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黏膜病的鉴别

口腔黏膜病的鉴别

天后消失。好发于头面部疏松区,唇、眼 睑、舌、口底和下颌下。
药物过敏性口炎
• 六、药物过敏性口炎 • 药物过敏性口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
局部涂搽、含漱等不同途径进入机体内, 使过敏体质者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的黏膜 及皮肤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一)病因 过敏体质者因使用药物引起变态反应 而发病。
药物过敏性口炎
(二)临床表现
(三)治疗
• 1.全身抗病毒治疗 (1)核苷类抗病毒药:目前认为核苷类药 物是抗单纯疱疹病毒最有效的药物。主要 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和更昔 洛韦。 (2)利巴韦林:又称病毒唑,是一种广谱 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干扰病毒核酸合成 而阻止病毒复制,对多种DNA病毒或RNA病 毒有效。可用于疱疹病毒等的治疗。
复发性口腔溃疡
• 3.中医中药 首先应辨证虚实;虚证中阴虚 火旺者用地黄汤加减;脾肾阳虚者用参术 肾气丸加减;实证者可用成药口炎清冲剂; 虚实夹杂型可用甘露饮加味。
创伤性溃疡
• 八、创伤性溃疡 • 创伤性溃疡是由于长期慢性机械刺激或压
迫而产生的口腔软组织损害。特点是慢性、 深大的溃疡,周围有炎症增生反应,黏膜 水肿明显。 (一)病因
手-足-口病
• 口内颊黏膜、软腭、舌缘及唇内侧也有散 在的红斑及小疱疹,多与皮疹同时出现, 或稍晚1~2天出现。口内疱疹极易破溃成 糜烂面,上覆灰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充血 红肿。患儿常有流涎,拒食,烦躁等症状。 本病的整个病程为5~7日,个别达10日。 一般可自愈,预后良好,并发症少见,但 少数患者可复发。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 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 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 快,易发生死亡。
• (一)病因 • 1.免疫因素 • 2.遗传因素 • 3.系统性疾病因素 • 4.感染因素 • 5.环境因素 • 6.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复发性口腔溃疡
• (二)临床表现 • RAU一般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圆形或椭圆形溃
疡,具有“黄、红、凹、痛”的临床特征(即 病损面覆盖黄色假膜,周边有充血红晕带, 中央凹陷,灼痛明显)和长短不一的“发作 期(前驱期-溃疡期)-愈合期-间歇期”周期 规律,
药物过敏性口炎
复发性口腔溃疡
• 七、复发性口腔溃疡
• 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为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或复发性口疮,患病率居口腔黏膜病之首, 各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约每5个人中 就有1个人至少发过一次溃疡,且不论男女、 任何年龄、任何人种均可发生。本病具有 周期性、复发性和自限性的特征。
复发性口腔溃疡
口腔念珠菌病
• 慢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本型又 称为义齿性口炎
口腔念珠菌病
• 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又称慢性肥厚型念 珠菌口炎、念珠菌性白斑。多见于颊黏膜、 舌背及腭部。
口腔念珠菌病
• 念珠菌口角炎 本病的特征是常为双侧罹患, 口角区的皮肤与黏膜发生皲裂,邻近的皮 肤与黏膜充血,皲裂处常有糜烂和渗出物, 或结有薄痂,张口时疼痛或溢血。
• 若有乳切牙萌出后切缘较锐,吸奶时间长, 舌系带、舌腹与牙切嵴摩擦也会发生溃疡, 初起时仅局部充血,继之出现小溃疡,不 断刺激的结果不但溃疡扩大,疼痛加重甚 至可见组织增生,称Riga-Fede溃疡。
创伤性溃疡
创伤性溃疡
• (三)治疗 首先应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拔除残
根,修改或拆除不合适的修复体,磨改锐 利的牙尖或切嵴。磨钝乳切牙嵴,溃疡未 愈合时可用汤匙喂养。更换橡皮奶嘴。
复发性口腔溃疡
• 1.轻型口疮 又称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约占RAU患者的80%,患者初发时多数为此 型。
• 溃疡好发于唇、舌、颊、软腭等无角化或 角化较差的黏膜,附着龈及硬腭等角化黏 膜很少发病。
• 直径<5mm。 • 约7~10天溃疡愈合
复发性口腔溃疡
复发性口腔溃疡
• 2.重型阿弗他溃疡 亦称复发性坏死性黏膜 腺周围炎简称腺周口疮。溃疡大而深,愈 合后可形成瘢痕或组织缺损,故也称复发 性瘢痕性口疮,约占8%。
起的,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 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 (一)病因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侵犯儿童可引起水痘,在成年人及老
年人则引起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
• 本病最常见为胸腹或腰部带状疱疹,约占 整个病变的70%;其次为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约占20%,损害沿三叉神经的三支分布。
手-足-口病
驱症状而突然发病。
手-足-口病
• 常有1~3天的持续低烧,口腔和咽喉部疼 痛,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特征。皮疹多在 第2天出现,呈离心性分布,多见于手指、 足趾背面及指甲周围,也可见于手掌、足 底、会阴及臀部。开始时为玫红色斑丘疹, 1天后形成半透明的小水疱,如不破溃感染, 常在2~4天吸收干燥,呈深褐色薄痂,脱 落后无瘢痕。
• 2.全身治疗 尤其是针对病因的治疗,如在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以免疫增加剂治疗, 往往能提高疗效。临床上常选用转移因子、 左旋咪唑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转移因 子口服液10ml,口服,每日1~2次,10次 为一疗程。转移因子胶囊3mg,每天2次。 腺周口疮可选用沙利度胺,成人剂量为 100mg,每天2次,口服,1周以后50mg/d, 连续用药1~2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致畸, 孕妇禁用。
• 丘疹:粘膜上小的实体性突起。
口腔黏膜病损的基本类型
• 丘斑: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 实的病损,白色或灰白色。
口腔黏膜病损的基本类型
• 疱或大疱脓疱
口腔黏膜病损的基本类型
• 溃疡:粘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 或破坏。 糜烂:不损伤基底细胞层。
口腔黏膜病损的基本类型
• 溃疡
口腔黏膜病损的基本类型
口腔念珠菌病
四、口腔念珠菌病 1.念珠菌性口炎
(1)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可发生于 任何年龄的人,多见于长期使用激素、HIV感 染者、免疫缺陷者、婴幼儿及衰弱者。但以 新生儿最多见,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发生 率为4%,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
口腔念珠菌病
•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
口腔念珠菌病
• 急性红斑型念珠菌口炎
口内持久的机械刺激,如残冠、残根、 不良修复体、锐利的牙齿边缘等。
创伤性溃疡
• (二)临床表现 残根、残冠的尖锐边缘,不良修复体、
尖锐牙尖等可使相对应的黏膜形成溃疡或 糜烂面,开始时可能仅有轻微疼痛或肿胀, 时间久后,周围有炎症性增生反应,黏膜 发白。溃疡的大小、部位、深浅不一,但 与刺激物相适应,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刺激 物存在时间、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关。
血管神经性水肿
• 五、血管神经性水肿 • 血管神经性水肿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疏松组
织或黏膜的局限性水肿,为一种暂时性、 局限性、无痛性皮下黏膜下水肿,好发于 上唇。可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种类型。 • (一)病因 • 食物、药物、感染、物理因素、动物及植 物因素、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血管神经性水肿
• (二)临床表现 患者急性发病,症状持续数小时或数
手-足-口病
•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
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 泡疹液而感染;
托幼单位是本病的主要流行场所,3岁 以下的幼儿是主要罹患者;
夏秋季最易流行。手-足-口病已纳入丙 类传染病管理。
手-足-口病

