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项选择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城市出现在(D )。
A. 原始社会B. 奴隶社会C. 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D. 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满分:2 分2. 城市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ABCD )。
A. 系统分析方法B.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C. 综合分析方法D.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满分:2 分3. 现代企业成长理论认为,成长经济理论主要包括(ABC ),认为企业必须对能够扩展生产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不断积累才能得以成长。
A. 企业资源基础论B. 企业动力能力论C. 企业知识基础论D. 企业管理基础论满分:2 分4. 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B )。
A. 更加注重对内部系统的管理B. 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C. 强调以什么方式实施管理会加强管理的便利性D. 强调提高管理的内部效率满分:2 分5. 在我国城市中,下列的(ABD )属于城市政治参与主体。
A. 市政协B. 市民C. 街道办事处D. 城市居委会满分:2 分6. (ABC )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
A. 市人民政府B. 市人民法院C. 市人民检察院D. 市政协满分:2 分7. 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ABCD )。
A. 市行政管理体制B. 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C. 市政府构成体制D. 市建制体制满分:2 分8. 下列的城市政府职能中,(AD )属于传统职能。
A. 消防B. 城市规划C. 环境保护D. 治安管理满分:2 分9. 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ABCD )组成。
A. 战略措施B. 战略反馈C. 重点战略D. 战略依据和战略愿景满分:2 分10. 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ABCD )的城市。
A. 适于居住B. 银行信赖C. 治理和管理良好D. 有竞争力满分:2 分11. 我国土地储备的运行模式包括(ABCD )。
A. 上海模式B. 杭州模式C. 南通模式D. 武汉模式满分:2 分12. 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的指的是(ABCD )。
A. 全过程学习B. 团体学习C. 全员学习D. 终身学习满分:2 分13. 土地利用主要受(ABCD )的影响。
A. 社会经济因素B. 技术因素C. 土地利用现状D. 自然因素满分:2 分14. 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A )萌生。
A. 美国B. 英国C. 法国D. 德国满分:2 分15. 以下的(ACD )属于我国城市政府财政收入的一般预算收入来源。
A. 利润收入B. 收费收入C. 政府公债D. 税收收入满分:2 分16. 城市财政管理包括(ABC D)。
A. 预算管理B. 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C. 税收管理D. 预算外资金管理满分:2 分17. 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 )。
A. 政府的低效率B. 政府赤字问题C. 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D. 政府的行为动机满分:2 分18. 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ABCD )。
A. 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B. 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C. 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D. 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满分:2 分19. 关于社区的管理,国外主要的组织管理模式是(BCD )。
A. 专制型B. 混合型C. 政府主导型D. 自治型满分:2 分20. 城市环境具有(ABCD )的特征。
A. 脆弱性B. 开放性C. 人为性D. 复合性满分:2 分二、简答题(共 4 道试题,共40 分。
)1. 城市化的推动力是什么?2.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3. 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哪些特点?4. 我国城市经济管理具有哪些特征?三、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20 分。
)1. 试述新公共管理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启示。
(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该根据公共服务的性质和内容,来决定公共服务的供应模式和供应主体。
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发生发展的最重要载体,城市管理同样在政府公共管理中被赋予了最为重要的地位,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决定必须引入多元化主体共治,以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发挥不同主体的地位与作用。
政府可以将一部分职能授权给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营部门或个人,与之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制定、执行公共政策时加强公众参与,实现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
城市政府在职能上要实现从“划桨人”到“掌舵人”的转变,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
城市政府更应将其职能集中在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等工作上,而把非纯公共物品生产的具体职能让渡给企业和半行政性的机构。
如政府可以通过与私人企业签订生产合同、授予经营权、BOT、TOT等多种形式,与私人企业建立伙伴关系,采用市场机制,将部分业务让渡出去,而政府则集中主要力量做好总体的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工作。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新公共管理主张从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政府公共部门可以利用私营部门采用的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法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
对城市管理来说,在城市政府内部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将刺激政府提供更有效率的管理。
