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方言词汇的存古性研究摘要:江山方言是古汉语活化石。
衢县甲骨文专家徐云峰先生提出“江山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的崭新命题。
一、引言(一)江山方言的历史由来江山方言与周边的闽语赣语、吴语均无渊源关系,但与甲骨文的语音、词汇、语法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是他的历史渊源。
西周初年(公元前1000多年)周成王平定三监判乱之后,一路追杀时称“淮夷”的古蔑集团。
原住山东曲阜地区的“奄(古读ǎn)国”,与姑蔑都是被周所灭的商的盟国,也在被追杀之列,而且几被灭族。
幸存的奄国难民在古蔑集团的保护下随同南下,被安置在当时的偏荒之地江山地区落脚。
所以江山人自称“奄国侽”。
三千多年来,在江山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一代代传播和创造包括江山方言口语在内的独特的文化,便是商末周初奄国人的后裔。
由于独特的历史因缘,民族性格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的、三千多年奄国人所使用的汉语方言,就是通用至今的江山方言。
(二)江山方言的历史特点古代奄国属东夷族,奄国人所使用的本族语言室古侗傣族。
从历史的纵深度考察,现行的江山方言(即古奄国话),是一种含夷化成分的古汉语方言,这种语言与商代官方语言最接近。
因而江山方言词汇常常可以从甲骨文中找到相应的字词,就是有力的证据。
因此,可以说江山方言是现存最古老的汉语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它的时代有效性可以推至商末周初。
(三)对江山方言进行专项研究的意义对江山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作全面的系统的调查研究,有着多方面的特殊价值:1)可将古汉语语音史的研究由先秦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250)上推到商末周初。
当今语言学界所公认的、最有权威的古汉语语音学著作是有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他借助包括《诗经》在内的古书音韵,将汉语语音追溯到先秦时代。
而江山方言语音系统的整理研究,则可从活生生的口语中,描述商末周初时就流行的汉语语音材料。
采用科学手段,按一定的规则录制的江山方言语音材料,将是汉语语音史上一份现存最古老的语音档案,其重大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2)对江山方言的历史定位,在发展对比中系统分析江山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现象,不仅有利于推动汉语语音学的研究,对江山方言材料的科学诠释,必将对历史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新的依据,产生新的影响,特别是甲骨文、金文研究者,将可以从中得到新的启迪、认识和活的依据。
3)对江山方言的历史定位,必将带动江山古风俗的重新定位。
从方言的诠释中发掘江山古代文化,不仅有助于江山文化史的研究,也有助于江山旅游文化的开发,给江山市的旅游事业和经济发展带来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江山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的深入研究,必将加深江山人对本土母语的认识,增强乡土感、自豪感和共赴江山文明建设的凝聚力。
5)江山方言的调查研究是对江山古文化的抢救性开发。
