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用感恩心做人,以责任心工作》心得XXX公司 XXX 《用感恩心做人,以责任心工作》是一本全面总结职场为人、做事、立业的好书,是加强企业职工队伍建设、提炼企业文化、凝聚企业人心不可多得的教材。
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的案例,对企业员工职业精神与价值观培育、价值体系建设、力量凝聚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书中的案例,在我们周边的人和事中,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处处有原型,处处有影子,只要善于总结和提炼,我们不难找到典范。
下面,我从责任心方面汇报我的体会:一、这次学习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责任意识。
对责任的理解可分为两层意思,一是应做的事,应履行的职责、义务。
二是对没有做好的事、没有履行好的职责义务承担后果。
这本书阐释了责任对于每个人的普遍性和与生俱来的使命性,还讲明了责任是立身、立业的基石,讲明了如何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履行责任、承担责任的能力,讲明了责任与成败的关系。
这对培养我们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想方设法提高履行责任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意义。
二、只有负责任的工作才能取得好成绩。
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
工作意味着责任,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天天都在讲、人人都在讲,但我们真正对工作负责任了吗?这值得认真思量。
环顾身边的人和事,一个人不管在什么岗位上,是做什么工作的,只要努力,敢于承担责任,他们大多数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实现自己的价值,实现新的跨越。
对于那些不敢承担责任的人,他们也许可以凭借巧舌如簧蒙混过关,逃避责罚,但其一生大多终将碌碌无为,这不但贻误自己,还会影响别人,甚至危害社会。
从公司来讲,我们大多数人学历、年龄、身体状况等相差不大,但有的人在工作岗位上勇于负责、勤于思考、刻苦学习、善于总结,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使命,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来做,他们的知识得到了不断积累,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最终成了综合型管理人才或某个方面的技术骨干;而有的人被动工作,甚至消极抵触,最终只能默默无闻,甚至适应不了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需要,更有甚者还违返了公司的规章制度。
这说明,我们每个人无论干什么工作,在那个岗位,都要把工作看成是第一位的,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勤奋进取。
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工作高度负责了,他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和总结,就会赢得更多的信任,得到更多的机会,从而真正把握命运。
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一个人不管先天条件怎么好,从前怎么辉煌,只要沉浸在沾沾自喜中,不再负责任的努力工作,他终将失去荣荣誉,失去发展,失去对自己命运的把握。
三、不断提高能力才能承担责任。
责任胜于能力,但有能力才能负责任的工作。
只强调责任的用人方针有失偏颇,过于强调能力的用人方针也不科学。
责任需要用业绩来证明,业绩需要靠能力去创造。
一个只有责任感而无能力的人,是无用之人,顶多也只能算是对责任的盲从。
责任胜于能力不是对能力的否定,但如果能力强而又不愿意付出,他也同样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特别是心术不正的人,他的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就会越大。
因此,我们既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负责任的做人做事,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四、责任没有任何借口。
现实生活中为责任寻找借口的现象比比皆是。
上班迟到是因为家中有事;任务没完成是因为事情太多、身体不适;出了问题或犯了错误,首先想到的不是勇敢承担责任,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是想方设法为过失寻找理由。
这些不负责任、缺乏责任的做法,长此以往将让人疏于努力,不再想方设法去争取成功。
有高度责任心的人,他在工作遇到困难时,是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是百折不挠实现目标。
而缺乏责任心的人,更多考虑的是为完不成任务寻找借口,并因为长期缺乏成功体验而丧失自信心和自尊心。
对我们而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记住自己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我们的成本、安全、环保等指标控制,精细化管理理念和相关管理制度贯彻执行,目标任务的考核落实,都没有任何借口。
借口五、责任要在忠诚、勇气、敬业、勤奋、谦虚和激情上体现。
忠诚是一种责任,也是责任的护卫者。
勇气能激励我们克服艰难险阻,是成功的催化剂。
敬业就是把工作当成生命的一部分,是责任的体现。
勤奋善思是成功者的共同特点。
谦虚能使人生出信心和热情,使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取长补短,营造出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激情让人充满热情和力量,让工作变得充满乐趣,让生命充满朝气。
公司企业文化,诠释的就是要忠诚勤奋、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工作,打造一流的经营业绩。
在公司狠抓生产经营和加快XXXXXX项目建设、XXXXX项目建设及其它发展项目建设的历史时期,深入组织这次学习十分必要,我们应该把它放在办公桌上,放在操作台边,放在床头边,放在随身的包里,随时翻看和领会,并在日常工作中时刻警醒和规范。
