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不同职业的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状况研究

我国不同职业的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状况研究

我国不同职业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状况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细分已成为成功营销的基本战略。

依据消费者收入阶层群体进行细分市场这也是常用的策略,然而仅考虑到这一点在市场上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影响这一群体消费行为是其背后的心理因素与特点。

这里对不同收入阶层群体消费心理与特点进行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细分已成为成功营销的基本战略。

依据消费者收入阶层群体进行细分市场这也是常用的策略,然而仅考虑到这一点在市场上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影响不同群体消费行为是其背后的心理因素与特点。

收入与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直接相关,因此消费者的收入状况直接影响其消费心理和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与此同时,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层加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收入群体,各收入群体之间相比,消费心理与行为有较大的差异,而同一收入群体内部的消费者则有着相类似的消费心理与行为。

消费者群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若干消费者组成的。

凡是具有同一特征的消费者在消费心理特征、购买行为及购买习惯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之处。

根据多种特征对消费者进行区分,就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消费者群体。

研究各个消费者群体的消费心理,有利于企业找准自己的目标市场,从而制定出正确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消费者群体的概念与分类(一)消费者群体的概念群体或社会群体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集体。

群体规模可以比较大,如几十人组成的班级。

也可以比较小,如经常一起逛街购物的两个好朋友。

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若干消费者组成的集合体就是消费者群体。

凡是具有同一特征的消费者都会表现出相同或相近的消费心理行为,因为同一群体成员之间一般有较经常的接触和互动,从而能够相互影响。

社会成员构成一个群体,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和特征:1)群体成员需以一定纽带联系起来。

如以血缘为纽带组成了家庭,以业缘为纽带组成了职业群体。

2)群体成员之间有共同目标和持续的相互交往。

如电影院里的观众就不能称为群体,因为他们是偶然和临时性地聚集在一起,缺乏持续的相互交往。

3)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二)消费者群体的形成1.消费者群体形成的原因消费者群体的形成是消费者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消费者因其生理、心理特点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消费者之间在生理、心理特性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促成了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形成。

例如,由于年龄的差异,形成了少年儿童消费者群体、青年消费者群体、中年消费者群体、老年消费者群体。

由于性别的差异,形成了女性消费者群体、男性消费者群体。

这种根据消费者自身生理及心理特点划分的各个消费者群体之间,在消费需求、消费心理、购买行为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在本群体内部则有许多共同特点。

(2)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形成还受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族、宗教信仰、地理气候条件等,它们对于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不同的消费者群体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大规模共同劳动成为普遍现象,因而客观上要求劳动者之间进行细致的分工。

分工的结果,使得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职业划分越来越细,如农民、工人、文教科研人员等。

不同的职业导致人们劳动环境、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能力素质不同,心理特点也有差异,这种差异必然要反映到消费习惯、购买行为上来。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以职业划分的农民消费者群体、工人消费者群体、文教科研人员消费者群体等。

又如按收入不同,消费者群体可划分为最低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中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中高收入群体、高收入群体等。

此外,文化背景、民族、宗教信仰、地理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差异,都可以使一个消费者群体区别于另一个消费者群体等。

2.消费者群体形成的意义消费者群体的形成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消费活动都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消费者群体的形成能够为企业提供明确的目标市场。

通过对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划分,企业可以准确地细分市场,从而减少经营的盲目性和降低经营风险。

企业一旦确认了目标市场,明确了为其服务的消费者群体,就可以根据其消费心理,制定出正确的营销策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其次,消费者群体的形成对消费活动的意义,在于调节、控制消费,使消费活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任何消费,当作为消费者个体的单独活动时,对其他消费者活动的影响及对消费活动本身的推动都是极为有限的。

当消费活动以群体的规模进行时,不但对个体消费产生影响,而且还有利于推动社会消费的进步。

因为消费由个人活动变为群体行为的同时,将使消费活动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而消费的社会化又将推动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

此外,消费者群体的形成,还为有关部门借助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力,对消费者加以合理引导和控制,使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不同职业的消费者群体的消费心理消费者的职业对其购买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职业特点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消费行为。

比如企业家与医生在消费方式上显然有着很大区别。

另一方面,消费者从事不同的职业,其经济收入也不一样,这就决定了顾客需求的实现能力。

一般地说,收入较高的顾客在购买时显得十分慷慨,而收入较低的消费者则必然限制其应有的消费。

下面以图表形式来分析从事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其消费心理的特点以及应对策略。

不同职业消费心理状况类型表不同收入的消费者群体的消费心理1.最低收入群体这类群体是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群,包括一部分最低收入者和没有劳动能力、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无业者和失业者。

