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两大模式:(1)被害人与犯罪人无关联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被害人在被害之前与犯罪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在犯罪发生过程中被害人对犯罪人的行为也没有任何积极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被害人与犯罪人没有关系,是指静态而言的,并不等于说被害人没有与犯罪人发生互动。
在这种模式中,被害人毫无责任。
(2)被害人与犯罪人有关联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被害人对犯罪的发生起了不同程度的诱发作用,死且与犯罪人曾经有过较久或较多的社会互动关系。
它包括四种情况:被害人的可责性小于犯罪人;被害人的可责性等于犯罪人;被害人的可责性大于犯罪人;完全有责性被害人。
2、试论犯罪人在行为学方面的特征。
答:行为理论的基本设想,是几乎人类所有行为都是学来的。
他的基本原则是行为受其后果制约。
行为理论认为,犯罪按照和其他行为同样的原则而被学习和实行。
任何足以强化犯罪行为的获得和实施的环境影响都是犯罪的原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犯罪行为也是通过模仿学来的,人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决定模仿行为。
犯罪行为是在同赞成这种行为的人交往而同反对这种行为的人隔离的过程中学会的。
只要赞成的观念超过了反对的观念,犯罪行为就会发生。
社会理论学代表人班杜拉认为,人并不是生而具有侵犯行为本能,这些机制的运行还取决于适当的刺激并且受到认识的控制。
挫折作为一种不悦感受是产生“生理觉醒”的一般条件,这种生理觉醒能够激发不同的行为,对于已经学会用侵犯态度来反映不悦感受的人则最易激发侵犯行为。
这一理论还指出了行为学的背景,即人所生存的家庭、亚文化群以及有新闻媒介提供的象征榜样等等。
答:意义:家庭与青少年犯罪有明显的关联,这是因为,青少年犯罪在犯罪总数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关键阶段是青少年时代,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正常发展至关重要,因而对犯罪预防具有治本的价值。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中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的状况如何对于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家庭在所有国家中都是影响青少年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是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媒介,因此,要控制减少犯罪,必须要筑好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家庭预防。
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提高家长对教育好子女重要意义的认识。
青少年犯罪在很大程度上与父母忽视对子女的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有关,而这又与家长的不正确认识有关,因此首先要提高家长对教育子女重要意义的认识。
(二)提高家庭素质。
家庭这道防线是否牢固,同每个家庭的素质有着密切关系。
家庭素质的优劣,对于下一代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每一个家庭都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家庭的素质。
(三)注意教育内容和方法。
须强调如下问题:1不能只重视子女的智力教育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2要从小抓起。
3既不能简单粗暴的打骂训斥,也不能一味的溺爱娇惯。
4家长不能脱离实际,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强行要求孩子。
5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应互相配合。
协调一致,前后一致。
6家长要以身作则。
(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有关单位的工作密切配合。
青少年不仅生活在家庭中,而且也生活在学校里和社会上。
家长应该经常和学校及有关单位联系,了解情况、反映问题、解决问题。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以取得学校和社会有关单位的配合,共同搞好对下一代的教育工作。
试论家庭预防在预防犯罪中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答: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中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的状况如何对于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1980年联合国第六界预防犯罪及犯罪处遇大会的有关材料指出:“庭在所有国家中都是影响青年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是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媒介”。
可见家庭的作用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据有关资料,在我国当前的犯罪中,有70-80%是青少年犯罪;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家庭不重视家庭教育或家庭有缺陷。
因此,要控制和减少犯罪,必须要筑好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即家庭预防。
其中尤须注意以下问题:1、提高家长对教育好子女重要意义的认识。
青少年犯罪在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有关,而这又与家长的不正确认识有关。
因此,要发挥家庭这一道防线的作用,首先,要提高家长对教育子女重要意义的认识。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应当树立“养不教、父母过”的观念,树立教育子女是父母职责的思想,要认识到不能把子女当作私有财产,把教育子女的好坏当作自己家庭的私事,而必须要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既要有当家长的家庭责任感,又要有当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也为家庭,对孩子的现在和未来切实负起全面教育的责任来。
2、通过家庭素质。
家庭这道防线是否牢固,同每个家庭的素质有着密切关系。
每个家庭的素质,如婚姻基础、家庭人口、经济状况、家庭关系、家长的道德修养、文化程度、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各有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家庭防线牢固程度的不同。
总之,家庭素质的优劣,对于下一代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每一个家庭都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从各个方面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家庭的素质,筑好第一道防线。
3、注意教育内容和方法。
