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对基本范畴

五对基本范畴

五对基本范畴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是: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现象和本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一对辩证统一: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具体的、和易逝多变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质则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来把握。

例如,谁都可能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但要揭示这个现象的本质(万有引力定律)则需要理性分析和思考。

·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所决定的,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例如,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着本质,假相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着本质);同时,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现象而单独存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现象表现出来。

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这个分析研究的过程常常被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内容和形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

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一对辩证统一:
·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内容不同于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其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要素。

其二,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或说服务于内容——因为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就促进内容发展,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发展,不讲究实际效果的形式被称为形式主义。

其三,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也是复杂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表现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旧形式可以服务于新内容,旧内容可以采用新形式。

现象和本质与形式和内容的区别是:现象反映本质是一种必然的自发,形式表现内容则可以人为选择。

原因和结果
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有原因必会造成某种结果(或影响),有结果又必来源于某种原因。

一般来讲,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同一个现象,依据不同的条件,可以是原因也可以是结果,前一个原因的结果也可能是后一个结果的原因;同时,一个原因可以引起几个结果,一个结果也往往由几个原因所引起。

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是一对辩证统一: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因果倒置,在逻辑推理或实践试验中都会引起混乱或危害。

·原因和结果是统一的:其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其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般有两种情形:第一,同一现象,相对于它所引起的现象而言,是原因,相对于引起它的现象而言,则转化成了结果;第二,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作用,不仅原因可以作用于结果,而且结果也可以反作用于新的原因(例如电路设计中的反馈系统)。

可能性和现实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过程的一对范畴。

可能性指事物包含的种种可能的发展趋势,现实性指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即实际存在的事物和过程。

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复杂性,事物往往包含相互矛盾的几种可能性。

但是只有一种可能性在内外条件齐备的情况下转化为现实,其他的可能性在矛盾的斗争中被克服而没有成为现实。

唯物辩证法认为可能性和现实性是一对辩证统一: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可能性是尚未实现的现实,而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统一的:其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可能性的根据存在于现实性之中;现实性是由可能性发展而来的。

其二,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方面,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另一方面,转化为现实性也意味着出现了新的可能性。

唯物辩证法还指出: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尽管客观事物和客观条件是基础,但主观能动性往往起着起着重要的作用。

偶然性和必然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趋势是必然性;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或可能以多种多样的不同方式出现的趋势是偶然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偶然性和必然性是一对辩证统一: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对立的:其一,两者地位不同,必然性居于决定地位,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

其二,两者的根源不同,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矛盾造成的。

其三,两者作用不同,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偶然性则使事物发展过程变得丰富多样(或说不好预料)。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统一的:其一,必然性不能离开偶然性,一切必然性终归要以某种偶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

其二,偶然性也不能离开必然性,一切偶然性都受必然性的制约,也总是以某种形式表现着相应的必然性。

其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为必然的东西,在另外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偶然;反之亦然。

编辑本段
其他辩证范畴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辩证体,而任何一对具有哲学意义的矛盾也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辩证范畴。

除了上述五个基本辩证范畴,比较重要的辩证范畴还有整体和部分,个性和共性,相对和绝对,等等。

整体和部分
整体和部分,或说全局和局部,是一对由来已久、使用广泛的辩证法范畴。

由于整体在量上是一,部分在量上是多,因而某些哲学家也把整体和部分看成一和多。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是一对辩证统一:
·整体和部分是对立的:整体不同部分,部分组成整体,整体包括部分,部分又从属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是统一的:其一,整体和部分的互相包含,不仅整体包含部分、部分蕴涵整体,部分也常常是具体而微的整体。

其二,整体和部分的互相转化,各种分解、分化、分裂、解体中都有部分转化为整体的过程,而各种融合、兼并、整合、整体化中又都有整体转化为部分的过程。

其三,整体是部分的有机结合,不一定等于部分之和——例如,在不同条件下,整体的功能也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整体还可能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个性和共性
个性和共性,或说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往往被认为是整体和部分这对范畴的深化。

唯物辩证法认为个性和共性是一对辩证统一:
·个性和共性是对立的:个性即指个别的东西的属性(不仅有它所独具的属性,也有它与同类个体所共有的属性)。

共性是一类事物共同的属性,是由部分个性组成的。

·个性和共性是统一的:其一,个性和共性互相包含,个性包含共性(当然还包含其特性),共性也包含个性(更确切地说,是包含了部分个性),不能设想有任何两个事物是绝对不同的或者是绝对相同的。

其二,个性和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可以相互转化,例如,个性相对于更低层次的个体来说可以成为共性,共性相对于更高层次的共性来说也可以成为个性;又如,在同一关系中个性的交集可以成为共性。

个性和共性的辩证范畴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有很大意义。

人们通过对个别东西的认识,从而归纳概括出共性(普遍性)的认识,而只有共性认识才能大规模的指导实践。

相对和绝对
相对和绝对是一个影响深远的辩证范畴,也可以看作是个性和共性这对范畴的延伸。

相对就是有对、有条件、有限,绝对就是无对、无条件、无限。

但相对与绝对的区别本身又是相对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相对和绝对是一对辩证统一:
·相对和绝对是对立的:相对和绝对概念不同,在特定的条件下互相排斥。

·相对和绝对是统一的:两者不可分割,相对依存于绝对,绝对依存相对;两者互相包容的,相对性蕴涵绝对性,绝对性蕴涵相对性,相对的东西包含绝对的东西,绝对的东西包含相对的东西;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相对在一定条件下的可以转化为绝对,绝对失去了条件也会转化为相对。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过程和规律都具有相对与绝对两个方面,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与之相对立的理论即包括绝对主义,也包括相对主义——前者把绝对的东西绝对化,例如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或者将神绝对化(一般表现为绝对的万能、公正、仁爱)的一些宗教;后者把相对的东西绝对化,著名的有“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的悖论(这句话本身就是绝对的,因此自己否定自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