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复习资料(根据讲课内容整理,准确内容于12月28日下午复习才知道)第一章名词解释:1、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
2、劳动就业: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3、实际工资:实际工资是劳动者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包括房租、水电、交通、教育等各项支出)的数量。
也即剔除了物价影响的名义工资就是实际工资。
简答题:1、如何理解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
其含义为:(1)、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劳动力市场有有形和无形之分。
(3)、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场所和空间。
(4)、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要素是价格。
(5)、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受多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2、劳动力市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具有作为生产要素市场的一般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市场性、竞争性、开放性、层次性、规范性。
由于劳动力要素的特殊性,劳动力市场还有自身的特性,表现在:(1)、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关系是契约关系。
(2)、劳动力市场交易受大量非价格因素的影响。
(3)、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地位不对等。
(4)、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3、社会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如何体现?社会性因素是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风俗等。
社会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劳动力供求状况和工资水平的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这些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另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的供求与工资。
另外,歧视也是影响劳动力市场配置的一个重要非经济因素,种族、性别、原有国籍、宗教等方面的差异都有可能引起工资差别,甚至职业差别。
论述题:1、试论述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一般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上的表现,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所组成。
(1)、供求机制。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的基本要素,供求机制是供求双方矛盾运动的自身协调机制。
完善的、原来意义上的供求机制,应该反映劳动力价格(工资)与供求关系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供求关系影响工资。
当劳动力供给超过社会需要时,工资会下降,反之亦然。
另一方面,工资高低也反过来影响供求。
(2)、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它反映劳动力商品在交换过程中,供求双方互相选择,以及劳动力供应者之间、劳动力需求者之间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进行竞争的有机联系。
(3)、工资机制。
工资机制是劳动力市场竞争过程中的重要的自我制衡机制,它反映在工资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和运动。
市场经济中,工资是企业衡量人力投入、进行成本核算的依据。
工资还是劳动者个人提供劳动能力,按劳动贡献获取劳动报酬,从社会获得消费资料,借以谋生的一种手段。
所以,在利益驱动之下,工资水平影响着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也指示着劳动者的择业方向,激励其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劳动力市场是在价格机制与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自己有序地运行。
在三大基本机制的交互作用中,市场运动不断循环往复的进行。
第二章名词解释:1、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量。
它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2、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发生变动,将会引起劳动力需求量相应的变动,而此时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就是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3、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假设企业劳动力需求有两类:A和B,那么A类劳动力需求变动对B类劳动力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就称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第三章名词解释:1、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家庭或者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工资率称为劳动力供给价格。
2、社会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总量。
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所能利用的劳动力总量。
适龄劳动人口、愿意工作的人所占社会总人数的比例、工资率和工资制度、工作时间制度、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水平等都将影响社会劳动力供给总量。
3、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现实劳动力占该范围的劳动适龄人口(或潜在劳动力)的比例。
4、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简答题:1、如何理解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及其类型?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家庭或者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具体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因此,在分析劳动力供给时,我们必须按照不同的供给情况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1)、个别劳动力供给,指劳动者个人一生中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总量。
(2)、家庭劳动力供给,指从家庭成立(结婚)到家庭解体(丧偶或离异),家庭全体成员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总和。
(3)、社会劳动力供给,指劳动力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总量,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所能利用的劳动力总量。
2、试分析在劳动工资率变化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工资率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闲暇与工作的选择具有双重影响。
一是工资率的下降会使闲暇的机会成本减少,从而导致人们减少工作时间而增加闲暇时间,即形成所谓的替代效用;二是工资率的下降意味着收入水平降低,从而促使人们增加工作时间而减少闲暇时间,即工资率提高也具有收入效应。
所谓替代效用是指当闲暇的价格下降时,劳动者将会放弃劳动时间,消费相对便宜的闲暇。
所谓收入效应是指在保持工作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动所引起的工作时间变动的比例。
工资率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的最终影响完全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
如下表:3、什么是劳动力参与率?哪些因素会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劳动力参与率是一个与劳动力供应给相关的基本概念,它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现实劳动力占该范围的劳动适龄人口(或潜在劳动力)的比例。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经济状况。
(2)、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
(3)、劳动适龄人口规模。
(4)、教育体制与教育供给规模。
(5)、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6)、社会保障制度。
(7)、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
第四章名词解释:1、一般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又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或瓦尔拉斯均衡分析,是就所有单个商品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及其同时均衡问题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2、静态均衡:是指静态市场上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当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3、动态均衡:研究的是:当工资率离开均衡点后,在什么条件下劳动力的供求能重新回到均衡状态?该研究是经济学原理中的蛛网理论和预期理论的一种应用。
简答题:1、阐述存在买方垄断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均衡?当厂商在产品市场上存在垄断,而劳动力市场具有完全竞争的,那么,劳动力的需求曲线是MRP,边际产品的价格曲线VMP位于MRP的右上方,如图所示。
在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曲线ALC与MLC是同一条曲线,它实际上是平行于横轴的一条直线。
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原则:MRP=MLC,均衡点就是图中的e点,此时,工资率为We,就业量为Le。
然而,在产品市场上,由于垄断使得产品市场上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厂商的产量会下降,因此,降低了劳动力的雇用数量,从而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水平,即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多余的劳动力。
(详见练习册58页4---4图)2、试分析劳动力市场非均衡产生的原因。
对于劳动力市场,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主要原因是:第一,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率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第二,工资率作为劳动力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
根据人们消费的不可逆性,当人们的消费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要退回消费一种较低的消费水平是很困难的。
工资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第三,由于劳动是人谋生的手段,劳动力供给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的调节。
3、分析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成因。
具体说来,导致内部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原因相互之间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存在劳动力替换的成本。
(2)、岗位的特殊性。
(3)、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性。
第五章名词解释:1、劳动力流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过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移和流动。
2、职业之间的流动:是指劳动力的居住地没有发生变动,但是职位发生了变化,可能是劳动力由于自己或外界的原因主动地转换职业,比如劳动力在发现了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职业时,会最终流向自己更加喜爱的职业。
简答题:1、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有哪些?(1)、企业组织及集团内部的流动。
(2)、地域之间的流动。
(3)、行业之间的流动。
(4)、职业之间的流动。
(5)、劳动力队伍本身的流动。
(6)、就业和失业之间的流动。
2、劳动力流动有哪些规律性?(1)、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
(2)、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
(3)、从农村向城市流动。
(4)、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流动。
(5)、从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动。
3、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其中年龄因素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因素;教育程度;迁移距离与迁移成本;家庭因素和职业与技术等级五个原因,其中年龄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年轻劳动力的流动收益较大。
(2)、年老劳动力的流动成本较高。
论述题:1、论述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意义及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主要政策措施。
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意义有:(1)、促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2)、促进经济增长,产生最佳经济效益。
(3)、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地位。
(4)、能够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政策措施有:(1)、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调节性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第一,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劳动力市场要面向全社会劳动者统一开放、有序运作。
(2)、深化劳动人事体制改革,逐步消除限制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因素。
第一,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第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3)、完善法律法规。
首先,应加快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各项法律法规的完善建设;其次,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参与流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再次,是加快配套规章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劳动力流动管理制度。