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中考专题复习试题古今中外改革

2019-2020年中考专题复习试题古今中外改革

2019-2020年中考专题复习试题古今中外改革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中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有直接影响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A.推行县制
B.奖励生产
C.奖励军功
D.承认土地私有
2、“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
了永生。

”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A.商鞅变法 B.秦始皇北击匈奴
C. 孝文帝改革
D. 文成公主入藏
3、李鸿章认为“西洋方圆千里,岁入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
报信局、丁口等洋税。

”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仿效西方这一做法而采取的措施是
A.创办军事工业B.发展民用工业
C.筹建新式陆海军D.派遣留学生
4、《日落紫禁城》中有一段文字: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
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这段文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维新运动 D.新文化运动
5、“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
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

下列哪些事件“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
①洋务运动②维新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6、1980~1997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见下图)的主要原因是
A.开展生产合作
B.进行集体劳动
C.实行包产到户
D.没有发生自然灾害
7、“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与“今岁又分田”直接相
关的是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

下列改革,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是
①商鞅变法②戊戌变法③明治维新
④罗斯福新政⑤1861年改革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土地问题是古今中外备受国家政府关注的问题。

下列有关土地问题的组合搭配正确的是
①商鞅变法——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③1861年改革——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无偿得到一块份地
④明治维新——允许土地买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0、某班举行辩论会,右下图所示为双方辩手的
主要观点。

据此判断辩论会的主题是
A.农奴制改革的利弊
B.罗斯福新政的利弊
C.马歇尔计划的利弊
D.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二、非选择题
11、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对社会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又诏革衣服之制……又诏改国姓为元氏姓。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
于此。


(1)材料一是对哪次改革的评价?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评价?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世界上掀起了资产阶级改革的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迅速扩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请举出两例史实,说明上述历史观点。

与此同时,中国进行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这场运动是什么?
材料三30多年前,在邓小平倡导和带领下,中国人民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小岗村农民喜获丰收
(3)中国人民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开始于哪一重大事件?
(4)分析上图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结合上述史实,谈一谈改革给你留下哪些启示?
12、在世界近现代史上,美、俄、日各国在不同时期都面临着重大的社会问题,通过改革(或变法),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得到解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随着克里米亚的灾难,农奴的不断上升的压力变得不可抗拒起来,……较有远见的贵族都赞同把农奴从以往一向将他们束缚在小块土地上的契约中解放出来。

这样,贵族打算将小块土地上联成一片,采用有效、大规模的农业技术,并仅仅雇佣他们所需要的从前
的农奴做散工,……由于这些情况相结合,亚历山大二世能在1861年3月1日颁布废除……的法令。

……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由于日本在历史上曾有过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以促进本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当然的事情,只要能够适应形势,任何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海外引进,既无顾虑也不以为耻。

因此,当日本在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三 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

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甚至提出“要苏雏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

为此,列宁说:“我们还不
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
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出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四在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总统。

面对“大萧条”现
状,他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地、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
另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试验。

——材料三、四均选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俄国和日本为摆脱困境各进行了什么改革?
其影响有何共同点?
(2)材料三、四中,苏俄和美国为摆脱困境各采取什么措施?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从上述材料中,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专题四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 C B C C 6—10 C D A D D
二、非选择题
11、(1)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恶本俗之陋”“国势之衰,实始于此”对此评价不同意。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统治,并非“国势之衰”。

(2)史实:(说明:能答出两个史实得1分,说明观点充分也可得1分)①俄国1861年(或废除农奴制)改革: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②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洋务运动。

(3)十一届三中全会
(4)出现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

(5)启示: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②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③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④改革应注意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⑤
改革者要勇于探索和创新;⑥青少年要有创新意识和革新观念等。

(言之有理,符
合题意即可;每点1分,能答出任意两点可得2分)
12、(1)改革:俄1861年改革(俄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2分)
共同点: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1分)(2)措施: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2分)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尝试用市场手段发展生产力(或利用商
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新政是加强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干预、宏观管理(意思
相近即可)(2分)
(3)①面对困境,应适时作出调整②社会主义既有市场也有计划,凡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都是社会主义的。

(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1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