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几点认识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知识逐步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更新周期的日趋缩短,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尤其是终身学习的能力)的要求在变化,对大中小学的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学教学尤其是数学教学,必须作出相应的反思和措施。
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同时注重教育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和民主化,教学更应关注人自身的发展。
研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他们的主体进取精神,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视为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教师运用自己的认识结构,把课程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体力、智力、心理和思想品德的发展。
因此,教学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自我发展和自我变革的活动。
教师的教不仅是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达到由学会向会学转化的自由境界。
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的学生就是主体。
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需要全面实施主体性教学。
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提高对主体性教学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才会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实施主体性教学,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可以培养出有主体意识的学生,使他们积极进取、主动求知。
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呢?
一、相信学生,学会大胆地放手——让知识生成“水到渠成”。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只要独具慧眼,就能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就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不断地超越自我。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放心,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好,讲得越详细越好。
这样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去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效果很差。
所以教师不能做一个滔滔不绝、头头是道的演说家,而要做的是让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做一个“航标”,引导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发现、去分析、去归纳、自己多做探索性的实验,敢于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鉴别正误,作出评价。
要充分地相信他们,不断地鼓励他们,用发
展的眼光对待学生,挖掘他们身上巨大的潜能,让他们实现自我超越,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例如,在教学“平面向量的概念”这节课时,有很多基本概念,如果仅靠老师逐个介绍讲解,真的很乏味,也会让学生感到无趣和疲惫。
所以我决定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先阅读自学。
看完书后提问:“向量与有向线段是相同的概念吗?”学生答:“不是,向量只有方向和大小两个要素,而有向线段除此以外还多一个起点这个要素。
”又问:“零向量与零有什么不同?单位向量是什么?”有学生抢答:“零向量是有方向的,模为零,而零只是一个实数,单位向量也是有方向的,只是模为1个单位长度。
”我又问:“相等向量是平行向量吗?反之呢?”“相等向量是方向和大小都相同,是平行向量的特殊情况。
”“平行向量中可以方向相反,不一定是相等向量。
”整堂课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大家互相补充。
这些内容老师都没有多讲,学生通过自己看、说、讨论,自己就已经掌握了。
而且由于是他们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总结的,印象更深刻。
由此学生不但了解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独立学习,锻炼了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张扬,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平等对待,引导学生的辩论——让探索热情激发,“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营造一种师生、生生平等的教学氛围,使
数学教学过程能充满关爱、尊重、理解和激励,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很好的体现。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想要按照原先自己设计好的教学程序走,避免突发情况的发生而不能赶完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严谨的课堂教学秩序下,老师不点名学生不可以开口,学生只能是枯燥机械地学习,不利于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其实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大多是在积极讨论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的。
教师应允许每一位学生凭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来进行分析、判断、推测,允许他们展开讨论,发表各种设想和见解,即使是对那些“爱争辩”、“爱顽皮”学生的“超常规”、“异想天开”的设想、方法和推断,教师也不要简单地加以否定,而要因势利导,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激发他们更大的知识探索热情。
例如,在教学“直线与方程”这节课时,其中例题:求过直线m:x+2y-3=0和n:2x-y+3=0的交点,且过坐标原点的直线方程。
教师的解法是先联立两条直线的方程组求得交点坐标,再通过两点式求得方程是3x+y=0。
我问:是否有其他解法?学生1答:“只要将两条直线方程直接相加,即为所求的方程。
”所有学生愕然,又觉得惊喜,我让学生继续讨论。
学生2说:“这是巧合吧,为什么方程相加就过原来两直线的交点了呢?”学生3答:“两个方程中常数项相加恰好是零,所以必过原点。
但把直线m改成x+2y-1=0就不成立了。
”接着学生4回答:“可以解决,只要改变系数,使得方程
变成3x+6y-3=0,再相加就可以了。
”学生3反驳说:“如果原点改成过(2,2)呢,方法就行不通?”我问:“大家仔细想想,真的只是巧合吗?”学生5:“可以转化为过原点,把两直线变形为m:(x-2)+2(y-2)+3=0,n:2(x-2)-(y-2)+5=0再相加即可。
(学生鼓掌)”我一直微笑着听到最后,说:“这几位同学分析的都很精彩,竟然找到了如此价值不菲的结论啊,老师希望每个人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把自己所想的说出来,大家相互促进。
”课堂中随着教学与辩论的进行,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激活了思维,启迪了学生主动探究。
三、巧拨点睛,促使学生形成心理意志品质——让信心树立,“再起波澜”。
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更需要有专一的心理素质。
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懈。
波利亚指出:一个你已经很好了解并应该去做的问题还不能说就是你的问题,只有当你愿意去解它,下决心去做它,他才真正变成了你的问题。
但现在很多学生解题的受阻甚至失败,在一定程度上都归因于心理意志品质的脆弱。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意志品质的指导和训练,让他们对难题不畏惧、对繁琐冗长不厌恶、对干扰因素不“感冒”。
例如,在教学“直线与椭圆”这节课时,有这样一道例题:已知椭圆方程x2+4y2,过点p(2,1)作一弦交椭圆于a、b两点,
且p为ab中点,求此弦所在直线方程。
由于没见过此类题目,学生都觉得茫然。
我特意找了一个不会的学生,微笑着说:“不会没关系,我不要求你给出全部的解答,只要你走出一步,行吗?”学生(没把握):“试试吧,大概要体现a、b两点在椭圆上。
”我说:“恭喜你走对了第一步,再努力往前,如何体现点在椭圆上?”学生:“点坐标代入方程,所以要有坐标,就要设a(x,y),b(x,y),再代入椭圆方程得x+4y,x+4y=16。
”我说:“继续走。
”学生:“字母很多,很复杂不好解。
”我适当给予提示:“字母之间有关系吗?”学生(有所醒悟):“p为ab中点,x+x=4,y+y=2。
”我说:“很好,可方程里没有这两个式子啊。
”学生(深入思考):“把两个方程对应相减,平方差可出现这两式。
”又问:“可是还没解出来,剩下(x-x)+2(y-y)=4中字母很多,有何用?”学生(顿悟):“可得ab斜率,再加上点p坐标,利用点斜式即得直线方程。
”我说:“开始时只要求你走一步,一不留神,竟然让你走完了全程,此时你感觉如何?”他说棒极了,我也适时地幽默一下:“此时,我想到《西游记》中的歌词,怎么唱的?”全班学生齐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踏遍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通过教师的巧妙点拨,不停地鼓励、适当地提示,对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心理效应。
让学生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失败之下不气馁的优秀品质。
学生在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之后,增强了意志能力,还从中看到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
力。
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对知识探求的兴趣,更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总之,坚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会涉及很多方面,但教师只有营造出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需要的教学氛围,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实施好主体性教学。
让我们记住关于教育的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会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