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复习题
G(0.05)=2.176,G(0.01)=2.410 解:(1)10 个数据平均值���̅���=(11.50+11.42+...+12.16) /10=11.681
标准差 S =√∑������������=1(������������ − ���̅���)2⁄(������ − 1)
=������[(11.50-11.681)2+(11.42-11.681)2+...+(12.16-11.681)2]/(10-1) =3.29149/9 =0.365721 =0.6047
发展。 10.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了实现环境质量目标,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
质或有害因素所做的控制规定。 11.环境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12.环境优先污染物是指从众多有毒污染物中通过数学优先筛选出来的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
物。对这些污染物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13.污染物“三致”是指:致癌、致畸和致突变。 14.各种污染物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包括:单独作用、拮扰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 15.根据地表水的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我国的地表水分为五类。其中Ⅳ类和 V 类水不可作为饮用
(������−������)
② 求:���̅��������� = ,S12 =
;���̅���2 =
③ 求:Smax2 =
,f1
=
n-1
;
S2 min
=
, S22 = ,f2 = n-1
④
F = = ������������������������������
������������������������������
⑤ 查表 F0.05(f1,f2) =
⑥ 判断 F ≤ F0.05(f1,f2),假设成立,有显著性差异;F > F0.05(f1,f2),假设不成立,无显著性差
异。
t 检验
① 假设���̅���1 = ���̅���2 ② 求:n1 = ,S12 =
; n2 =
,S22 =
③
综合方差σ=√(������������−������)������������������+(������������−������)������������������
������������+������������−������
;f
=
f1+f2-2
④
|t|=|���̅���������−���̅���������|
������
√������������������������+∙������������������������
=
⑤ 查表 t0.05(f) = ⑥ 判断|t|≤ t0.05(f),假设成立,无显著性差异;假设不成立,有显著性差异。
(3)计算: ① ���̅���=11.681, S=0.6047
据该物质的毒理学试验数据估算。 21.环境标准物质是标准物质的一类。标准物质被定义为这种物质具有一种或数种已被充分确定的性
质,这种性质可用作校正仪器或验证测量方法。 水质监测 1. 溶解氧(DO):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氧。 2. 化学需氧量(COD):指在给定的条件下,1L 水样中各种还原性物质生要指有机物)与强氧化剂
4d 检验 ① 除可疑值外的 ������̅ , ������̅ = ∑������������=1 |���̅���������−���̅���|
������
② |x1-���̅���|=
③ 判断:|x1-���̅���| > 4���̅��� ,舍弃,反之保留。
G 检验 ① 从小到大排序
② 求:���̅��� , S , G
水源水。 1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划分的水的功能类别数和最低功能类别分别为五类、Ⅴ类。 17.《地表水庭坏境质量标准》可适用于河流、湖泊、水库。 18.《污染水综合排放标准》将排放的水污染物分为第一类污染物和第二类污染物,其中第一类污染
物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口取样。 19.《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所指的一类区包括:○1 风景名胜区,○2 名胜古迹区,○3 国家自然保护区。 20.尚未制定相关标准的物质其最高允许浓度的确定可○1 参考国外相关标准;○2 根据公式推算;○3 根
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为的具有危险 特性的废物。危险特性包括:急性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爆炸性反应),放射性,浸出 毒性。 分类: (1) 化学组成:○1 有机废物;○2 无机废物 (2) 危害程度:○1 一般废物;○2 有害废物 (3) 热值高低:○1 高热值废物;○2 低热值废物 (4) 废物来源:○1 城市生活垃圾;○2 工业固体废物;○3 农业固体废物
土壤污染监测
1. 土壤组成:矿物质,有机质,空气,溶液,生物及微生物。 2. 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指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
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生物监测
