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哲理小智慧大德育
作者:王志军田希玲
来源:《教育艺术》2013年第11期
故事是认识精彩世界的一扇窗口,是启迪智慧人生的一把钥匙。
优美的故事浓缩人生哲理,汇聚智慧点滴。
我们运用小故事大哲理的教育法,让故事成为德育的教材,让故事成为德育的载体,用故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用故事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一、依托课题研究,开发活动课程
我们申报的“小故事大哲理教育法探究与实践”子课题经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长为本——问题导引”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总课题组评审,列入规划内课题,并扎实有效地开始开展课题研究。
依托课题研究,我们组织开发了活动课程《受益终生的小故事大哲理》,收集的故事反映学生各方面的行为习惯、行为准则,主题思想突出,语言浅近贴切,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程度。
哲理教育故事经师生的收集和创作、筛选与提炼,印发到师生,供老师教、学生学。
活动课程中每篇短小精致的故事益智感人,并对蕴涵的哲理与智慧做出了精辟简洁的阐释。
《受益终生的小故事大哲理》在寿光市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活动及寿光市活动育人精品课程评选中分别荣获三等奖。
二、学科教学渗透,浸润学生心灵
我们找准各学科渗透结合点,将哲理故事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做到寓教于乐,使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提升非智力因素的优化与智力潜能的开发,建构了和谐的课堂文化。
借助具有教育功能的哲理故事,将为学、做人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与学生沟通交流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阅读教育故事,悟哲理长智慧
我们利用地方与学校课程及阅读课时间,让学生阅读哲理教育故事。
故事的魅力真不小,学生们都读得入了迷,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每天都获得心智的启迪。
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加上深刻的点拨和人生感悟,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悟哲理、长智慧。
在读完故事后,启发学生个人思考或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得出心灵感悟,写出心得体会,让学生愉快地阅读、自由地感悟。
给学生宽松的读悟训练环境,打消“写不出感受怎么办”、“读故事是为了写长长的感受”等顾虑,让学生愉快地阅读、自由地感悟,悟“真情”说“真话”。
我们细心关注每名学生的心灵感悟,对于写得特别优秀的感悟及时给予鼓励,并读给其他同学听,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积极性。
四、讲述哲理故事,升华思想品质
在阅读故事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求学生讲述故事:一是利用活动课时间,轮流讲故事;二是布置学生回家讲给家人听,主动与家长交流。
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得兴趣盎然,纷纷利用课余、活动课和双休日时间,摘选优美的故事,把小故事讲大,把大故事讲精。
通过讲述故事,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许多家长向我们反映,孩子回到家后,都时常向他们说到学校的故事,并能自觉地按照故事中的要求去做。
学生懂得了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怎样做是规范的,怎样做是不规范的。
内容丰富的故事,真正渗透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中,潜移默化地规范着学生的行为习惯。
五、开展多彩活动,加强探究实践
在阅读、讲述故事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续写、改写、创作故事,从模仿到创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水平。
我们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和校报校刊等媒体,及时播放、刊发学生创作的优秀故事。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发表时,格外兴奋,更加激发了创作积极性。
同时,我们组织开展了故事演讲会、故事大王比赛、读书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采取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分角色身临其境,鲜活的人物以及生动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其中,与故事主人公一起思考、探究,在愉悦的故事环境中求知、实践。
六、提升文学素养,励志立德树人
小故事大哲理教育法比干巴巴地讲道理或暴风骤雨式的批评教育要有效得多,通过小故事大哲理教育法,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引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内容丰富的哲理故事,使学生受到美词佳句的文学熏陶,促进了“听、说、读、写”等技能的综合运用,锻炼了阅读、讲述、倾听、创作能力,提升了文学素养与水平。
通过读故事、讲故事、听故事、演故事和编故事等活动,促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中,该项目成果荣获一等奖。
在中国教育报社、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等共同举办的第九届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活动中,荣获优秀成果二等奖。
事实表明:小故事大哲理教育法是一种方便易行、实效性强的德育方法,优美的小故事大哲理让学生受益终生。
今后,我们将继续以小故事大哲理为德育载体,让优美的小故事、珍贵的大哲理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伴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田柳一中王志军;山东省寿光市田柳小学田希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