伴随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公共管理的实践探索及理论发展也经历不同的阶段,城市公共管理在城市发展内外需求的推动下,管理理念、运作机制、方式手段不断得以创新与之相应的理论发展也随之丰富形成了时代特征明显的城市公共管理理论体系。
本文对不同时期城市公共管理理论演进及其实践发展进行梳理,并从中得出对目前城市公共管理的几点有益启示。
1近代城市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实践发展近代城市管理理论主要以对城市社区形态、结构的重新规划与设计为发端和基本内容.文艺复兴之后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对城市管理的多重需求,不仅重构了近代城市的产业特质,也重组了近代城市的空间布局重塑了城市发展的功能与目标。
城市理念最初来源于文艺复兴后到现代化萌发期间.人们对人类理想居住场所的创造性想象与理性设计而创造了城市雏形芒福德(Munford.1922)对城市历史学研究考察了人类近几百年来对理想城市的思考,强调城市理想状态中城市与农村的协调而提出将城市与农村融合为一体。
19世纪末.霍华德(Howard.1898)针对城市无计划发展带来的拥挤、低效和高费用弊端,主张“田园城市(GardenCity)”的新型城市规划理念认为新型城市应兼有旧城市活力机遇和乡间的宽敞以及合理布局的效率等特征,并认为其重要特点是规模较小且设施齐全即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
1928年.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奥地利、西班牙、瑞士等国著名城市建筑和规划专家发起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后逐渐发展成为有影响的国际性学术团体,并于1933年发表都市计划宪章,又称”雅典宪章”,拓展了当时盛行的以追求空间形态等建设主体完备的城市理论开始从多学科、多需求角度考虑城市住宅娱乐交通工业生产、文物保护等各方面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提出一系列城市公共管理的开创性构想被认为是近代城市单一规划设计理念向现代综合管理建设理论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2O世纪中叶城市及城市管理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同时伴随着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交通工程等学科也逐渐形成自身独立的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管理理论内容更为具体化系统化综合化芒福德(Munford1938)在此时期又进一步提出了有关城市规划的若干思想.再次成为现代城市管理规划运动的重要指导.并在政府官员和规划家中取得信任,随即根据他的理念在英国推出了关于城市及城市管理研究的重要成果——巴罗报告”(BarrowReport).直接干预影响了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计划.并导致1945-1952年英国战后一系列城市公共管理研究决策机构的建立。
由此开始,城市及城市管理科学的研究频繁与国家和各级政府决策机构交流并逐渐结合,影响社会管理者的战略意志和管理目标取向城市管理科学本身也由于实践的快速发展使得其综合性、社会性、战略性和系统性曰益增强。
总体来看二战后城市公共管理科学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再单纯是城市规划或城市基础设施等城市物质形态的发展.城市人口、交通环境污染、社会动乱、经济发展等复合性社会问题成为城市公共管理研究的重心。
此时,城市公共管理理论的重点已从物质环境建设转向了公共政策和社会经济等根本性问题成为政府管理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广泛关注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2现代城市公共管理发展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现代城市公共管理,被认为是城市政府、市场和其他城市利益相关者以城市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为目标,以城市为管理对象.对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全面过程和运行与再生的全部活动所进行的有机协调活动;是在市场机制调节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城市治理制度安排和体现先进水平的科技手段.互动合作整合城市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实现城市高效协调运行和各项功能正常发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促进城市社会与人类健康发展的创造性活动”。
城市公共管理本质上属于较高层级的政府公共管理其目标定位应是以人为本以城市和谐稳定为目标设计相宜的体制机制.合理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股新部门管理改革浪潮席卷包括发达国家转型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引发了新公共管理(NPM,NewPublicManagement)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摩尔等人(Mooreetal,1994)认为新公共管理最核心的特征是.在非私人的政府管理部门试图引入或模仿市场机制或私人部门的一些特征。
麦特卡尔菲和理查兹(MetcalfeandandRichards1990)认为,虽然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背景或面临的环境不同,但是将公共部门的活动置于市场压力和利用市场规则来达到某些公共目的.能够获得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非洲、亚洲和拉美国家逐渐增多的公共部门收敛趋势(凯科特和贝克,KiCkertandBeck,1995)或”扩散化的改革(哈利根Ha…gan,1997)”,及“全球化趋势(弗林,FIYnn.1997)都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的实践。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危机和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公共部门改革,被认为是在新公共管理框架下的更广泛意义上的行政职能调整和公共服务提供的改变(宾纳菲尔特,Bienefeld.1990;曼坎德拉Mukandala.1992)。
拉尔比(Larbi.1999)认为,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支持的结构性调整项目(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WorldBank—supp0rtedstructuraladjustmentprogrammes(SAPs))使得政府与公共部门的角色及其机构性质更倾向于市场导向和私人部门导向,这种结构性的国家行政改革是由多种原因造成主要是由于战后中央政府陷入持久的经济和财政危机.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引发新公共管理的因素却有所不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社会、政治、技术和制度环境的综合变化引起和造成了公共行政及管理体系的根本变动(泽富凯克,Zifcak.1994;格里尔Greer1994马什卡雷尼亚什.Mascarenhas1993;莱恩.Lane.1997凯特尔KettI.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