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理学院文件重文理教〔2013〕4号关于印发《重庆文理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3个制度的通知校内各单位:《重庆文理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重庆文理学院学位外语和学位计算机考试管理办法》及《重庆文理学院学生成绩管理办法》3个文件经修订完善,校长办公会审核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重庆文理学院2013年4月1日重庆文理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学校经重庆市学位委员会批准,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专业,可授予学士学位。
第二章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第三条凡学校本科毕业学生同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授予学士学位:(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表现良好。
(二)达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审查合格,获得毕业证书。
(三)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四)根据《重庆文理学院学位外语和学位计算机考试管理办法》的规定,学位外语及学位计算机考试成绩合格。
第四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授予学士学位。
(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者。
(二)在校期间有过考试作弊者。
(三)未获得本科毕业证书者。
(四)学位外语及学位计算机考试成绩不合格者。
(五)毕业论文(设计)有作假行为者。
(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位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低于2.0者。
(七)在校期间受过纪律处分且未撤销者。
(八)在校期间受过纪律处分两次及两次以上者。
第五条在校期间,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者(如全国挑战杯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可向学校学士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由学校学士学位评定委员会投票表决是否破格授予学士学位。
第六条毕业生因第四条第四款、第五款、第八款未能取得学士学位者,在最长修读年限内达到了必备条件,可书面申请补授学士学位。
第七条已取得学士学位,但后来发现有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并通过决议,撤销其学士学位。
第八条已取得学士学位,在毕业离校前,因违反校规校纪,行为不端而造成严重后果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并通过决议,撤销其学士学位。
第三章学士学位授予程序第九条学士学位授予按以下程序进行:(一)拟申请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以及属本细则第五条规定情况者,向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依据本细则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规定的条件,对申请学士学位的学生逐一进行审核,提出拟授予或拟不授予学士学位名单及其理由,在规定时限内,拟定《重庆文理学院拟授予学士学位名单》和《重庆文理学院拟不授予学士学位名单》,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审核签章,报送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三)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拟授予或拟不授予学士学位名单及证明材料后,提交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
(四)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办公室提交的名单及证明材料,对拟授予和拟不授予学士学位名单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
表决应有2/3以上的委员参加,得票数应在参加投票人数的1/2以上方为有效。
(五)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投票通过学士学位授予名单,呈报学士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批准。
第十条延期授予学士学位的按以下补授程序进行:(一)填写《重庆文理学院本科毕业生补授学士学位申请表》,并向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申请补授学士学位毕业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初审,初审无误后,连同毕业生提交的材料一并报校学位评定办公室,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复审。
(三)校学位评定办公室根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意见,为同意授予学士学位的毕业生颁发学士学位证书。
凡补授的学士学位,落款时间均按实际补授时间填写。
第十一条为保证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严肃性,使其有据可查,各学院应当建立和完备学士学位授予专项档案。
第十二条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一般于每年六月份进行。
第四章组织机构及其工作职责第十三条学校设立学位评定委员会。
学位评定委员会由学校校长、主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等17~25名委员组成,其中设主席1名、副主席2名,各届委员会成员名单经校长办公会确认。
进入学位评定委员会的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应具备副教授及其以上或与之相当的职称条件。
第十四条各学院设立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由学院负责人和专业教师等5~7名委员组成,设正副主席各1名,其中主席应当是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分委员会成员由学院提名,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备案;进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专业教师,应具备副教授及其以上或与之相当的职称条件。
第十五条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校教学部,教学部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学位评定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一)处理学位评定工作的日常事务。
(二)负责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与各分委员会之间的协调工作。
(三)汇总、复核、审查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上报的学位材料。
(四)整理学位申报材料,统计相关数据,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
(五)为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工作会议做好准备工作。
(六)根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结果,组织发放学士学位证书。