1. 环境噪声的来源:○1 交通噪声,○2 工厂噪声,○3 建筑施工噪声,○4 社会生活噪声 2. 计权声级——通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计权网络:噪声测量仪器,声级计中一种特殊滤波
有机磷、石油类、铜、锌及其无机合物采样、涉水采样、索道采样 水样类型:瞬时水样、混合水样(同点不同时)、综合水样(同时不同点) 2. 地下水:瞬时水样 3. 废水 方法:线水/深水/自动采样 类型:瞬时水样、平均水样 大气污染 1.总悬浮颗粒物(TSP):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um 2.可吸入颗粒物(PM1O,PM25):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un 或≤25um 布点原则 (1) 应包括整个监测范围内高、中、低三种浓度区 (2) 下风向主要监测区应多布点,上风向少设,作为对照点 (3) 城市、工矿区多设,人口密度大多设,经常超标地多设,郊区农村少设 (4) 采样点高度适当确定 布点方法——环境大气布点法(采样高度:距地面 0.50—1.80m,一般 1.5m 的呼吸带) (1) 功能区布点法 (2) 网格状布点法:面源或线源污染 (3) 同心圆车轴线布点法:点源污染,污染源为圆心 (4) 扇形布点法 采样方法 (1) 直接采样法:○1 注射器采样;○2 塑料袋采样;○3 采气管采样;○4 真空瓶采样 (2) 富集(浓缩)采样法:○1 溶液吸收法;○2 填充柱阻留法;○3 滤料阻留法;○4 低温冷凝法;○5 静电 降尘法;○6 扩散(渗透法);○7 自然积集法;○8 综合采样法
√∑������������=������(������������−���̅���)������ ∑������������=������(������������−���̅���)������
F 检验
① 假设 S12=S22 ;
������ = √∑������������=������(������������−���̅���)������
标准曲线 Y=a+bx
斜率 b
=
∑������������=������(������������−���̅���)(������������−���̅���) ∑������������=������(������������−���̅���)������
;
a=Y-bx
相关系数 r =
∑������������=������(������������−���̅���)(������������−���̅���)
设在距排污口 500-1000m 处 (2)削减断面
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 1500m 以下河段上 (3)对照断面
设在污染物排入之前,污染物不能扩散到的地方
2.湖泊、水库采样断面的采样点布没 原则: (1) 在进出湖泊、水库的间流汇合处分别设置采样断面 (2) 以各功能区为中心,在其辐射线上设置弧形采样断面 (3) 在湖、库中心,深、浅水区,滞流区,不同鱼类的回游产卵区,水生生物经济区等设置采样断
(K2Cr2O7)反应所消耗的氧化剂相当于氧的量,以 O2mg/L 表示。 3. 生化需氧量(BOD):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
消耗的溶解氧量。 4. 水污染指示生物——指能对水体中污染物产生各种定性、定量反应的生物。
水污染监测样品
采样点的布设 1.河流采样断面 (1)控制断面或污染断面
当 x1 为可疑值时,G1 =
���̅���−������������ ������
;
当 x1 为可疑值时,G1 =
������������−���̅��� ������
③ 判断 G ≤ G(0.05) ,正常值;G(0.05) < G < G(0.01) ,偏离值;G > G(0.05) ,离群值。
制和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5. 根据监测目的的不同,环境监测可分为:常规监测、特定目的监测和研究性监测。 6. 特定环境监测包括: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监测、新建企业周围环境监测。 7. 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可简称为三级六类或三级五类,其中地方可以制定的标准只有环境质量标准
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两类,数量最多的是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8. 环境标准的制定要兼顾技术和经济因素,具有强制性 9. 环境标准的目的是:○1 保护人群,防止污染;○2 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和合理利用资源;○3 促进经济
器) 3. 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1 方法误差,○2 仪器误差,○3 试剂误差,○4 人员误差,○5 环境误差 4. 分析仿法的灵敏度——指该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含量的待测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响应量变化
程度。(它可以用仪器的响应量或其他指示量与对应的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之比来描述,因此常 用标准曲线的斜率来度量灵敏度) 5. 标准分析方法——又称分析方法标准,是技术标准中的一种。它是一项文件,是权威机构对某 项分析所做的统一规定的技术准则和各方面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