要发挥家庭在预防犯罪方面的作用,仅正确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是不行的,还必须注意教育内容和方法,否则同样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内容和方法涉及的面很广,从预防犯罪的角度,须特别强调如下问题:(1)不能只重视子女的智力教育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所以,从孩子懂事起,父母就应以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子女,注意孩子个性所健康发展,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要从小抓起。
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往往伴随终生。
有问题小时不管,大时想管已为时过晚。
所以必须从小抓紧孩子的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微杜渐,这对子女的一生都具有重要影响。
(3)既不能简单粗暴地打骂,也不能一味地溺爱娇惯。
首先,不能迷信“棒下出孝子”,动辄打骂训斥。
有些家长恨铁不成钢,信奉“不打不成材”,“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成祸害”,虽然有时也可见效一阵子,但终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有的还事与愿违,或是使孩子丧失自尊心、荣誉感,自暴自弃;或者使孩子产生惧怕心理、悲观,甚至造成绝望自杀等一些不良后果。
因此,必须坚决拒绝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即便对于犯了错误甚至犯了法的孩子,也不能简单地痛打一顿了事,而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与有关部门配合,反复地进行说服教育。
当然,反对打骂训斥并不意味着不要严格管理。
家长必须对之严格管理,全面关心,注意孩子的生活、学习、玩耍、交际往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不可马虎大意。
其次,也不能一味地溺爱娇惯孩子。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有的家长过于娇惯,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高傲、任性,冷漠等不良习性,对家庭、对社会都没有好处。
这样的教育方法,明为爱孩子,实则害了孩子。
上述是家庭教育两种主要的错误倾向,都须防止。
(4)家长不能脱离实际,按自己主观愿望去强行要求孩子。
有的家长急于使自己的孩子“成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本身素质,强迫他们去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如强迫孩子练琴、绘画、考大学等。
即浪费时间,又扼杀了孩子的潜在能力,甚至还可能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严重的还会诱发违法犯罪。
(5)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应积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一致。
切不可你张我驰,你批评我庇护,今天这样明天那样,结果互相矛盾,前后矛盾,受不到教育效果,有的孩子还利用家长的相互矛盾和前后矛盾,遮掩甚至发展自己的缺点错误,结果走向了反面,甚至违法犯罪。
(6)家长要以身作则。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
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首先做到;不准孩子做的,家长一定不做。
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使孩子从家长身上学到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相反。
解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家长需为之努力。
4、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和有关单位的工作密切配合。
青少年不仅生活在家庭中,而且也生活在学校里和社会上。
要使家庭具有针对性,收到更好的效果,家长和应经常和学校及有关单位取得联系,主动到学校和单位了解情况,反映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如此,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子女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以取得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的配合,共同搞好对下一代的教育工作。
总之,家庭在预防犯罪方面具有其他力量所不能取代的特殊重要作用。
切实发挥家庭在预防犯罪方面的作用,需要亿万个家庭在上述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各界要关心、重视家庭教育。
国家应制订有关家庭教育的法规,保护儿童受到合理的家庭教育的权利,督促作父母的认真履行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
可以相信,只要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认真解决好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筑好这道防线,我国的犯罪现象,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现象,必将大大减少。
试论犯罪原因。
答:犯罪原因是犯罪学的核心内容,一直是犯罪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犯罪是社会中诸多矛盾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犯罪原因是一个系统。
引起犯罪结果发生的诸多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系统。
这些因素在犯罪原因系统中按照它们的不同功能(对发生犯罪结果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即决定犯罪存在和变化的那些因素,以下泛称“犯罪原因”(即狭义上的犯罪原因)。
另一类是“条件”,即影响犯罪存在和变化的那些因素,也称作“犯罪场”。
作为一个系统的“犯罪原因”定义是:引起犯罪发生和变化的决定因素(四维结构犯罪原因)和影响因素(犯罪个人行为,即个体意识行为。
个体意识是社会意识的有机组成分子,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
所以,犯罪原因必然同时植根于社会和个体两大方面。
社会(宏观)和个体(微观)在犯罪原因上各自呈现四维犯罪原因:社会生产方式结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个体心理结构,个体人生观。
其中犯罪的社会原因由社会生产方式结构和社会意识构成,犯罪个体原因由个性心理结构和人生观构成。
1、社会生产方式结构。
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由三部分构成:社会周围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的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和人口生产对犯罪都产生一定影响,如人类不能离开自然界,犯罪行为也总在一定空间发生。
人口素质低劣,既影响社会进步,也是犯罪滋生的一个原因。
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即在于社会生产方式结构之中。
(1)、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产生犯罪的重要原因。
但并不是犯罪产生的总根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犯罪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矛盾,最终要受到基本矛盾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