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育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

美育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教育美无处不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是人们对生活的向往。

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引发了社会、专家的讨论。

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这里也冒昧的浅谈一下自己不成熟的见解: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我们的审美标准和底线在报警了。

现代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在大打折扣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在退色。

无数人在问“这是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提高学生审美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不可分的,美的特征之一就是动人性,就是能感动人、打动人,不能动人,就没有美,也不会有美育。

只有做到了“真、善、美”才能保证美育的动人性,纯洁性,审美素养是脱俗的、是没有公利性的,、是纯粹的、高尚的,人文素养是入世的、为民的。

人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

人文素养体现在人身上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心灵美。

外表的美,是经不起风雨的、是坛花一现、是没有灵魂的,而内在美是一种修为,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供养。

所以只有培养具有审美素养的人、即培育以纯洁、高尚、先进的价值目标和情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利人和为民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从而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改进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呢?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必须服务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而提高人文素养又是提高学生审美的必经之路。

改进美育教学要以感动人性的课堂教学、生活体验来体现“真、善、美”。

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

美的教育本来就是在情感世界里寻找记忆,让个体的情感与心灵发生碰撞而产生灵魂的火花来修炼个体。

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的效果是“煽情而动”或者说是“动之以情”。

美育是教师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或心灵世界的捷径。

美育无处不在,所以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应是富有动人的情感的,而非单纯的技巧和知识。

只有个体动了真情才有美的存在,也才有美育。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可是老师到底拿什么来打动学生呢?或者说我们要怎么做,用什么做才能让学生“动之以情”呢?美的特征之一就是动人性,只有做到了“真、善、美”才能使学生的情感纯洁化和高尚化。

法国美学家库申说过:“美的特点并非刺激欲望或把它点燃起来,而是使它纯洁化、高尚化。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

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感到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

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

”无疑,这也正是美育的规律。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就是说审美可以把人从各种世俗束缚中解脱出来,超越出来,获得情感和精神上的自由。

使情感超越功利主义,超越世俗、超越庸俗。

使文明、自由成为最美的风景!生活中处处有美育,让山美、水美、家乡美、生活美、我们的走进课堂,利用我们生活中的素材来开展美育。

其实美育的实质,就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不仅要发掘教育生活中固有的美来启迪学生用“真、善、美”去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鲁迅先生《一件小事》,描写一个人力车夫,车把挂住了一位衣服破烂的老女人被风吹起的衣服,老女人慢慢倒在地上说她“摔坏了”。

或许是真的摔坏了,或许只是她“装腔作势”,人力车夫不理会这些,毫不犹豫地搀着她的臂膊,一步一步向前面的一所巡警分驻所走去。

这就是生活中的美,鲁迅先生当时的感受是“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情感在车夫的美面前被净化了,被纯洁化、高尚化了。

现代化的多媒体视听教学手段,使自然美进入课堂已经不是一件难事。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自然美对于情感的陶冶和净化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一片蓊蓊郁郁的森林,世俗的眼光就是以商业价值为中心的木材商人的眼光,而纯洁或纯粹的眼光,则是排除了自我野心的诗人、艺术家的眼光——真正的审美的眼光。

不难想象,对于森林,木材商人欣赏之后是砍伐;而诗人、艺术家欣赏之后是珍惜和爱护。

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重要方式之一。

美育教学应该是开放的美育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界对美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已经形成共识;美育研究、美育理论、美育实践都有了较大发展;教师对于美育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也不断得到提升。

同时,由于一些人在艺术教育方面的过度专业化和极端功利化倾向,加之在观念上又往往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这就会产生有些学生的艺术专业和职业能力增强了,反而在审美和人文素养方面趋于弱化或缺失的现象。

艺术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同美育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二者有时不仅不成正比,反而是成反比的。

这就表明我们的美育,特别是美育教学在一定范围内出了问题。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要求把美育明确定位为素养教育、通识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定位为以人为本位的情感教育,而非以技术为本位的单纯的知识教育。

这无疑对改进美育教学,让艺术教育类通识课程回归美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另一方面,这一要求还指明了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

