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爱情观的影响

当代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爱情观的影响

当代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爱情观的影响当代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爱情观的影响【内容摘要】当代中国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他们是在互联网下生活的一代,网络环境所传播的一些爱情观念对于经常上网且正处于爱情朦胧期的青少年来说,必定会影响到他们的爱情观。

保持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爱情道德规范的一致性,国家、社会和学校都应更为关注青少年爱情观的形成。

【关键词】网络环境青少年爱情观互联网的发展,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当代中国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他们是在互联网下生活的一代,利用互联网来进行娱乐和消遣是时下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网络交友、网络小说、网络歌曲以及各类影视作品都受到广大青少年们的喜爱。

思想上的东西总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网络环境所传播的一些爱情观念对于经常上网且正处于爱情朦胧期的青少年来说,必定会影响到他们的爱情观。

因此,探讨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爱情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并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网络交流对青少年爱情观的影响。

网络环境这里主要是指以互联网为物质依托的网络信息供给系统、网络交往手段和网络交际氛围等。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追求爱情行为有以下表现: (一)处于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网络信息环境中网络作为一种信心、宁,,体,可以视之为书籍、报刊、视听媒介等的自然延伸。

由于历史和技术原因,互联网上,英文内容约占95%,法文占3%,世界上其他众多的不同语系只占2%。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信息在网上居于主导地位。

而且,近年来,网络逐渐成为触黄、制黄、贩黄的主要载体,黄色信息可以在网上通行无阻。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对网络色情进行了十八个月的调查,考察了约97万种相关的照片、描述、短篇小说和影片剪辑,发现那些储有数字化数据的用户网专题网页上,83.5%的图片都是色情的。

在英国著名的网络监察机构最新公布的搜寻字眼排行榜的头一百位中,“性”这个搜寻字眼一直高踞榜首。

(二)青少年网上求爱行为的特点网络作为一种互相交往的手段,它是现实交往的拓展和跨越。

青少年在网上摘取信息,交异性朋友,谈情说爱,不必顾及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

在网络1、浪漫的爱情场景。

电视、电影是当代青少年接触最多的传媒,青少年们正是通过影视看到最喜欢的爱情故事,“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等到失去以后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大的痛莫过于此,如果上天给我一个从来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

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份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这段《大话西游》里的经典对白不知被多少少女少男所传诵。

又在网上被翻成多少版本,一段电影对白在青少年中已流传了十来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他们在看过唯美的爱情剧后,多数也想拥有一份和他们一样甜蜜的爱情。

很多学生偏爱日韩风格的爱情剧,认为韩国拍摄出来的爱情剧多是凄美迷离的,特别是男主角的英俊潇洒和女主角的温柔善良再加上周围环境渲染,被许多女生当作是理想爱情的典范,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最完美的爱情。

他们对爱情是非常憧憬,希望能有一次轰轰烈烈的爱情,而且这其中也不乏对憧憬的爱情过于理想化,希望自己得到一份纯真的爱情,同时自然也流露出对平凡生活和平淡爱情的不满。

过于浪漫幻想也会造成青少年爱情方面的困惑,他们要么追求剧中华丽的服饰,要么渴望一见钟情的艳遇。

在观看影片的时候他们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看问题,他们的评价是较客观的。

他们可以从中汲取许多的经验,使他们学会去躲避那些错误的行为带来的苦果。

他们也会或多或少的看到在爱情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将这些问题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的经验,比如,他们从中懂得两个热闹的爱情需要宽容,否则,两个人是很难走到最终。

这使正处爱情中的人更加的珍惜自己的那份甜蜜。

2、爱情对象的选择。

电影电视则中时常播放一些小鸟依人或是温柔可人的女主角,这使得大学男生在则择偶要求上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女生希望将来的对象是可靠型的,男生则选择贤惠的对象,可依照现在社会的发展,男女已从根本上脱离了过去即定的模式,尤其是女生,主要以工作女性的形象为主。

要选择贤惠的居家女性恐怕有点难度,而事实上,电影电视大量地播放有关女强人的影片,相信有大多数人又回改变择偶观点,这也说明当代大学生在爱情这方面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诱导。

但是,虽然传媒向人们展现的是理想化的爱情,但是仍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很大差异,理想化的条件择友标准会使人在感情上碰壁。

影视中的男主角是英俊小生,女主角漂亮可爱,有灰姑娘变公主的故事,有一见钟情的敢爱敢恨,剧中人物的性格成为他们的择偶标准,或赞赏或鄙弃。

对方的内在美很少去发现,只是一味的追求感官的快乐。

3、对待爱情的态度。

前几年的《中国式离婚》、《手机》、今年的《断臂山》,社会中的话题不断在影视中展现,我们的大学生也在电脑旁,影院中观赏着一幕幕人间悲喜剧。

除了“婚外情”有悖道德以外,师生恋及姐弟恋在不违背道德的情况下在大学生中支持率已经越来越高。

典型的例如:金庸笔下的小龙女和杨过,而事实上大学生认为他们应该在一起,所以这些虚拟的爱情对大学生的爱情观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媒体的影响,性方面的问题、知识的传播,大学生的观念更加的开放与大胆,他们逐渐能够理解许多在传统道德所不能容忍的一些行为。

