种可再生资源。
全省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86种,其中有工业利用价值的20多种。
福建也是一个特产丰富的省份,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漳州水仙花、片仔癀等享誉海内外。
二是改革开放先行一步。
福建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南宋和元代,泉州成为世界最大商港之一,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福建是全国最早实施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全省形成了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保税区、台商投资区、旅游渡假区、沿海开放区等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以港、澳、台和东南亚为基础,不断扩大对外经贸工作,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与18个国家的37个省、市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
福建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经济格局中占重要地位,是我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三是人文优势独具魅力。
福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达1088万人,港澳同胞123万人,台湾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0%以上。
福建人素有敢闯敢试、开拓进取、爱拼敢赢的精神,闽籍华人、华侨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地区,以公认的吃苦耐劳和聪明才智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血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近,闽台两地由于特殊的历史、地域和文化渊源关系,经贸交往和人员往来、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联系十分密切,福州和厦门开通了与高雄港的试点直航,沿海地区同金门、马祖等的海上直接来往十分频繁,福建日益成为对台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之一。
福建历来尊师重教,英才辈出,涌现许多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教育家朱熹一生都在福建传道授业,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书法家黄道周、蔡襄,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近代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爱国华侨陈嘉赓等都诞生在福建。
在代表我国自然科学界最高荣誉的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中,福建籍的有100位,他们在所从事的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
他们是福建的骄傲和光荣,也是福建珍贵的智力宝库。
四是人居环境优美舒适。
福建依山面海,境内四季常青,到处是绿色的世界。
空气质量良好,二氧化硫、悬浮颗粒和降尘等年日均值达到或超过国家环境卫生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宜人的气候条件,保护良好的动植物基因库,深厚的文化底蕴,使福建拥有众多的国家级风光名胜和自然保护区,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厦门鼓浪屿、湄洲岛妈祖文化、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福建土楼文化遗产、上杭古田会址、昙石山古文化遗址、宁德白水洋奇观等八大旅游品牌影响日益扩大。
福州市还拥有马尾船政文化、石鼓名山、三坊七巷、西禅寺、森林公园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
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5个,国家旅游渡假区2个。
已建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
已建成国家优秀旅游城市7个、国家园林城市3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个,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境界。
二、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6.37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5241亿元,年均增长12.9%,高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约3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由原来的22位上升到第11位。
人均GDP年均增长11.2%,在全国的位次由原来的第23位上升到第7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连续18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2003年全省财政总收入552.7亿元为1978年的30多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07.87亿元。
情况表明,福建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78年的36:42.5:21.5调整到2003年的13.5:47.6:38.9。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高优农业不断发展,食用菌、茶叶、水果、蔬菜、烤烟、花卉等经济作物已发展成为我省农业的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大,一大批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深加工发展迅速;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成为福建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90多万亩,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达到245个,种植面积近8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