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环境化学考研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考研真题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与解析第一篇环境与环境问题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数量逐级______;二是能量流动是______的,______的。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A.增加,单向,不可逆B.减少,单向,不可逆C.增加,多向,可逆D.减少,多向,可逆【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包括:①单向性,生态系统内能量单向流动;②递减性,经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逐级递减,根据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流量,从低到高就构成了一个能量锥体或能量金字塔;③能量的质量逐渐提高,能量流动的另一个趋势是把低质量能转化为高质量能,从太阳能固定到生态系统后,能量流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低质量能向高质量能转化的过程;④变动性,与物理系统不同,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不断变化的,它取决于输入端和输出端消化率与新生物量的产生速率等因素。
因此,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2(多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包括()。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A.致癌作用B.物理性损害C.生物性损害D.化学性损害【答案】ABCD~~~~【解析】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可表现为:①特异性损害,是指环境污染物可引起人体急性或慢性中毒,以及产生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用等;②非特异性损害,是指一些多发病的发病率增高,人体抵抗力和生活质量下降等。
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可分为三类:①化学性因素,如有毒气体、重金属、农药等;②物理性因素,如噪声和振动、放射性物质和射频辐射等;③生物性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这三类因素均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二、填空题1根据大气的物理性质差异和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解析】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温度、化学成分、荷电、运动状况等的差异,大气圈由低到高依次被分为五层:①对流层,存在对流和水平运动、雨雪云雾等天气现象,大气污染多在此层;②平流层,氧和臭氧吸收太阳辐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大气多水平运动,飞机飞行在此层;③中间层,最冷,大气对流运动,出现夜光云,有流星;④热成层,又称电离层,火箭、激光、多数流星在此层;⑤逸散层,大气稀薄,地心引力小,运动速度快的质点可完全摆脱地球引力场逸散入宇宙空间。
2水中所含的杂质,按其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悬浮物质;溶解物质;胶体物质~~~~【解析】水中所含的杂质,按其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①悬浮物质,是由大于分子尺寸的颗粒组成的,借浮力和粘滞力悬浮于水中;②溶解物质,由分子或离子组成,被水的分子结构所支承;③胶体物质,介于悬浮物质和溶解物质之间。
胶体物质的颗粒尺寸范围为10-3μm~1μm,悬浮物质的颗粒尺寸大于胶体物质,溶解物质的颗粒尺寸小于胶体物质。
三、名词解释1水资源[中山大学2016年研]答:水资源是指可以在现在或是在将来被人类所利用,并且可以创造相应价值的水体。
或是被污染但是通过技术手段可以恢复,且再次利用的水体。
2土壤机械组成[中山大学2016年研]答:土壤的机械组成(又称土壤质地)是指由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
土壤质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同时土壤颗粒大小与土壤的物理性质有密切关系,并且影响土壤孔隙状况,因此对土壤水分、空气、热量的运动和养分转化均有很大的影响。
3土壤圈及其构成[中山大学2014年研]答: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五大圈之一,平均厚度为5m,面积约为1.3×108km2。
土壤圈主要是由土壤构成,土壤是指以母质为基础,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长期共同作用下,不断演化而成的土状物质,它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以及生物体四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
4生物圈[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海平面以下10km到海平面以上9km。
生物圈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使地球各圈层相互联系,对其他圈层的影响相当大。
5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中山大学2014年研]答: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容量是衡量和表现环境系统、结构、状态相对稳定性的一个概念,它的大小,与其组成成分和结构、污染物的数量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
环境自净是指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作用下,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降低。
降低的速度和数量因环境结构和状态的不同而不同,是环境基本特征的表现。
环境的自净作用或自净能力的大小是估计该环境容量的重要前提。
6环境背景值[中山大学2013年研]答:环境背景值又称自然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环境组成的各要素,如大气、水体、岩石、土壤、植物、农作物、水生生物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基本的化学成份。
它反映环境质量的原始状态。
7PM2.5[四川师范大学2015、2012年研]答:细颗粒物(PM2.5)又称细粒、细颗粒,是指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