这类群体的成员还未解决温饱,生活极其困难。

最低收入者面临的是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他们在衣、食、住方面的消费接近总消费支出的70%,因此他们非常重视生活消费品的价格。

其中有许多贫困群体是依靠社会扶助、社会保障勉强度日的。

2.低收入群体这类群体一般具有劳动能力,但在投资和就业竞争中居于劣势,只能获得较低报酬,是就业群体中的贫困者。

这类群体在生活基本需求的水平、质量和社会交往方面居于社会的下层,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由于收入水平很低,没有足够的购买能力,以维持基本生活消费为主,没有多余的钱用于储蓄。

因此,一旦遇到疾病等意外支出及子女教育等生活以外的支出时,他们一般难以承受。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群体在教育,主要是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比例较高,仅低于中高和高收入群体,而高于其他收入群体,表明这类消费者比较重视子女教育。

3.中低收入群体这部分消费者的收入基本稳定,在满足日常消费之外略有节余,但是近几年体制改革的影响,消费倾向下降很快。

这部分居民属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的消费群体,其基本的消费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正积聚资金向更高一层的消费提升。

但由于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改革的集中推进,使这些居民预期支出增加,使他们有钱也不敢花。

由于受未来收入与支出不良预期的影响,这一消费群体的即期消费很谨慎。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的增加缺乏信心;二是居民对未来因相关改革引起的预期支出增加。

此外,传统消费仍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一群体居民的消费行为起着支配作用。

他们崇尚"收支相抵、略有结余",忌讳"寅吃卯粮",因而即期收入成为当前消费的最大限度。

他们很少"负债"消费或"超前"消费,不愿意把明天的钱提前到今天来用。

上述这些因素导致不少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趋于保守、谨慎,也致使一部分购买力沉淀下来,以获得"未来安全"的需要。

4.中等收入群体这类群体大多为城市居民,少数为农村比较富裕的居民,主要由政府公务员、国有企业职工、一般的科教文卫人员、个体经营者及其家庭构成。

中等收入群体恩格尔系数在40%左右,边际消费倾向居中,正处于从小康型向富裕型、从讲求消费数量向讲求消费质量转变的阶段,加上一定的储蓄积累,他们已构成当前最具购买能力的群体之一,而且消费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是继高收入、中高收入群体之后最为活跃和强有力的跟进力量。

其消费结构开始加快变动、转型和升级,购买力指向以中档个人住宅、私人轿车为主,他们乐于接受新兴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被视为消费的中坚力量。

5.中高收入群体这类群体主要包括私营企业主和专业技术人员,是受高收入群体的消费示范效应影响最大的一类人群,也是较为活跃的一个群体,虽然收入不及高收入群体,但是这类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对自身及家庭的未来状况比较有信心,因而在许多方面的消费都与高收入群体接近。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消费者非常注重名牌时装的消费,因此在他们的总支出中,衣着消费方面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在各个收入群体中最高。

同时,他们也注重文化娱乐消费和子女的教育,在这些方面的支出也较多。

6.高收入群体这类群体的储蓄和投资倾向仅次于最高收入群体,其生活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但是他们对一些高档产品、服务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

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高收入居民车、房齐全,注重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教育、文化、通信、保健、住宅等成为他们的消费热点,追求时尚化与个性化的消费日趋明显。

在饮食方面,他们讲究营养和风味,着意吃"精"、吃"怪";穿着上崇尚名牌,讲究款式、品质和个性;在日用品方面主要青睐一些科技含量高、时代感强的高档家电产品。

除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外,外出游览名胜古迹,出境领略异国风情,成为高收入群体节假日消费的重要内容。

7.最高收入群体这类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很低,投资意识很强烈。

最高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已完全得到满足,衣食住行无忧,对现有的大众化消费已无太大兴趣,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品化、个性化消费。

社会是一个集合的概念,任何社会都有其内在的层次和结构,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社会可以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群体。

在一定时期内,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从属于某一群体,而在同一群体内的人们由于受多种等同或近似因素的影响,以致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消费需要、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

同样,不同社会群体的人由于所处社会地位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上存在的差异,又导致了他们的消费需要、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各具特色。

消费者群体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我们研究消费者群体,主要是通过对消费者群体的分析,揭示消费者群体以什么样的形式及在哪些方面对消费心理产生影响。

1.消费者群体为消费者提供可供选择的消费行为或生活方式的模式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多样的。

处于不同群体中的人们,行为活动会有很大差别。

例如,营业员在为顾客服务时,要求仪表整洁、服装得体、举止文雅,但不要打扮得过于时髦。

而电影明星在表演时要适应剧中角色的要求,更换各种流行服装和发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