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净沙·秋思》优秀实用课件

《天净沙·秋思》优秀实用课件


合作探究
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西下的夕阳衬托,又直接抒发游 子孤苦寂寞的思乡之情。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如此悲伤?是因为在天涯就 悲伤吗?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 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实行等级管理制 度,元朝的长官应由蒙古人担任。随着社会 的发展,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开始任用汉族 的文人做官,但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 族文人带来了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而古 代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学而优 则仕。”马致远前半生就为功名四处奔波, 可是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 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 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成语 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 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 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 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背 诵这首小令。
合作探究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在文中有何 作用?
在荒凉的古道上,秋风萧瑟,走过 来一匹早已疲惫的瘦马。马已如此,人 何以堪?从侧面写出了游子孤寂愁苦的 心情和长期漂泊之苦。在萧瑟、苍凉、 孤寂的气氛中,诗人怎能不升起思乡之 情啊!
合作探究
前三句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深秋晚景图?
对比映衬,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 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 的孤寂愁苦之情。
写作特色
(2)景色与情思相融。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
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将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 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 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 到具体生动。
课堂小结
《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景物并置,组 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 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 楚之情。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 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 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 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 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文体知识
元曲
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
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
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
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
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小令通常是独立
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
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
常用于写景、抒情。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天
这首元曲可以分为几层?分别写了什么?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 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 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 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 点睛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 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均系为此做铺垫。
(2)《天净沙·秋思》中表达游子漂泊无 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__夕__阳__西__下____,_ _断__肠__人__在__天__涯__。
课堂检测
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 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 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 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 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 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 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 心魄的力量。
2、分析小令中的意象,理解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的写法。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 歌中强烈的思乡之情。
作者简介
马致远(1250-1321),元代戏曲作家。 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又曾加入过“书会”, 并与书会才人合编过杂剧。年轻时“写诗 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然而他 仕途并不显达,因此动了“终焉计”,晚 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著有杂剧15种,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传得最多的一个。作 品豪放清逸,后人认为近似诗中李白、词 中苏轼。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
课堂检测
3、曲中描绘的景物,形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词组)并列,一 个名词(词组)就是一个景物。后两句描绘的 西下夕阳和行进在天涯路上的断肠人,共同 形成了一幅萧索荒凉的深秋晚景图。特别是 “枯”“老”“昏”“古”“西”“瘦”“ 夕”“断肠”等词语的修饰,增添了景致的 荒凉、凄楚。“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恬淡美 景,用在此处却成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反 衬出断肠人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
整体把握
找出这首散曲中的意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 之人。
整体把握
哪句可以作为点睛之笔,道出了游子 的情怀?
断肠人在天涯。
整体把握
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需要用 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
凄婉、哀伤、悲凉。 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朗读。
整体把握
净沙”。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著名的一
篇便是《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
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
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 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 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 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 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 《天净沙·秋思》。
合作探究
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 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 用?
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 还有依稀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 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 。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 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
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 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之悲。
合作探究
首句写到了哪些景物?用你的语言描 述一下。烘托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创设出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 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 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
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 鸦”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 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 “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 瑟荒凉的意境。
写作特色
(1)静景与动景相映 这首小令的艺术效果,得力于成功地
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 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 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从整 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 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 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 相互映衬的妙用。
板书设计
写景 烘 托
抒情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萧瑟 小桥流水人家, 恬静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 夕阳西下,
思乡 断肠人在天涯。
羁旅之愁
拓展延伸
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 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是( B )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 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朗读停顿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疏通文意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 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 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 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 马。夕阳早已西沉,漂泊未归的游子还 远在天涯。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
(3)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4)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
(5)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温庭筠
课堂检测
1、填空。 (1)《天净沙·秋思》中点明季节的词是 __西__风___,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是__夕__阳___。
课堂检测
4、“古道西风瘦马”和“小桥流水人 家”是什么关系?
对比反衬。“古道西风瘦马”写 “我”的境况,“小桥流水人家”别 人温馨的生活,通过对比,更能衬托 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合作探究
综观这首元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 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 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 凄苦、惆怅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
合作探究
这首小令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首小令全篇仅5句,共28个字,9种 景物,但这九种景物处处透露出一种悲凉 。小令通过寓情于景,渲染一种悲凉的气 氛来烘托人物心情,把本来抽象的、难以 表达的孤寂愁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刻画 得淋漓尽致,堪称悲秋思乡的经典!最后 两句在前面通过写景烘托悲凉气氛的铺垫 下,直抒胸臆,将漂泊异乡的天涯游子的 诸多愁苦直接倾诉出来,催人泪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