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浅谈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浅谈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撰写者:刘慧玲导师:徐文新[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而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那多年来,《红楼梦》的研究者对她的评价可以说是有褒有贬,各执一词。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林黛玉塑造成了一个独具灵性,异常聪颖而偏有多难命运的“可怜人”形象。

作者倾注在这个形象身上的审美情趣,不仅在于她的内慧外秀的气质,更在于显示前卫的女权理想与封建伦理的对撞。

本文主要从林黛玉的内在气质秉性、高尚的精神品格和叛逆精神等方面来探究分析这个富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人物。

[关键词]:气质个性精神品格叛逆精神《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于1784年写成的经典巨著,全书一百二十回,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的无休无止的斗争。

主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庭的盛衰之路。

全书呈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上半部写“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

《红楼梦》打着“无材补天”【1】,“深自忏悔”的旗号,对封建末世腐朽的经济基础和全部上层建筑作了全面的、无可辩驳的否定,热烈而又隐晦地歌颂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奴隶们、市民子女。

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3】,鲁迅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4]。

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5]。

可以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史湘云、林黛玉可以说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三位女主角,早期红学研究中扬黛抑钗的多,以后有钗黛互补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推崇薛宝钗,林黛玉倒越来越不合时宜,但从作者曹雪芹创作人物的初衷来年,似乎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情有独钟,也是他精神情感的归依和指向。

她是一个被艺术化、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姿容绝丽、才华出众。

作者曹雪芹安排林黛玉住在潇湘馆,也是对林黛玉性格的一种象征,翠竹象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活力。

因此有“潇湘妃子”一称,这也是是曹雪芹对她的一种神仙般的仰慕。

因此,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烙上了作者挥之不去的理想主义的唯美情绪。

然而,她孤僻多疑,身世凄惨,以及体弱多病,再加上封建礼数的约束,因此决定了她的一生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自诞生至今,已近两个半世纪,人们对红楼梦的评论也进行了二百多年,而随着《红楼梦》的走向世界,林黛玉这一形象也越来越为各种不同肤色、文化的人所了解。

她的美丽、纯情,她的眼泪和悲剧命运,深深地吸引着读者、感动着善良的人们。

因此,林黛玉一直是备受学人关注的红楼女性形象之一,但林黛玉形象的本质特点至今仍无一致意见。

由此可见,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有着巨大的魅力。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林黛玉的形象进行分析。

一、林黛玉独特的气质个性(一)绝美容颜林黛玉容颜娇美,且天生一般神韵。

作者为了塑造林黛玉这一纯美形象,在她的外貌描写上确实是深思熟虑,苦心孤诣,匠心独运。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挟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1],寥寥几笔就把林黛玉之美推至一个高度。

作者还通过了王熙凤的赞扬和贾宝玉眼中所见描绘了她天仙似的美貌,王熙凤称赞林黛玉“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1],王熙凤本是一个模样标致、言谈爽利、心机深细之人,她自己标致不说,就府中的众姐妹也是不同一般,所以,她说的“竟”、“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就显出林黛玉容貌的绝美。

贾宝玉形容林黛玉更是“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1],婉转风流,娇美动人,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深深打动着他的心,他的评价又把林黛玉的美推至了一个高度,使之超越了几千年来的传统美人形象,因此,林黛玉绝美的容颜也引起了后人的无限遐思。

(二)聪慧心智林黛玉秀外慧中,兰心慧质,是不可多得的聪慧女子。

“心较比干多一窍”[1]是《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另一番描写,比干是商朝能臣直臣,传说他的心是“七窍玲珑心”,只有聪颖、悟性高的人才有七窍玲珑心,而说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是以夸张的说法说她比比干还聪明,以此来突出她的冰雪聪明。

“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1]是林黛玉的蒙师贾雨村对她的评价,在古代社会都是男尊女卑,女子读书甚少,而林黛玉能够得到蒙师如此高的评价,也正是因为她的聪慧使得贾雨村对这个女学生刮目相看。

林黛玉从小就慧智兰心,初到荣国府时,我们看到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彬彬有礼地应接着一切。

她之所以有如此举动,是因为她一直谨记着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1],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1]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才使得她的言行举止适份合度。

她的聪慧还体现在诗作方面,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

她对贾宝玉说:“你能过目成诵,我就不能一目十行?”[1]的确。

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6]。

由于黛玉心智聪慧,又加之她寄人篱下的生活处境,就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甚至有些病态。

周瑞家送宫花,最后送到林黛玉那儿,她只就贾宝玉手中看了一看这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便问道:"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1]只因周瑞家说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

