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 体育教学评价教案

第十二章 体育教学评价教案

根据评价目的的需要进行科学选择与使用,要多一把尺衡量学生,多视角和多种评价方式并用,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三)体育教学评价要质性与量性相结合
体育教学评价与其他学科的评价很不相同,具有很强的外显性和即时性。因此要尊重学生,注意采取人性化的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恰当地运用和调整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即时评价,扬长避短,使体育教学评价对学生发挥激励和发展的作用。
这种评价的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发展。这种评价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体育教学评价的主体
体育教学的双方是学生和教师。因此,学生和教师都是体育教学评价的主体。但总体来说,教师是体育教学评价的主体。教育评价的客体主要是学生和学生的学习,由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加者,对其有着亲身的体验,所以学生对评价教师的教是有一定发言权的。学生对学习也可以进行评价,一是自我评价,二是相互评价。但这两种评价只是为保证与完善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全面准确公正,因此,不能以学生的评价代替教师的评价。
1.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是体育教学评价中最主要的评价方式,由于评价的主体是最有经验的教师,而评价的对象又是最反映教学效果的教学过程和其中的学生,因比这个评价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2.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是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非常提倡和重视的评价,这种评价也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两个方面,主要形式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两种。这两种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负责的态度,具有特殊的教育力量。
二、体育教学评价的类型与指向
(一)体育教学评价的差异较大
教学评价必须能激发与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既重学习结果、又重学习过程进步,通过多因素的联合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力,实现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努力消除“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教学难题。
(二)体育教学评价的类型与实施
从体育教学评价的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对体育项目知识和身体锻炼知识进行评价时,宜采取书面测验的方式,试题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自行编制。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评价标准
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评价虽然是体育教学评价的重点,但必须考虑到区域差异。
(4)运动技能的评价标准
运动技能、技巧的评价可采用百分制或百分制与等级制相结合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体育水平的综合结果评价时一般都采用百分制。这就需要将各项评价目标的得分按照评分比例进行折算,然后相加求和。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体育技能可根据有关的换算表确定相应的分数。
2.体育教学评价的甄别目的:判断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评定学习结果
这是根据学籍管理的要求和标准,为甄别学生学习状态评定学生成绩的评价。在这种评价目的下,评价是甄别和评比性的,评价目的是面对全体学生,评价指向体育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态度,也部分地指向学生的体育基础,这种评价目的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自我学习”评价的方法
评价目的:参与教学评价,了解自己学习表现以及学习的程度;判断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学习;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学会学习的意识。
(一)学生自我“学习评价”的方法
“学生自我评价”内容:学习目标、参与程度、拼搏精神和学习效果等,方法可采用自省、自评、自我反馈、自我暗示等,手段包括目标的回顾、学习卡片、成绩前后对比、行为的检点等。
3.体育教学评价的诊断目的:发现学生的体育学习问题,解除学习障碍,促进学习进步
这一评价的目的是诊断学生学习障碍的原因,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和反馈学习中的问题,帮助学生认清其运动技能学习的困难和症结,促进学生取得新的进步。这种评价目的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4.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目的:激励学生学习的不断进步,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
(二)学生学习之间“相互评价”的方法
相互评价方法:互评、互议、学习同伴优点、指出同伴不足等,相互评价的手段主要有:观察、记录卡片、课中讨论等。
进行学生的“相互评价”时要特别注意:
(1)要把学生的“相互评价”作为一种教育性的、集体养成性的评价,不宜将其作为正式的评价,更不宜作为最终学习成绩的评定。
(2)要把学生的“相互评价”与功利相分离。
(四)体育学习评价
关于体育学习评价—怎么评价的问题,一般认为包括三个方面:学力评价、情感态度的评价和学习状态的评价。
1.学力评价
所谓的学力评价是指对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评价。一般泛指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和发现知识、理解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学力评价的标准和方式:课堂学习观察、课堂学习测验、课堂学习表现、教师提问等。
2.分析各种教学评价的特点和在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意义。
3.怎样选择与运用各种评价的方法与手段?
4.如何看待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八、选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材:
《体育教学论》毛振明主编,北京:高教出版社.2017年7月第3版。
主要参考书:
《学校体育教学论》,张学忠主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
《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毛振明主编,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年。
九、教学主要内容设计及教学进度安排(教学主要内容设计写出各章节的小标题即可,并作简要说明):
第一节 体育教学评价概述
一、 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
本书对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进行如下界定:
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运用科学评价的方法,对体育“教”与“学”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和测量评定,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一)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来进行的
这一共识主要是表明评价标准是否正确的问题。体育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对教学的工作质量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
(二)体育教学评价的对象是“体育‘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
这一共识主要是评价主体是否合理的问题。体育教学评价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教师“教”的评价,包括教师教的内容及其教学行动策略和师德行为。学生“学”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其学习行为和品德养成。
3.学生对教授过程的评价
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也是现代教育理念中非常提倡和重视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也包括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两个方面。
4.教师对教授过程的评价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是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形式也包括两类类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情况的自我评价”,一类是“教师之间的相互评教活动”两类评价。
5.其他评价(辅助性、参考性)
3. 学习状态的评价
学习状态评价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表现,学习过程的状态,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构和内容
(一)体育教学的评价的要素
以下以“谁来评价”和“评价什么”这两个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要素为横轴和纵轴作一个十字象限,从而得出“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构和内容”。
(二)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构
(3)要通过有关教育,端正学生对他人进行正确评价的态度,提高评价能力。
(4)可主要围绕技能学习的互相帮助和问题学习的讨论进行相互评价,不要过多地让学生对他人的人格进行评价。
难点:体育教学评价技术与方法
六、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讲解:以幻灯片展示内容纲要,讲解中展开相关内容,补充有关材料。
2、讨论:体育教学评价四个基本构成要因是什么?具体说明每部分的构成。(时间约5分钟。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七、布置的作业及复习思考题:
1.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评价?
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把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一种学习性的、形成性的评价,不宜将其作为正式的评价,更不宜作为最终学习成绩的评定。
(2)要把学生的“ 自我评价”与功利性相分离。
(3)针对某些与学生自尊有关内容的“自我评价”时,主要以师生间交流为主,以保护学生自尊和自信。
(4)要开发“学习卡片”,发挥在书面上进行“自我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4.反馈学生的体育学习进步,激励学生(评价目的促进发展)。
由上可见,体育教学评价的四个目的各自有其特殊的评价对象和侧重点,显然,要科学把握正确选择运用。
1.体育教学评价的选拔目的: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选拔优秀体育人才。
这一评价的要求和标准是为选拔人才而进行的体育评价,如为选择好的学生参加体育竞赛、为评选体育优秀学生等。在这种评价目的下,评价是选优性的,评价的目的并不面对全体学生,评价的目的也不是指向教学目标,因此这种目的在体育教学评价中不是主要的评价。
一、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方法
(一)“总结性”的学习评价
总结性的学习评价一般是在学期、学年或某项教学活动结束时,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1)体育课学习表现的评价标准
用记分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是很困难的,尤其在学生人数多的情况下困难更大。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可采取百分制和等级制相结合的方法。
(2)体育基础知识的评价标准
从体育学习评价的方式:“对过程的评价”、“对结果的评价”。
从体育教学评价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之间的评价”等。
从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果:“定量评价”、“定性评价”。
从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书面测验、运动技能评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定与过程表现的评定等。
一、讲授章节名称:第十二章体育教学评价
四、本章节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1、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类型与指向。
2、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了解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构与内容。
3、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了解体育教学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