主要来源有天然和人为两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8生物修复[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广义的生物修复,是指一切以利用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
它包括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转化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也包括将污染物稳定化,以减少其向周边环境的扩散。
狭义的生物修复,是指通过微生物或植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
它包括自然的和人为控制条件下的污染物降解或无害化过程。
9PM10[四川师范大学2016、2014、2013年研]答:可吸入粒子(PM10)又称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漂浮于空气中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
包括固体、液体微粒或固体吸附液体、气体形成的颗粒物。
可吸入粒子的主要来源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尤其与能源需求和机动车数量增加有关,现在已成为大气质量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
10环境安全[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环境安全是指与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未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
环境安全具有两层含义:①生产、生活、技术层面的环境安全,是指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引起的有害于人群健康的影响;②社会、政治、国际层面的环境安全,指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引起的有害于国际和平、国家利益、社会安定的影响。
四、简答题1什么是酸雨?其带来的影响有哪些?[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研]答:(1)酸雨定义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
大气中的SO2和NO2经一系列复杂的大气化学转化和物理输送过程后,所产生的酸性化合物随雨、雪降落到地面,即成酸雨。
可以分为干沉降和湿沉降。
(2)酸雨的危害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酸雨危害水生生态系统,一方面是通过湖水pH值降低导致鱼类死亡,另一方面是由于酸雨浸渍了土壤,侵蚀了矿物,使铝元素和重金属元素沿着基岩裂缝流入附近水体,影响水生生物生长或使其死亡。
酸雨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酸雨对森林的危害可分为四个方面:①酸雨增加了硫和氮,使树木生长呈现受抑倾向。
②长年酸雨使土壤中和能力下降,以及K、Ca、Mg、Al等元素淋溶,使土壤贫瘠。
③土壤中的铝和重金属元素被活化,对树木生长产生毒害,当根部的Ca/Al比率小于0.15时,所溶出的铝具有毒性,抑制树木生长,而且酸性条件有利于病虫害的扩散,危害树木,这时生态系统已失去恢复力。
④如树木遇到持续干旱等诱发因素,土壤酸化程度加剧,就会引起根系严重枯萎,致使树木死亡。
(3)对各种材料的影响。
酸雨加速了许多用于建筑结构、桥梁、水坝、工业装备、供水管网、地下储罐、水轮发电机、动力和通信电缆等材料的腐蚀。
2简述土壤的基本组成及其有机质的作用。
[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研]答:(1)基本组成土壤是以母质为基础,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长期共同作用下,不断演化而成的土状物质,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以及生物体四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
土壤的基本组成分为三部分:①固相物质。
固相物质又分为矿物质和有机质。
②粒间物质。
粒间物质又分为气相和液相。
③生物体。
(2)有机质作用①这些组分决定了土壤具有吸附性、缓冲性、氧化还原性以及自净功能,对于土壤自身的稳定与修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②土壤中的有机质能供植物生长繁殖,是人类获得生产生活资源的重要源泉。
3以磷为例,简述其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在环境介质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研]答:(1)磷循环的过程由于岩石风化等作用,磷被释放出来,通过降水成为磷酸盐,被植物直接从土壤或水中吸收,合成自身所需物质,然后通过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同时经过排泄物和动植物残体的分解作用,又成为无机离子,回到环境中,再次被植物吸收,继续循环。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部分含磷有机物被细菌分解为磷酸盐,回到土壤中重新被植物利用;部分在循环中被分解者合成为微生物体的组成部分;还有一些则随水进入海洋和湖泊,在水中进行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一部分磷以钙盐的形式沉积在深海,由于磷不具有挥发性,它没有再次回到陆地的有效途径,所以磷循环是不完全的循环。
(2)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由于磷循环是不完全的循环,容易引起某一区域内磷的大量累积,使得磷浓度超标。
和氮累积一样,磷元素超标也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水华”或“赤潮”。
4什么是环境安全,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1)环境安全的概念环境安全是指与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未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
环境安全具有以下两层含义:①生产、生活、技术层面的环境安全,主要指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引起的有害于人群健康的影响;②社会、政治、国际层面的环境安全,主要指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引起的有害于国际和平、国家利益、社会安定的影响。
当代人类面临着的环境危机及问题,涉及几乎所有国家的利益。
因此,环境安全既是环境问题,也成为国际上政府与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