一、迎宾的错误状态,让顾客产生距离感迎宾是我们给顾客的第一印象,它的最大目标就是让进店的顾客感觉舒服,不要让顾客一下子就和我们产生陌生感、疑惑感和距离感。
二、接近顾客的时机不佳其实,顾客进店时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在他们还没有找到目标之前,或者没有发现让自己稍有兴趣的产品之前,导购就提前进入顾客的思考范围,甚至是喋喋不休的介绍产品,往往会受到他们当下心理的排斥。
也就是说,导购接待顾客的时机不能过早,那样会招来拒绝;但也不能太晚,这样也会让人感觉慢待,服务不周到。
那么,正确的时机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又该如何把握呢?一般情况下,进店的顾客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型顾客,一进店就急迫的寻找目标,或者直接问导购有没有自己需要的产品;第二类是沉默型顾客,进店后不说话,有些斯文,节奏较慢。
当然,这两类顾客除了给出的一些判断参考外,更多的还要靠导购的经验来判断,相信这也是一个合格导购的基本功。
主动型顾客相对来说较好接待。
比如,一位顾客进门就东张西望,显得有些急迫,这时你就可以快速上前“先生,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这类顾客往往会说出自己的需求,然后就可以继续下面的导购流程。
至于第二类是让大家最头疼的,对于沉默型顾客一定要给一定的选择空间,包括时间空间和物理空间。
如果此时你再说“先生,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忙您的?”那就给顾客带来一定的压力,致使顾客“先随便看看”。
在迎宾之后,导购可以给顾客10-20秒的独立浏览空间,而这段时间就是导购的寻机阶段。
一般情况下,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沉默型顾客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用手触摸商品看标签·一直注视同一商品或同类商品·扬起脸来想什么·看完商品看导购·走着走着停下脚步·与导购目光相碰·想往里走又有些徘徊·浏览速度很快,无明显目标物这时,导购就要快速上前,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开始接近顾客。
那么,在上前接待之前的这段短短的时间里,导购到底该做些什么呢?也就是如何正确寻机呢?首先,导购要同顾客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紧跟;第二,千万不要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聊天、上网、吃东西、看书等都是这段时间最为禁忌的,因为这些行为很难让顾客相信你是一个规范的品牌;导购的行为必须与工作有关,并且最好是动态的,这样你才便于观察顾客的状态,方便寻机,比如可以调换样板,擦擦某个角落,与同事之间讨论一下问题等等。
三、给顾客的压力太大:行为压力,错误的话术何谓压力?压力就是让顾客感觉不舒服!不舒服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摆脱不舒服!对于进店顾客不舒服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顾客最敏感的部位,那就是向他掏钱,或者说钱掏的太快;第二是不要侵犯他的私人空间,不要纠缠不放,因为现在的顾客越来越自我,越来越讲究私人空间的自由。
然而,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分析,现在的终端导购要么把话说错,要么肢体行为不当,让沉默型顾客本来就戒备的心理变得更加封闭,以至于让他们产生这样的想法:不能理会导购,自己要快速寻找喜欢的产品,没有的话就赶快“转移”!所以,压力较大的接待其实是就是我们所说的“临门一脚”,不过是在把顾客往外“踢”,并且,自己浑然不知,剩下的要么是怪怨顾客太难对付,要么开始寻找自己产品没特色,要么责怪品牌知名度有问题,总之,会找出一大堆的问题来抱怨,并以此来原谅自己的过错。
那么,怎样接近顾客才是没有压力的呢?或者说把这种压力减少到最小?第一,上面已经讲过,不要紧跟,与顾客至少要保持1。
5米以上的距离;不要阻挡顾客前行的通道,要管住自己的脚,不要给顾客制造任何障碍;二,要说对话,管好自己的嘴巴。
尽量避免用提问的语句接近顾客,比如“你好,是买**产品的吗?”“请问需要我帮忙吗?”“如果喜欢的话,可以体验一下”我们中国人面对抬头不见低头间的同时或朋友时,因为无话可说,就会用一句口头禅来招呼对方“吃过饭了吗?”这种区别于西方“您好”“早上好”等方式的招呼,是咱们几千年农业村落生活方式的遗留。
然而,很多导购却把这些日常习惯带到了终端来应付顾客,这样接近顾客的话术是典型的不够职业,以至于给我们的销售带来很大的障碍。
正确接近顾客的开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先生,您很有眼光,这是我们的……产品,这个款式风格很独特……”(采用赞美的方式接近顾客) “小姐,我们这款产品现在卖的非常的好,我来帮您介绍一下……”(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小姐,您好,这款是我们目前刚刚上货的最新款式,款式优雅、与众不同,我帮您打开看看……!”“先生,您眼光真好,这款家纺是公司最新推出的,非常适合您这样的高级人士,您不防感受一下;”(正确)并且,你还可以借势探寻需求“请问先生/小姐,您是喜欢浅一些颜色的还是深一些的呢?”然后就可以深入的了解顾客需求,并进一步针对顾客需求进行介绍。
进行到这里,基本上就实现了第一次“破冰”。
这是终端导购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的第一步,也是考验导购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四、沉默型顾客和购买习惯的障碍是的,以上几点只能规避“冰带”的产生,毕竟,不管我们怎么努力,总会有一部分顾客说“随便看看”,或者一直沉默,我们又该怎么处理?要知道,顾客不开口,我们永远没有机会,因为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你不知道他想要什么,当然,你更不知道你又该做什么!这时,就要进行第二次“破冰”先来看看我们平时都是怎么应对的吧:应对错误1“没关系,您先随便看看!”应对错误2“好的,您先看看有没有喜欢的,有需要随时喊我!”应对错误3“……”(无语)前两种应对都属于消极性语言,暗示顾客随便看看,看看就走,关键是一旦导购这样应对,再上前接近顾客就会增加难度,是属于快速败下阵来的自然性销售行为,自己主动放弃;而至于第三种的无声应对,不但甘拜下风,还会显得有些尴尬,顾客也会感到不舒服。
正确的应对策略是:第一,不要太在意顾客的“随便看看”,因为它已经成了我们每个人购买时的随便应付,也就是说它是我们的购买习惯,所以,不要在意这些顾客随口说说的话,更不要纠缠问题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