同居在大学生中间存在。

从这可以看出,现代人越来越开放,这和传媒是分不开的,一部电视剧,电影或一本杂志它对于大学生,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其影响力是很大的。

对于同性之间的爱情,同学们也有了一个客观的审视。

但由于受传统文化及地域因素等的影响,有些观念根深蒂固即便在看过反映同性之间恋情的电影《断臂山》后仍有部分同学不会重新审视同性之间的爱情。

(二)影视对青少年爱情观产生影响的原因1、青少年自身的原因由于青年人没有经过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锻炼,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刚从父母的翅膀下挣脱出来,世界观、人生观包括价值观、幸福观、婚恋观都处于形成阶段,心理上还不十分成熟,对任何问题的处理缺乏思考和理智,理性判断力较差,许多学生对经常在电视屏幕上露面的那些美丽帅气的明星们,充满了崇拜,成为他们的心目中的偶像。

看到了白领的生活方式而忽略了自己的经济基础,他们尽力模仿爱情剧中人物浪漫的烛光晚餐,沉湎于追求时尚的洪流中。

婚姻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需要很高的判断力和决策力,来不得半点草率,大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凭一时情感,尤其容易把问题简单化、理想化,对问题的考虑缺乏周到,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给将来的婚姻带来痛苦。

这是大学生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2、影视影响一部电视剧,电影或一本杂志它对于大学生,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其影响力是很大的。

处在校园里的学生,没有太多的接触社会,因此对爱情抱有幻想与渴望,为了更多的了解异性,影视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媒体有舆论的自由,我们有关注媒体的自由,这一来二去在无形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影视承载了各种各样的爱情方式:个性时尚的网恋冒险;超越生死的爱情电影,缠绵悱恻的爱情歌曲,使他们对爱情产生了好奇、茫然、艳羡的心理。

他们渴望“泰坦尼克号”的凄美,“浪漫满屋”的温馨,影视的导向作用在他们身上展现地淋漓尽致。

影视展现的内容是广泛的,学生的选择也是广泛的。

《粉红女郎》在大学生中广受欢迎,剧中对爱情的幽默调侃及独特的看法为他们所追随认同,受其影响很多人对爱情有不同的看法,相信爱情的甜蜜又讽刺爱情的盲目,让他们与影视产生共鸣。

3、社会原因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受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潮的影响,社会上鱼龙混杂的性文化泛滥,传统的爱情观、两性观、婚姻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怀疑。

高等学校作为一个小社会,也受到了这种思潮的影响,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

有人曾就“大学里是否可以谈恋爱”这一问题对某校600 余名学生做过问卷调查,对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者达82%,有的大学生认为大学里要么去考研,要么去谈恋爱,更有甚者认为大学期间如果不谈恋爱,大学就等于白上了。

网络带来了便利,信息可以迅速掌握,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新观念,很多的大学生在他们的爱情观中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们在社会的潮流中去寻找着自己的归宿。

他们相信网上爱情更胜于现实爱情,能给予自己全新的感受。

受网络色情的影响,使一些大学生对爱和性的观念发生扭曲,对爱情的轻视与玩弄,对爱情的不尊重不负责,只是纯粹的在享受肉体的愉悦而忘却爱情的责任与道德。

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的途径和方法(一)网络社会或网络环境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道德规范,在网络环境中同样适用,不能有双重的道德标准,否则就会形成人格冲突,就会损害在现实社会中已经形成的道德品质,就会妨碍爱情的获得和发展。

(二)家庭、学校在大学生正确爱情观形成的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于过于沉溺于网络当中的大学生,应给予关注和劝解,引导他们形成正确、健康的恋爱观。

(三)国家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控,拒绝一些暴力、色情等低俗的信息在在各种网站上的传播,或者给一些过于暴力和色情的网站贴标签以防止大学生没有经过提醒而进入网站。

对于网络传播者,要提高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1]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李杰,齐新林,《做好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3]吕达,崔延力,《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分析》,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一期[4]蔡庆,孔艳,《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分析》,赤峰学院学报.第26卷第一期[5]袁晓梅,中学生早恋的心理调适.[J] .重亲教育学院学报,2008(9)[6]萧萍,苏振生,《揭开风花雪月的迷雾:解读台湾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世界(1989——1998)》,《新闻研究》,2001[7]刘祖凯,《后现代校园网络爱情小说略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 年9 月[8]韩静,《解读网络流行歌曲中的爱情观》,《调查研究》2011 年第10 期[9]张静,龚宇,《流行歌曲的传播与大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分析——以爱情类歌曲为例》,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5 年5 月[10]朱明山,《网络环境与大学生爱情道德教育》,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第4 卷(第1 期)[11]米霞,《影视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影响》,《法制与社会》2006.8[12]庞云云,《网络校园爱情小说对‘当代中国青少年恋爱观的影响》,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