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交通事业的突飞猛进,作为现代城市的江山不再是方言的孤岛,外来语的不断渗透,普通话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这是江山人的大幸,但对于古汉语活化石的江山“奄国侽”古老方言的保存,却是不可避免的危机。
因此,进行江山方言的整理和研究,无异于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抢救性开发,意义更为重大。
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二、下面从江山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对比来进行研究:1)名词毑(jie):《广雅.释亲》:“毑,母也。
”而《现代汉语词典》的“毑”与“娭”组成“娭毑”,其义(1)祖母,(2)是尊称老年的妇女,却没有“母亲”这个义项。
江山人至今仍呼母为“毑”,显得十分亲切。
冱(hu)(《正韵》:“音护,寒凝噎”。
)杪(miao)《方言》:“木细枝谓之杪。
”普通话谓“树梢”,江山话称“树杪”。
屄(bi)《正字通》:“女子阴”。
脧(zui)《说文》:“赤子阴也”。
西(xi)《诗陈风》“涕西滂沱”。
《传》:“自鼻曰西”。
江山话把鼻涕说成“自西”(把鼻红说成“自红”)。
“自”就是鼻的初文,“自西”是“鼻涕”是古老说法。
脰(dou):《说文》:“项也。
”江山方言称脖子为“脰颈”。
塕(weng):“尘起貌”。
江山方言称灰沙尘为“灰塕”。
墣(pu)《说文》:“块也”。
江山人称泥块为“泥墣”。
稿(gao)《玉篇》:“禾秆也”。
江山人称稻草为“稿”。
薸(piao)《扬子方言》:“江东谓浮萍为薸”。
江山人也如此说。
蟢(xi):《辞海》:“蟢子,蜘蛛的一种。
江山人也如此说。
汉《杨泉物理论》:“汉,水之精也”。
江山方言把家禽的精液称为“汉”。
因而把鸡、鹅、鸭的配种称为“打汉”(意即输精)。
戗(qiang):《新华字典》:“支撑、支持”。
江山话把箩筐四角支撑的竹片称为“箩戗”。
蛊(gu):《新华字典》:“把许多毒虫放在器皿里,使互相吞食,最后剩不死的毒虫叫蛊。
旧时传说可用来毒害人。
”吃了蛊,有生命危险,所以江山人把“上当”称“咥(die)蛊”。
“目”和“眼”是同义词。
“目”是很古老的象形字,“眼”是后起形声字。
从这两字组成的词语对照中可看出江山方言的古老性。
江山方言词普通话词江山方言词普通话词目晴眼晴双目沿双眼皮(重睑)目水眼泪目力好眼力好目热(羡慕)眼红木头尖眼光尖锐露目显眼病青目患红眼病花目耀眼目睛眨眨使使眼色鸡目鸡眼转个目花一眨眼间皱目疤癞眼不会归目角看不上眼泉目泉眼鱼死目不睒鱼死不闭眼月光月亮乐头太阳西一向洗衣服说滴底扫地西屋洗碗提月扫把哒女小猪屋恰脏东西滴饭吃饭副子底个不清楚副老满歪不要问我泥堵耳朵(2)动词曰(yuê)《新华字典》:“(1)说:荀子曰,其谁曰不然?叫做:名之曰农民学校。
”至今江山人都称“说”为“曰”,是使用频率极高的日常用字。
古籍《论语》一书,出现“曰”字755个。
忖(cǔn):《说文》“度也”。
《广韵》思也。
江山话有思考、想念之义。
畀(bī):《尔雅释诂》:“赐也”。
“给”的意思。
江山话说成“杯”音,也是“给”的意思。
唯(wéi):《说文》:“诺也”《新华字典》“答应的声音”。
至今江山人听到呼唤就应“唯”。
挦(xión):《扬子方言》:“取也”。
江山话含“拔”义。
拔鸡毛说“挦鸡毛”。
挜(yò):《字汇》:“强与人物也”。
江山人常指把红包挜给亲友中老人、小孩。
咥(dié):读如:“跌”。
《易履封》:“履虎尾,不咥人,亨”。
就是说:“(人)踩着老虎尾巴,老虎不吃人,这是很吉利的”。
至今江山人称“吃饭”为“咥饭”。
“咥弗住”就是“吃不消”,也就是“受不了”。
莳(shi):《博雅》:“立也”。
《扬子方言》:“更也”。
注:“为更种也”,即移植。
至今江山人皆称“插秧”为“莳田”。
弸(péng):《辞海》:“充满”。
江山口语“高兴弸天”,就是高兴到极点,脚打到背脊,喜气冲上云霄。
趒(tiao):《说文》:“雀行也。
”麻雀用脚行进时常行中带跳。
