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师生交往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主动地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和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任务:传授知识、教授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思维力)、教授学法、养成习惯、渗透德育、培养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基本原则:功在课堂,练在平时,盯住个人,守住底线。

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努力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理解教学的方式给学生展现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课堂教学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思想性、科学性、逻辑性不能出现错误:教师应夯实基础,狠抓“双基“;教师讲课密度和速度应适当,难度阶梯及层次应清楚,讲练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时效,注重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课堂要进行差异性分层教学。

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要注意提高这部分学生的综合能力,并给予提高性习题和难度系数较高的知识供学生参考。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帮助,认真分析原因,促其转化。

任课教师应有效地驾驭课堂,要独立处理课堂应急事件,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教师要有独立、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遇到问题不推诿、不转交班主任或年级。

不能驾驭和管理课堂的教师不是成熟型教师,教师是否能够驾驭课堂的标准最终解释权在教学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严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观察、思考、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或利用适当的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教师在注意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师生感情和谐融洽。

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要求。

1.教师应在上课铃响2分钟前到达教室,检查并督促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应按时上、下课,做到不迟到,不提前下课、不拖堂。

2.教师上课必须做到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端庄、精神饱满、教态亲切自然。

3.上课期间,教师不以任何理由离开课堂或终止上课,也不随意将学生逐出教室或罚站。

4.任课教师有责任处理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事件,并在课后及时与班主任联系,将处理情况向有关的领导汇报。

5.上午第三节、下午第二节课上课的教师,必须按时结束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并督促学生做眼保健操。

6.坚决杜绝无教案上课,一旦查出,为重大责任事故,将提交行政会处理并给予经济处罚。

三、课堂教学的检查办法。

1.教学处定期检查教师上课到位情况以及教师上课是否拖堂、课堂教学状况等。

2.学科主管、备课组长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学并检查课堂教学效果。

3.建立推门听课制度,校长、主任随时深入课堂听课,了解课堂教学并检查课堂教学情况。

4.期中考试结束后,由年级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工作总结,推荐教学工作出色、有特点的教师在全校进行经验交流。

学年度考核,教学处组织学生和家长开展评教评学活动,校人事办公室组织教师自评和互评,考核小组确定教师评价等级,年级主任将考核结果通知教师本人。

5.所有检查结果将形成描述性评价,记入教师成长档案。

四、五分钟小测。

1. 教学活动结束后,必须安排“五分钟小测”,并把结果和分析写入教案,作为教案的一部分。

2.备课组长定期检查、及时反馈,并填写“五分钟小测”反馈意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