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学习的要义
阳明先生说:「要向比我早觉醒的人学习,既然已经承认他比我早觉醒,就要尊重他的地位,跟他拜师,就应当专心致志,只有他说的话缠听,如果他的观念与我不合,不可就把他的话弃置,必须跟随着他的脉络去思考,如果思考不能获得解答,还要再跟他请益厘清,务求彻底了解他全面的意思,不敢动辄滋生对这位先觉者的质疑与困惑。
因此《礼记》说:『只有老师严格其门径,大道缠能被尊重,大道被尊重,然後人民缠能知道要尊敬学习这件事情。
』假如没有尊崇老师的地位,对他的教育怀抱着笃实信仰的心情,则必然有轻忽怠慢,把学习这件事情看得太过容易的意念,这会使得他的言语我们未曾严谨倾听,那犹如未曾听进去;听进去却不严谨思考,那犹如未曾思考,如此虽然自称跟他拜师,犹如未曾跟他拜师一般。
」
这出自〈示弟立志说〉,阳明先生写给其弟王守文有关立志的一封信。
如果没有给出观念,使得世界因此而存在,那宇宙对我们人类来说,根本不能意识到其存在。
因此,能给出观念的人,让我们透过意识,能安身在这宇宙内,这就是我们的先觉者。
宇宙的源头就是本体,然而,宇宙本体不会自称其本体,只有观念能让本体被洞见,能帮忙我们洞见本体的观念,就是世界本体,透过世界本体,我们与宇宙本体扣应。
就儒家的义理来说,这世界本体得要由人担任,观念缠会因此现身,我们如要学习能洞见宇宙本体的观念,就得要去认世界本体,这就是古时候拜师会如此重要的根本原因。
理性知识的观念,自己或许能读书获得;灵性知识的观念,如果没有良师的细致指引,那就难免会被各种观念的黑洞给卷失,终生迷路在宇宙里。
有关於宇宙本体的观念,会含有大量的冥契经验,冥契经验这个桥梁,沟通着天与人这两个主体(与受体),能让天与人相互契合的内在脉络,就是世界本体给出的灵性知识。
谁能担任世界本体?这个问题不应该问自称是世界本体的人,而应该问在寻觅宇宙本体的人,如果你想与宇宙本体相见,你就应该承认能帮忙你相见的宗主,当你承认「他是我的宗主」,你就应该笃实去信仰他的教育,按着他给出的指示去学习掌握观念。
这种信仰的过程并不是如同傻子般不闻不问,正好相反,你应该要摊开来检视生命,把自己的各种状态细致与他对论究竟。
自我与自性是个既矛盾且相容的两个机制。
人如果没有自我意识,那大概就无法行住坐卧了,人如果只有自我意识,那大概就无法去复见自性本体了。
但,行住坐卧里,依旧有着自性本体的作能,阳明先生强调「事上磨练」,就是在强调这个作能。
自我意识让人能确认自己肉身的存在,自性本体却能让人因了解世界的存在,而了解宇宙的存在。
没有肉身,我们无法体察万有,但,局限在肉身,我们无法与万有合一。
在静坐里,最常发生的困境就在於人每当「发现」自我意识不见了(那同样意味着肉身不见了),人就会惊慌失措,立即想要「拉」回来自我的存在感。
你就能看出要让人泯灭自我,这是如何困难的一件事情。
这
同样使得悟道这件事情跟着变得极其困难,因为自我感不愿意消失,自性本体就被架空,无法如实存在。
由於当前人的自我意识受着物质的拥有而不断被强化,致使最彻底的悟道变得几乎没有机会,相当大量的新世纪觉知者开始转而强调带着自我意识的解脱法,意即不要任何良师,靠着广读某些灵性知识的书籍来自救自度。
首先,灵性书籍的作者,还是来自於先觉,全然的自救自度只是自我的想像;再者,不认任何先觉做自己的灵性导师,结果往往是任着自我意识的喜怒哀乐去学习,如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就当作「良知」,那就是阳明後学王艮引来的弊端,误把自我当自性,这真该被称作「认贼作父」了,这只能带来暂时性的喜乐感,并把喜乐感当作解脱,却因为同时间还有哀怒感会伴生,因此人就会活在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里。
当你发觉自己处於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你还会不会认为「这就是解脱」,答案应该不问自明了。
陈复,阳明子降生五百三十七年八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