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疗效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疗效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疗效
[摘要]目的:讨论中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分型及方药,以提高中医急救方面的成功率。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136例,分析其临床分型和治疗措施。

结果:136患者中主要分型为胃火炽盛型、肝火犯胃型、气不摄血型、脾胃虚寒型。

其中抢救成功128例(95.38%),死亡8例(4.62%)。

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病情严重,早期通过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及专病专方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急症,近年来关于肿瘤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病趋势有不同报道,有减少趋势,可能和胃镜检查的普及有关,能使疾病早期发现和诊治。

我院于2008年7月至2011年5月收治上消化道出血病例136例,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36例,其中男94例,女42例,年龄21-69岁,平均43.5岁;最终确诊,引起出血的原发病为十二指肠溃疡者64例,胃溃疡32例,出血糜烂性胃炎19例,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12例,胃癌6例,原因不明者3例。

出血量1000ml者16例。

hb>90g/l者56例,hb60-90g/l者67例,hb<60g/l者l3例。

2治疗方法
2.1一般治疗:全部病例均住院后静卧,嘱饮流食,对于有呕血
或者出血量大的患者暂时禁食,在静脉补液后呕血停止即改为流食,黑便消失或者潜血实验阴性改为半流食,并逐步变为一般饮食。

2.2中医辨证论治
2.2.1胃火炽盛型(53例):以吐血颜色鲜红或紫红,大便色黑,胃脘部烧灼胀痛,烦躁不安,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苔黄脉数为主要特征。

治以清胃热泻火止血。

方用泻心汤和十灰散加减,药用大黄、黄芩、黄连、侧柏叶、大蓟、小蓟、生地,或加用十灰散等。

2.2.2肝火犯胃型(43例):以口吐鲜血,血色红或黯紫、胁痛口苦、心烦易怒、舌干苔黄、脉弦数为主要特征。

治以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用大黄、山栀、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梢、龙胆草等。

止血药选加炒地榆、炒蒲黄、花蕊石、血余炭等。

2.2.3气不摄血型(41例):以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神疲纳呆、吐血便血缠绵不止、舌淡苔白、脉细弱为主要特征。

治当健脾养血、益气摄血。

方宜归脾汤加止血药。

药用白术、当归、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炒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侧柏叶、丹皮、大蓟、小蓟等。

2.2.4脾胃虚寒型(39例):以吐血色黯淡,黑便稀溏,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纳差,腹胀,或者形寒肢冷,舌质淡,或舌胖有齿痕,脉细数无力为主要特征。

治以益气健脾、温中止血,方用:偏脾气虚予归脾汤加减,偏脾阳虚者予黄土汤加减。

药用甘
草、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等。

药量根据患者病情而定,每天给1-2剂,水煎,分2次服。

2.3中医专病专方研究:根据林来胜、李克振等的研究经验,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我院对部分病例用自制止血散冲服。

止血散组成:每包含大黄1g、五倍子1g、甘草0.5g,每日服3次,每次服1包。

对大部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人,予本科自拟方愈疡止血胶在内镜下喷洒及口服治疗。

愈疡止血胶采用大黄、白芨、五倍子配伍而成,经过现代先进工艺提取,可结合内镜喷洒及口服使用。

2.4西医抢救治疗:本次病例出血量较大的均常规运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其中有45例患者由于出血较急,量较大,在中医过程中还加用西药立止血、垂体后叶素、奥曲肽等。

其中有29例患者输血治疗。

经过24-48h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转外科治疗。

3结果
3.1临床疗效评定:根据《内科急症规范》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1周内呕血或黑便停止,大便隐血试验连续3次阴性,失血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显效:1周内呕血或黑便停止,大便隐血试验(+),失血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有效:1周内呕血或黑便明显减少,大便隐血由(+++)转为(++),失血症状略有改善;无效:经1周治疗后仍呕血或黑便,大便隐血试验无明显好转,失血伴随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不同病因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治疗疗效
中医证型数量(例)临床
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胃火炽盛 53 13 30 9 1 98.11
肝火犯胃 43 9 21 11 2 95.35
气不摄血 41 12 17 9 3 92.68
脾胃虚寒 39 8 18 11 2 94.87
本次136例患者中,内科保守成功止血128例(95.38%),转外科及死亡8例(4.62%)。

其中加用西药止血药45例,输血治疗者29例。

4讨论
4.1中医治疗上消化出血的特点:上消化道出血,病位涉及胃、脾、肝、胆。

肆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热伤胃络,故见胃火炽盛型;情志不遂,急躁易怒易生肝火犯胃型;脾胃久伤,气血两虚则为气不摄血型;久病阳气亏虚,温养无力血失固摄,则为脾胃虚寒证。

故分别以清胃降火、清肝泻火、健脾益气、温中散寒等治法。

尤其近年来,加大了专病专方的研究,大黄粉,三七粉等有明显的止血效果,配合使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4.2发展展望:自使用中医中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以来,大多数出血病例可以通过非手术疗法达到止血目的,不仅扩大了中医治疗急症的范围,更有其副作用小,价格低等优势。

但是相比西医的飞速发展,中医中药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

比如中药作用机理的基础性研究等。

这方面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比如徐冬
英通过制造的脾虚胃出血模型,研究出三七配伍黄芪可以明显缩短凝血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时间,同时增加小白鼠的血小板及红细胞总数。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有许多病发因素,应在抢救患者时在短时间内根据临床症状做综合分析。

因此,我们中医药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注意中医辨证的微观化研究和基础性研究,把实验室成果和临床检验结合在一起,为进一步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和理论水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晓琴.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趋势及相关因素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8,17:387-388.
[2]崔西玉.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发病趋势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5,6:15-18.
[3]李克振.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84例分析[j].中原医刊,2004,31(9):36-37.
[4]薛敏捷.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冶疗现状[j].河北医药,2007。

32(13):1795-17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