审美素养是脱俗的、纯洁的,人文素养是入世的、为民的,因此,“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意味着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育以脱俗的态度入世的人,即培育以纯洁、高尚、先进的价值目标和情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利人和为民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从而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坚持和践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一对于改进美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呢?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动人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

美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

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作用的机制或效果是“感动”,是“动之以情”。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当好这个角色,美育的实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教师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或心灵世界的捷径。

所以,美术课的色彩、音乐课的音符、语文课的文字、历史课的记忆,都应是富有动人的情感的,而非单纯的技巧和知识。

美的特征之一就是动人性,就是能感动人、打动人;不能动人,就没有美,也不会有美育。

那么,我们以什么来打动人呢?或者说我们要使受教育者发生怎样的情感变化呢?美育应以纯洁和高尚来打动人,使学生的情感纯洁化和高尚化。

法国美学家库申说过:“美的特点并非刺激欲望或把它点燃起来,而是使它纯洁化、高尚化。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

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感到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

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

”无疑,这也正是美育的规律。

由于一定范围内社会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倾向,一些学生的情感常常背负了许多成人世界中世俗的东西,比如被功利目标所支配的东西,使情感功利主义化了,世俗化、庸俗化了。

甚至生活中一些高尚的人和事,在一些人的眼中,也成了功利的了。

因此,美育就是去世俗化和功利化,把情感从资本和欲望的冰水之中打捞出来。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就是说审美可以把人从各种世俗束缚中解脱出来,超越出来,获得情感和精神上的自由。

美育教学应该是开放的,让生活美、自然美走进课堂,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

生活中处处有美育。

教师应更多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开展美育。

鲁迅先生《一件小事》,描写一个人力车夫,车把挂住了一位衣服破烂的老女人被风吹起的衣服,老女人慢慢倒在地上说她“摔坏了”。

或许是真的摔坏了,或许只是她“装腔作势”,人力车夫不理会这些,毫不犹豫地搀着她的臂膊,一步一步向前面的一所巡警分驻所走去。

这就是生活中的美,鲁迅先生当时的感受是“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情感在车夫的美面前被净化了,被纯洁化、高尚化了。

现代化的多媒体视听教学手段,使自然美进入课堂已经不是一件难事。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自然美对于情感的陶冶和净化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一片蓊蓊郁郁的森林,世俗的眼光就是以商业价值为中心的木材商人的眼光,而纯洁或纯粹的眼光,则是排除了自我野心的诗人、艺术家的眼光——真正的审美的眼光。

不难想象,对于森林,木材商人欣赏之后是砍伐;而诗人、艺术家欣赏之后是珍惜和爱护。

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就是要养成他们纯洁化和高尚化的情怀和眼光,让高尚和纯洁成为他们人生的基本前提。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深入的课堂教学,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与情怀,使其情感世界得以更好地社会化。

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关怀人,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

它要求美育教学要着重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倾向,养成他们以人为本的价值情怀。

这就要求美育教学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中心,培育学生仁爱友善的价值观取向。

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上朝回来后,首先问伤到人没有,在得知人没有受伤后,又问马怎么样,根本不去询问马厩被损坏得怎样了。

这就体现了孔子关怀人、关怀生命的仁爱之心。

课堂教学应从这样的素材中深入挖掘它们的美育意义。

人的发展趋向是改进片面发展,实现全面发展。

关怀人主要就是关怀人的发展不足或发展缺失的方面,以这种关怀促进这个不足或缺失的方面的弥补和建构。

比如,想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就需要我们更加关心那些社会上的“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关心社会上最基层的劳动者。

这就是我们的美育教学所要实现的人文素养。

有了这样的素养,我们才会有现实的人道主义的操守,才会在实践中为着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工作,从而也才会成为一个在一定意义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人。

在美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关键在于情感的社会化。

情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美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情感社会化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与前提。

情感社会化程度低下,情感往往容易扭曲变形,甚至形成自私、偏激、褊狭等不良性格,难以以有益于社会的方式融入社会,更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