"[1]林黛玉便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1]这一段林黛玉的语言给人一种“小心眼”的印象。

但是,如果我们联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极强的自尊心,就会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

(三)率真胸怀林黛玉的美不仅在于外表的美,而更在于她所透视出的不同一般的内在美。

这种内在美,首先来自她性格里没有受封建世俗所污染的率真和纯洁。

在很多人看来,林黛玉是一个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女子,其实不然,其实这是林黛玉率真个性的表达。

她爱哭就哭,爱恼就恼,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从不虚假、掩饰和矫揉造作,完全忽视于周围事物所引起的反映,无视于世俗人心的厉害,更不计算事情后果及其可能带给自己的种种利害得失,只是一往纯真地去面向现实、面向人生[6]。

黛玉初进贾府,就发现这个赫赫扬扬的贵族之家,表面上人人看起来是异常热情,实则人与人之间到处是虚伪、做作、倾轧和陷害,这些让她从心底里感到反感。

尤其是大家对老祖宗的讨好,只不过是大家对全府最高权威的一种奉承和巴结,所以她不仅不愿扭曲自己的真实感情,违心地去讨好、迎合以老祖宗为首的封建家长们的喜爱,而且还一味地任着自己的性子,做出一系列违背家长心愿的事情,这样就必然会逐渐失去以老祖宗为首的封建家长们的欢心。

林黛玉的率真虽然使得贾府中位高权重的家长们对她极度不满,但却赢得了普通人的喜爱。

她对待紫娟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

香菱学诗,薛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而林黛玉却极为热诚,不仅细心教她,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学习参考,堪称“诲人不倦”。

林黛玉不仅对朋友坦诚,即使对自己的情敌也一样,她和宝钗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由此,可以看出她的天真笃实。

黛玉的这种率真还反映在她对爱情和婚姻问题的态度上。

宝玉和黛玉他们在长期“耳鬓厮磨”的相互了解过程中,宝玉身上的那种和世俗格格不入的思想、性格、情趣和气质深深地吸引了她,正由于两人极为相似的性格,才使得他们逐渐碰撞出了爱情火花,而黛玉对爱情专一、真挚、热切的态度,与当时世俗社会里大量存在于异性之间的虚伪、做作、朝三暮四、轻率玩弄的感情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显示出了她独有的纯真和美丽。

(四)诗人气质林黛玉的美,还表现在她浓郁的诗人气质方面。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等人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林黛玉小小年纪不仅学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之类,而且对诗词歌赋及戏剧小说之类尤为爱好。

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

除此之外,她还善鼓琴,亦识谱。

其实,我们通过观察她的言行举止和追求向往,也可以感觉出她是一个实实在在富有诗人气质的少女,这倒并不因为她能做诗而且能做出好诗。

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于诸群钗,二人都具有很高的才气,但我们在薛宝钗身上却看不到半点诗人气质,其主要在于她们的思想追求、生活情趣和精神气质几方面不同,宝钗城府甚深,心机太重,所以无法体现出诗人的气质,而黛玉各方面都洋溢着一股强烈的诗情画意。

其次,我们也可以观察黛玉的住所,无一不透出诗的韵味。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老祖宗带着她参观大观园,当进入黛玉闺房时,她的一个突出感受是:“这哪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1]见到的是“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1]。

这就是黛玉所居住的超尘脱俗的潇湘馆,因此,作者曹雪芹也冠以了黛玉一个诗一样的雅号“潇湘妃子”。

这些仅仅是外在所表现出的诗一般的气质,更重要体现出林黛玉诗一般气质的还在于她超高造诣的诗作创作。

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欣赏,因而不断夺魁。

这是因为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渗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触动,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在林黛玉众多的美好诗篇里,当首推那首脍炙人口的《葬花吟》,这首诗最能展示作者心灵、气韵。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1]这首诗以花自喻,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

全诗以丰富的想象,缤纷而暗淡的画面和浓烈忧伤的情调,展示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透露出了一股强烈的抑郁不平之气:其中有对世态炎凉的愤懑;有对世俗罪恶的揭露;有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有在自由不可获得时,誓不向世俗屈服的傲岸不屈的高尚情操。

正是这些有力地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使黛玉这形象更富有慑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黛玉爱做诗也会做诗,她通过诗歌去抒发情怀、寄托意志,从而向人们袒露出自己独特的思想、情趣和精神气质。

诗里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具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二、林黛玉高尚的精神品格(一)执著的爱情在《红楼梦》的爱情画卷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最美最动人的,但他们的爱情却是一场悲剧,这悲剧的根源就在于对爱情的执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