(七)负责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相关工作情况。
(八)开展学位工作研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
第十六条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要工作职责是:(一)审查通过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的学士学位拟授予名单,确认拟不授予名单。
(二)受理学位授予工作中发生的争议问题及其相关事务。
(三)审查通过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成员名单。
(四)听取并审议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工作汇报。
(五)合议修改学校《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
第十七条学校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要工作职责是:(一)依据本细则第三条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基本条件和第四条、第五条规定的相关要求,逐个审查本学院本科专业毕业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历年学业成绩(含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成绩)、奖惩记载材料等,提出拟授予学位名单、拟不授予学位名单,并将理由及其证明材料一起报送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二)依据本细则,就学士学位授予工作中的遗留问题,结合具体情况提出处理意见,报送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
(三)负责办理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交办的相关事务。
(四)协助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做好学士学位证书颁发工作。
第五章附则第十八条本细则根据《重庆文理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CWL/JWC/ZY025)修订,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解释。
自发布之日起开始实行。
重庆文理学院学位外语和学位计算机考试管理办法为进一步规范学士学位授予实施工作,根据《重庆文理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及《重庆文理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一、凡未达到免试学位外语或学位计算机条件的大四学生,均可申请参加考试。
二、学位外语和学位计算机考试每年举行一次,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六或星期日。
三、学校根据学位外语和学位计算机考试大纲组织命题和考试,其成绩只记合格与不合格。
四、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免试学位外语:1.非外语类普通本科学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CET4)考试,成绩达355分及以上者。
2.艺体类、应用技术类(不含应用技术外语类)、对口本科类(不含对口本科外语类)本科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PRETCO-A)考试,成绩达50分及以上者。
3.非外语类本科学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外语成绩达50分及以上者。
4.参加英语托福(TOEFL)考试(满分120分),成绩达50分及以上者。
5.参加英语雅思考试(满分9分),成绩达4.5分及以上者。
6.英语类(含应用技术英语类及对口本科英语类)本科学生参加全国专业英语四级(TEM4)考试,成绩达50分及以上者。
7、学习其他语种(日语、俄语等)的本科学生,参加全国相应的等级考试(CJT4、CRT4等),其成绩为50分(百分制)及其以上者。
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免试学位计算机:1.非计算机类(含应用技术类及对口本科类)本科学生参加重庆市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CCT)二级及以上考试,成绩合格并取得相应证书者;2.艺术类、体育类本科学生参加重庆市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CCT)一级及以上考试,成绩合格并取得相应证书者;3、非计算机类(含应用技术类及对口本科类)本科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含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二级及以上考试,成绩合格并取得相应证书者;4.艺术类、体育类本科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含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一级及以上考试,成绩合格并取得相应证书者;5.计算机类(含应用技术及对口本科计算机类)本科学生参加各类专业计算机等级(水平)考试,获得中级及以上证书者。
六、本办法由学校学士学位评定委员会授权教学部负责解释。
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重庆文理学院学生成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为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管理技术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规范成绩管理并推进管理现代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任课教师、学院和教学部共同承担成绩管理责任。
各责任人应以对学生负责、教书育人的态度,共同维护学生成绩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保证教学质量。
第二章成绩记载第三条学生成绩是学生学习质量的综合表现,一般通过对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评定形成综合成绩。
综合成绩为学生修读课程的最终成绩,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第四条成绩一般以百分制表示。
五级制成绩应当转换成百分制记载,转换规则如下:优秀(A):90~100,良好(B):80~90(不含90),中等:(C)70~80(不含80);及格:(D)60~70(不含70),不及格:(E)0~60(不含60)。
第五条学生课程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单元考试或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构成,具体构成比例由学院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确定。
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性质和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综合成绩构成比例,但计算办法应在本门课程授课之初向学生公布。
(一)课程讲授周学时在3学时及以上的,应当组织期中考试,期中考试由各学院负责组织实施。
(二)课程平时成绩包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测验、作业、读书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课堂讨论等成绩。
课程平时成绩为零分者,不得参加课程成绩综合评定,课程成绩以零分记。
第六条课程考试结束后4天内,任课教师应完成成绩评定、成绩录入工作。
第七条学生成绩实行网络化管理。
学生、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教务网络系统查询学生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