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俊"自动化实验班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郎世俊自动化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以著名自动化专家、中国工业自动化教育开拓者之一的郎世俊教授的名字来命名。
实验班的学生采用项目驱动、能力导向的教学方法。
根据“面向国际、加强实践、提升素质、强化锻炼”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专业基础、设计能力、国际交流为培养主线,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通过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英语授课、专题设计、综合设计、创新实验、科研训练、工程实践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2.选拔模式
第一学年结束,实验班从学习成绩优异,具有较大学习潜力或特殊专长的大一自动化类本科生中选拔30名优秀学生,作为实验班的学生。
只招收英语学生,不招收小语种学生。
2.1报名基本条件
(1)信息学院的学生,自动化大类的学生学分绩点排名前30%。
(2)身心健康,积极进取,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未受过学校纪律处分,无违法犯罪记录。
(3)大学英语起点二级班以上(含二级班)英语学分绩点3.0以上。
(4)无考试不及格记录。
2.2学生面试资格审定
满足基本条件的学生,按照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的学分绩点(总分)进行排名。
对于托福成绩80分以上(含80分)或者雅思成绩6.5分以上(含6.5分)的学生,其两个学期的英语成绩均视为100分。
排名在实验班拟招人数120%之内的学生,取得面试资格。
取得面试资格的学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内与信息学院教学办确认参加面试,如有放弃面试者,则排名在后的学生依次递补。
面试学生名单确定后,将会予以公布,进入面试名单的学生不得放弃面试。
无故放弃面试者,学院将不再考虑该学生的专业选择志愿,直接予以安排。
2.3面试与录取
在学院范围内聘请专家,组成考核小组,对考生进行面试考核。
面试成绩百分制。
考生的综合成绩按照学分绩点占30%,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的平均分占30%,面试成绩占40%进行折算,由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名。
综合成绩相同者,英语成绩平均分高者,排名在前。
按照排名顺序,择优进行录取。
2.4其他说明
对于大类招生的学生,大一学年结束后,要进行专业分流,实验班选拔学生与专业分流同步进行,且学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实验班属于“提前批次”,如果“提前批次”未能被录取,并不影响
学生正常志愿的录取。
为了确保生源素质及教学环节的连续性,实验班组建完毕后,学生只出不进,在以后的学年中,不再接受进入实验班的学生。
3、培养模式
实验班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实施个性化培养,实行“创新实践不断线”的培养方式,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强调实践环节和课程内容的动态性。
指导教师组负责学生的学习计划、素质培养、实践训练、竞赛指导、科研训练等具体工作。
(1)制定鼓励个性发展的独立的专业培养计划,加大全英文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特别强调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2)第一、二学期以通识教育为主。
第三学期集中组织教学和管理,开展人文基础、自然科学基础教育和科学素养训练。
第四学期进行专业基础培养,强化学科基础,培养实践能力;作为预备队员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生导师实行互选,并参与各种科技竞赛活动甚至主持项目。
第三、四学年,以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为载体,训练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科研素质,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有选择地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智能车竞赛、机器人竞赛、国际国内数模竞赛等科技竞赛,作为主力队员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和实际科研项目。
科技活动作为实验班的一门实践课程,计算1~6学分。
(3)从第三学期开始,每学期都有贯穿整个学期的专题设计或
综合设计课程。
(4)实验班学生的本科学制为四年学制,在第六学期或第七学期,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出口,具体包括:
①在第六学期,学生可以选择单独报名参加国际联合办学。
②在第七学期,符合保送研究生条件的学生作为本科-硕士或本科-博士直读人选,双向选择导师并提前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
③在第七学期,选择出国攻读学位的学生可以联系出国攻读学位。
(5)实验班实行导师制,学生和导师采取双选制,自愿选择,每位导师指导2-3名学生,教师定时安排技术讨论及相关答疑(计算学分)。
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相关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可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
实验班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申报各种校内科研训练项目和科技竞赛,学生的科研训练直接过渡到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在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学习兴趣的变化,向指导委员会申请更换导师。
(6)实验班的学生在国际交流方面享受更加优越的政策,如果学生愿意进行国际交流,可以直接作为候选人。
4、管理模式
(1)实验班学生单独编班,单独管理。
创新实验班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
由学院聘请若干名学术造诣深、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业界专家和其他有关方面代表成立实验班教学专家组。
教学专家组负责培养计划审定、教学研究等工作。
(2)建立指导委员会和导师组,解决实验班的管理和指导问题。
指导委员会由学院教学、学生工作的主管领导担任主任,导师组成员为委员,指导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与办法。
实验班实行导师制,配导师组组长1名,每2-3名学生1位导师,进行学业指导。
(3)建立导师组轮值制度,由导师轮流承担实验班的日常指导工作,并安排相应的博硕士研究生承担具体技术问题的咨询和答疑;定期召开师生交流会,讨论和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4)实行学习周报制度,每周在论坛按时提交学习周报,简要列写自己的学习情况、研究情况和计划,由此使学生形成自我检视的习惯,并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了解的好习惯;同时,使指导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展交流。
(5)实验班学生从入班开始,就进入学习效果动态监测与评估过程。
推行学期总结制度。
每学期结束后进行总结,建立覆盖课程学习、创新实践、专业技能等的考评制度。
每学期进行一次学业评价,学业评价结果分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由学院相关专家组根据学生的课程成绩、科技创新活动、导师评价等方面综合给予评定。
5、激励机制
(1)学校为实验班单独设置成绩优秀奖学金。
一等奖学金4000元/学年,不超过实验班学生人数的10%;二等奖学金2000元/学年,不超过实验班学生人数的20%;三等奖学金1000元/学年,不超过
实验班学生人数的30%。
(2)其他命名奖学金、特殊奖学金,实验班也都正常参与评选,而且相同条件下优先。
(3)实验班学费按照自动化专业学费标准收取。
(4)奖励部分学业优异且托福成绩80以上(包含80)或者雅思成绩6.5以上(包含6.5)的学生到国内外其他高校进行短期交流实习。
(5)在实验班连年学业评价结果都为优秀的学生免试推荐为东北大学的研究生。
其他符合《东北大学关于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办法》中推荐资格的也可取得免试推荐研究生的资格。
(6)实验班的学生,符合本科毕业条件,学校在第八学期期末授予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并在毕业证书上注明“郎世俊自动化实验班”。
6、淘汰机制
实验班建立动态退出机制,学生除执行学校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外,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应退出实验班,分流到自动化专业普通班:
(1)第二学年、第三学年,每学年期末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一次学习成绩不合格淘汰,班级排名现有人数的后10%,并且平均学分绩点为3.0分以下(不包含3.0)的学生。
大四学年不再实行学习成绩不合格淘汰机制。
(2)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受到纪律处分。
(3)学期学业评价不合格。
(4)因身体状况不能坚持在实验班继续学习。
(5)自愿申请退出。
符合上述情况1、2、3种情况退出实验班的学生,经学院考核认定后,报校主管部门批准,
符合上述4、5两种情况欲退出实验班的学生,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学院同意后,报校主管部门批准,转入自动化专业普通班学习。
分流到普通班的学生,修课将按照普通班培养计划执行,在满足基本学位课的基础上,欠缺学分通过选修课补足。
退出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办理手续时间为每学期开学后四周内。
课程之间的衔接工作,由学院负责安排解决。
实验班在读学生到国外学习者,其学籍和成绩管理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学生对导师进行评价,对于不负责任的导师,将取消指导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