• 腺周口疮溃疡大而深,似“弹坑”,可深达黏 膜下层腺体及腺周组织,直径可大于1cm, 可达1~2个月或更长。初始好发于口角, 其后有向口腔后部移行的发病趋势。
复发性口腔溃疡
复发性口腔溃疡
• 3.口炎型口疮 亦称疱疹样复发性阿弗他溃 疡,约占RAU患者的10%。口炎型口疮多发 于成年女性,好发部位及病程与轻型相似。 但溃疡直径较小,约2mm,溃疡数日多可 达十几个或几十个,散在分布,似“满天星”。 相邻的溃疡可融合成片,黏膜充血发红, 疼痛最重,唾液分泌增加。可伴有头痛、 低热等全身不适、病损局部的淋巴结肿痛 等症状。
• 糜烂
口腔黏膜病损的基本类型
• 假膜:由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 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聚集而成,常见于溃 疡与糜烂表面。
口腔黏膜病损的基本类型
• 萎缩:病变发红,上皮变薄。
口腔黏膜病损的基本类型
• 肿瘤
口腔黏膜病损的基本类型
• 皲裂:粘膜表面的线状裂口。
口腔黏膜病损的基本类型
• 结节:结缔组织团块。
(二)临床表现
• (1)前驱期:潜伏期为4~7天, • (2)水疱期: • (3)糜烂期: • (4)愈合期:整个病程约需7~10天。
(二)临床表现
• 2.复发性疱疹性口炎 原发性疱疹感染愈合 以后,不管其病损的程度如何,有30%~ 50%的病例可能发生复发性损害。一般复发 感染的部位在口唇或接近口唇处,故又称 复发性唇疱疹。
(三)治疗
• 2.局部治疗 (1)口腔黏膜用药对原发性单纯疱疹
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龈口炎是不可缺少 的,常使用的制剂有溶液、糊剂、散剂及 含片。
• 0.1%~0.2%葡萄糖酸氯已定氯己定溶液、 复方硼酸溶液、0.1%依沙吖啶溶液漱口, 皆有消毒杀菌作用。
带状疱疹
• 二、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
•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儿童传染
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该病以手、 足和口腔黏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 要临床特征。其病原为多种肠道病毒。
手-足-口病
• (一)病因 EV71、CoxA16;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
微生物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 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 (EV71),其中以CoxAl6及EV71型最为常见, 我国主要为前者,但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 的比例较大。
口腔黏膜病
口腔黏膜病
口腔黏膜的结构:上皮层、固有层、粘膜下 层、基底膜
口腔黏膜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