江山人把少年好动,行中带跳(像跑跳步)的动作称为“走路马路麻雀趒”。
狺(yin)《韵会》:“音银”《广韵》:“犬争也”。
江山人把狗叫称“狗狺”,也就是说成“狗狺(银的口语音)”的声音。
擩(ru):《集韵》:“音孺,手进物也。
”插的意思。
江山人说成“如”的口语声音。
如说:“柴捆好了,把柴梳擩进去,就好挑回家了。
”此外,还有“走”字,古义是“跑”今义是脚交互向前移动,就是行走。
普通话的“走堂”、“走马楼”。
这也可看出江山方言保留古义的古老性。
(3)形容词隘(ai):《诗·大雅》:“诞置之隘巷。
”《玉篇》:“隘,狭也。
”江山人常称房屋狭窄为隘。
如说:“我家隘得很,屁股也相打。
”嫳(pie):《辞海》:“嫳屑,衣服舞动貌”。
《说文》:“易使怒也,一曰轻薄貌。
”江山人把某些女人易发脾气,有时舞动衣服,摆弄风姿,称为“嫳”,也称“嫳风”,与庄重文、雅相反。
赟(yun):《韵会》:“美好貌”江山人把人长得小巧玲珑、娇美、漂亮称为“老赟”,或简称“赟”。
《》三、江山方言词大致有下面四个特点:1、单音节词占一定比例。
如:爸——爸爸公——爷爷嬷——奶奶叔——叔叔娘——婶婶哥——哥哥姐——姐姐舅——舅舅南——女儿泥——儿子2、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古汉语词。
如:咥——吃曰——说忖——思考呒——没有薸——浮萍蟢——蜘蛛醯——酸噗——吹蹅——踏擩——插毑——妈妈莳田—插秧3、词义相同词形有别(1)词义相同,构词词素颠倒粉干——干粉客人——人客公鸡——鸡公寿命——命寿力气——气力脊背——背脊联对——对联子弹——弹子底细——细底喜欢——欢喜禀告——告禀胆敢——敢胆整齐——齐整健康——康健地道——道地(2)词义相同,词素部分相同,部分不同地方——场地剪刀——铰剪挂面——素面窗帘——窗齿鞋帮——鞋强芝麻——油麻介意——介怀菜刀——薄刀(3)词义相同词素不同刘海——搭荫流产——退花眼红——目热吝啬——扎狗上当——咥蛊慷慨——舍得可以——有法风车——谷扇(4)词义相同,音节不同。
如:桂花——木樨花辣椒——鸡心椒马铃薯——洋芋疤癞眼——皱目4、词形相同词义各异(1)词义扩大咥(吃)——江山方言兼指口腔内进入,吞下固体(吃豆)、液体(吃酒、吃茶)、汽体(吃烟),而普通话的吃不包含口里吞下液体和汽体,外甥——江山话兼指外甥(姐妹之子)和外孙(女儿之子),普通话仅指姐妹之子。
壮——普通话用于人,江山话兼指人肥胖和土地肥沃(如“麦浇子,壮到死”)。
树——普通话指生长在地上的活树,江山话兼指砍伐下来备用的木材。
(2)词义缩小肥——普通话兼指牲畜膘厚,土地肥沃,江山话光指猪肉脂肪多。
谷——普通话作庄稼和粮食的总称,江山话仅指稻子的子实如糯谷、粳谷。
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既春之,乃于臼中舀出之,今人凡酌彼注此谓之舀”。
在普通话中,妥的对象可以是固体、液体,如舀米、舀酒;而江山方言舀只用于取液体,如舀水、舀酒。
(3)词义转移埂——普通话指田间稍稍高起的小路或指地势高起的地方;江山话则指平实的地面,意同场、坪。
无聊——普通话指生活穷困,无所依赖或精神空虚,无所依托;江山话是指下流的思想和行为。
聊天——普通话指闲谈,江山话指讲无根据的、任凭添油加醋的话,意近吹牛、胡扯。
情不自禁——意思是感情激动,不能控制自己。
普通话用于褒义江山话用于贬义,意思肆无忌惮。
堂客——普通话是指女宾,江山话是指已婚妇女。
四、其他特异语言现象1、“身高”说成“身长”。
现代汉语把物体两端平面距离称为“长”,而江山话把人体的垂直距离说成“长”。
如把“高个子”说成“长子”。
江山流传着“长子看戏,矮子吃屁”的俗语。
原来先秦文学《邹忌讽齐王纳谏》首级、句就是“邹忌修八尺”,“修”就是“长”,这是古老说法。
2、“泪”原来是古汉字。
《字汇》:“泪”与“涙”同。
上世纪50年代推行简化汉字时,废“涙”立“泪”,使“泪”作为“涙”的简化字。
有趣的是,江山自古至今把“眼泪”称为“目水”,原来“目水”就是会意字“泪”见《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