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俄关系史6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
中俄关系史6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
来 自 苏 联 的 援 助
• 1938年1月,孙科访苏,斯大林同意提供1亿美元 贷款,供中国购买苏联军火 • 1939年6月,苏联再次签署1.5亿美元对华贷款条 约 • 实际到账贷款额为17300万美元,是中国从外国 获得最大一笔贷款 • 1937年11月,苏联提供重型轰炸机、驱逐机,以 及汽车、航空汽油、武器弹药、机关枪、大炮、 坦克、零配件 • 1938年5-6月,苏联军事代表团来华指导作战 • 1937年12月起,苏联志愿飞行员来华参战
中 苏 文 化 协 会
• 1935年7月在南京成立中苏文化协会 • 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 • 定期出版《中苏文化》杂志,发表政治和文化名人 文章 • 举行苏联艺术展览、电影放映 • 在苏联举办中国木刻艺术展 • 1937年2月10日,上海举行普希金逝世100周年纪 念会
梅 兰 芳 访 问 苏 联
• 梅兰芳率团访问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演出3周,引发 轰动 • 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爱森斯坦相谈甚欢,东西艺 术家交流 • 为苏联剧作家、导演和演员举行中国戏曲报告会
中 苏 电 影 合 作
• 1935年苏联电影事业创立15周年,中国4家电 影公司组团参加莫斯科国际影展,蔡楚生导演、 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获“荣誉奖”,是中 国第一部在国际获奖的影片 • 1938年,苏联电影摄影师卡尔曼访华,拜访武 汉、重庆和延安,摄制纪录片《中国在斗争中》 和《在中国》
中 国 对 苏 联 的 援 助
பைடு நூலகம்
• 按照苏联提出的货单输送矿产品和农牧产品 • 成立专门机构,对战略物资和大宗农牧产品实行 统购统销 • 本国物资紧缺,难以保证对苏易袋偿债 • 主要对苏输出物资:钨砂、锡、锑、锌、汞、生 丝、羊毛、茶叶、皮革原料等
日 本 北 上、 南 进
• 1936年8月,日本提出《国策基准》:“陆军军备 以对抗苏联在远东所能使用的兵力为目标……海军军 备应以对抗美国海军,确保西太平洋的制海权为目 标”。 • 德国极力怂恿日本入侵苏联远东,日本深陷中国大 陆无法自拔 • 苏联史学家茹科夫:日本帝国主义不敢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期间进攻苏联远东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人民 及其解放军——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人数众多的游击 队的英勇斗争。
苏 联 承 认 伪 满 政 权
• 苏联在“满洲国”保留苏联领事馆,承认伪满 洲国对中东铁路享有主权 • 苏联事实上承认了伪满政权 • 为了本国利益牺牲友邦利益 • 日本提出收购中东铁路,苏联同意
围 绕 中 东 铁 路 的 交 涉
• 中国政府1933年5月9日声明:中东铁路由中苏共 有,单方无权处理 • 苏方辩称条约没有限制出售,中国已经放弃共有 立场,坚持出售 • 苏日谈判,最终以1.4亿日元成交 • 1935年3月11日,中东铁路主权归日伪方面,改 称北满铁路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
苏 联 对 日 军 侵 华 的 立 场
• • • •
多次要求日本不要扩大在中国东北的行动 避免和日本发生正面冲突 “不干涉”、“不介入”的中立政策 为东北抗日军队提供一定武器支持
国 民 政 府 联 苏 抗 日
• 起初对“国联”和西方大国抱有幻想 • 淞沪会战后,“联苏抗日”开始受到重视 • 中苏代表1932年12月12日恢复两国外交关系
七 七 事 变 后 的 局 势
• • • •
七七事变震惊中外,国民政府希望西方出面调停 苏联呼吁国际社会联合制止日本侵略行径 西方国家隔岸观火,保持“中立” 国民政府只得转向苏联,争取结盟
中 苏 条 约 的 签 订
• 苏联不愿得罪日本,只愿意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而不是互助条约,强调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是提供 军事物资援助的先决条件 • 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 约》:斥责以战争为施行国家政策的工具,不得 协助侵略对方国家,南京政府应把1/4或1/5的武 器分给中共军队 • 使中国获得大国支持,鼓舞了抗日斗志;牵制了 日本在远东的侵略,保证了苏联远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